張燕芳
隨著統(tǒng)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全面啟用,小學品德教學中法治教學的比重增加。低年級學生由于受到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的限制,對于法律的條文理解難度大,所以教材中沒有出現(xiàn)法律條文,那我們在教學中如何傳播法律知識呢?我認為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法治教學點,采用補充、滲透的方式在學生心中播下一粒法治的種子,不斷予以滋養(yǎng),讓種子發(fā)芽生長,讓學生初步建立國家和公民的概念,初步樹立規(guī)則意識。
一、生活中播種
魯潔教授說過,道德的學習,不能站在生活之外進行。生活是兒童道德智慧發(fā)展的肥沃土壤,種子播撒在這肥沃的土壤中才能更好地發(fā)芽生長。所以,只有將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引進課堂,讓課程與兒童生活建立聯(lián)系,為品德教學展開打好基礎。
1.對接課堂與生活,尋找話題。我十分注意課堂與生活的對接,上二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大家排好隊》一課時從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入手,尋找到校園中什么時候需要排隊。當學生在腦海中搜索到出操、就餐、放學等場景時,就充分調(diào)動起學生內(nèi)心積極的因素。特別是把校園中的排隊鏡頭剪輯到一起做成視頻,給了學生真實的榜樣,這正面的引導給了學生積極的暗示。學生的生活當然不局限于學校,所以我又從校園生活延伸至課外生活,讓學生繼續(xù)搜索,買早餐、在公園上廁所、游樂場、醫(yī)院、銀行等場景自然而然走進了課堂,認識到排隊帶來了有序、文明、安全的生活,也體現(xiàn)了人與人的公正與平等,在學生心里順利種下了規(guī)則意識的種子。
2.切入生活問題,引發(fā)爭論??茽柌裾J為:決定孩子道德發(fā)展速度的道德環(huán)境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是道德對話。兒童的生活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如果我們的教學能尋找兒童生活中的困惑點、認識偏差點,引發(fā)學生爭論,就能在對話過程中促進他們的道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一年級《上學路上》這一課的教學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走進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發(fā)現(xiàn)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家長接送孩子上學放學途中,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遇到?jīng)]有的交警的紅綠燈路口就會搶紅燈行走,家長帶著孩子的電瓶車會走在機動車道上。這些問題放到了課堂上,馬上引起了學生的強烈反應,在討論過程中,老師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相關的條文,讓學生意識到平時常說的“紅燈停綠燈行”是法律規(guī)定的,是為了保證路上車輛的行車安全。聽從交警的指揮、電瓶車走非機動車道也是法律規(guī)定的,是為了保護大家的安全。這樣,法律意識的種子就播種學生心田。
二、活動中滋養(yǎng)
道德形成是個知情意行的發(fā)展過程,依托各種活動完成?;顒又?,學生的情感不斷被催化,給心底的種子提供養(yǎng)分,促使種子發(fā)芽生長。
1.情境中獲得體驗。情感是行為的源泉,有了積極的情感體驗,才能形成道德認識。我在上《大家排好隊》這一課的時候,一開始上課就設計了一個領禮物的游戲,在教師激起學生強烈的領禮物欲望后,學生爭先恐后地來到講臺邊,一片混亂,很多學生產(chǎn)生了太擠了、領不到禮物的抱怨聲,感受到擁擠帶來的不良情緒。接著,進行了第二次領禮物游戲,這次是按小組排好隊有序地領取,很快就完成了游戲,每個學生都領到了禮物,充滿了快樂的積極情緒。排隊帶來的好處,不排隊的危害,不用多說,學生通過前后的對比體驗,獲得了真真切切的感受,規(guī)則意識的種子在心中萌芽。
2.辨析中明白事理?!稓g歡喜喜過國慶》一課的教學中,教材的繪本故事設計了四個辨析題:下雨了,國旗還在雨中怎么辦?升旗儀式開始了,我才走進學校大門怎么辦?活動結束了,手中的小紅旗怎么辦?看到同學要用人民幣這成工藝品怎么辦?一個個場景的辨析,學生找到了爭取做法,這時,老師補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的部分條文,讓學生懂得:國旗和人民幣上的國徽是國家的象征,代表國家的尊嚴,是不容許隨意破壞和踐踏的,要好好愛護它們。學生在辨析中明理,法律意識的種子得到滋養(yǎng)。
三、實踐中生長
真理是在實踐中才能體驗其價值和科學性的。學生的一些認識和新的道德觀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廣泛的認同,這是兒童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實踐產(chǎn)生沖突的根本原因。
1.模擬演練,指導行為。我們的品德教學所給予學生的不應是一個簡單的結論——該怎么做,而是讓學生親自去試一試,你會怎么做?人們會有什么評價?從而在生活中真正樹立自己正確的是非觀念、善惡觀念,此所謂“自主建構起自己的內(nèi)心道德標準”。在《大家排好隊》一課教學中,我設計了學生排隊做操的環(huán)節(jié)進行當場演練,學生評價,一練一評中,排隊的要領和方法得到了鞏固。上課結束,出門排隊,又是一次行為的檢閱。在這樣的一次次行為檢閱中,學生的道德行為一再得到鞏固。
2.課后延伸,落實行為。品德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要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最終需要落實到平時生活的行為上。所以,教學不以課堂為終點,而是要無限延伸到生活中,落實好學生的行為?!渡蠈W路上》這一課的教學,目的是要讓學生和學生的家人都自覺遵守交通法規(guī),樹立牢固的安全意識,所以不能光在課上說說,而是設計一個課后延伸,記錄每天上學放學路上是否準時交通法規(guī),如:聽從紅綠燈獲交警的指揮、車輛在規(guī)定車道行駛、乘坐摩托車電瓶車戴好頭盔等,做到了給笑臉積極評價,以期用長效的方式讓學生心底法治的種子茁壯成長,最終成長為德法兼修的人。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找準切入點,補充、滲透相關的法律條文,在學生心靈土壤找那個播種法治的種子,不斷澆灌培育,讓種子萌芽生長,收獲茁壯的苗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