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娟
在幼兒自動自發(fā)的游戲場景中,我們常常發(fā)現他們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并能用恰到好處的動作、表情、語言等演繹角色,而且包含了心境表達、意向表現與抒發(fā)情懷等戲劇藝術特征,這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兒童內心戲劇的種子,那種與生俱來的戲劇表達、創(chuàng)造與表演的才能。融入本土文化的大班木偶戲劇課程《牙齒大街的新鮮事》將拓展資源、拓寬經驗作為課程實施的后盾,將自由表達、自主創(chuàng)造作為課程實施的主線,將戲劇氣氛、戲劇表演作為課程實施的歸宿,借地方木偶戲元素“杖頭木偶”為媒,推動課程實施的逐漸深入,以每一段真情實感的落地生根來成就戲劇表演的步步升華。我們的木偶戲劇課程讓“牙齒大街”有了更多的“新鮮事”,胸中滌蕩著戲劇情懷的孩子們更是在表現的樂趣、創(chuàng)造的驚喜中不斷體驗著浸入的愉悅、藝術的美好。
一、緣起 :自發(fā)愿望下的“出發(fā)點”
1.繪本閱讀生成課程主題
處于換牙期的大班幼兒對有關牙齒的話題往往情有獨鐘,繪本《牙齒大街的新鮮事》更是得到了孩子們的熱情關注。跌宕的情節(jié)對認知經驗的沖擊、詼諧的角色與好奇屬性的相投,促使他們不由自主地做著各種描摹故事的活動:從畫哈克、迪克開始,設計出了各種各樣的“牙蟲兄弟姐妹”,從畫大街開始,生成了捏塑、建構等多種形式的想象活動。在經驗碰撞與重組的過程中,孩子們對“牙齒大街”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有了更多的暢想,更重要的是有了源于內在好奇的探究興趣,為課程主題的生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2.新編歌曲覓得課程線索
在實施原有主題課程的過程中,幽默明快的音樂《捏面人》激發(fā)了孩子們新編歌曲的興趣。令人可喜的是他們將對“牙齒大街”的偶發(fā)興趣和已有經驗完美遷移,在嘗試將故事內容與原有歌曲結構匹配之后,編出了這樣的歌詞:“捏面人的小朋友本領大,捏出來的面人把眼看花,捏的什么呀?捏的什么呀?你說是啥就是啥。捏一個哈克工作狂,捏一個迪克跟著忙,捏一個警察來戰(zhàn)斗,捏一條大街真熱鬧……”帶著合力創(chuàng)編歌詞的自豪感和熟悉感,幼兒表演歌曲時一個個惟妙惟肖的動作造型,一次次前仰后合的開懷大笑,成了選擇戲劇作為課程線索的重要理由。既然孩子們與表演有著天生的緣分,我們何不從他們的興趣出發(fā)幫助他們獲得更多的發(fā)展契機呢?
3.木偶文化點亮課程維度
在與木偶劇團聯誼、走近古戲臺等實踐活動中,我們發(fā)現孩子們不僅喜歡觀看如皋本土的木偶表演,對操縱木偶也總有躍躍欲試的熱情。我們也發(fā)現,那些能傳神、傳情的小木偶可以讓孩子們擁有新的發(fā)展契機。木偶表演時“人偶合一”的操縱要求能為手眼協調能力的發(fā)展提供機會、為情感和情緒的表達提供通道,也能為學習品質的養(yǎng)成提供平臺。于是,主題課程加入了傳承地方木偶文化的心思。
在課程審議的過程中,追隨孩子們基于繪本故事的偶發(fā)興趣、依托孩子們在原有課程中的即時表現、挖掘地方木偶戲的教育價值等,成了構建木偶戲劇課程《牙齒大街的新鮮事》實施藍圖最有力的理由,我們還立志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關注內在動力的價值,讓“追隨兒童”的理念擲地有聲,以實現為每一段成長構建起涌動著本真的生命體驗場,為每一次發(fā)展描繪下蔓延著深深關注的幸福印記。
二、歷程 :幼兒視角里的“新鮮事”
偶發(fā)的活動已不能滿足孩子們對“牙齒大街”的表達與表現愿望,木偶戲劇主題課程順勢而生?;仡櫿麄€實施歷程,無論是角色形象的塑造、場景道具的制作、劇本劇目的確立、劇場表演的規(guī)劃等都有孩子們全程、深度參與的足跡。我們所做的只是為他們打開一扇門或“量身定制”了一個階梯,而后支持或贊許他們每一次大膽的創(chuàng)想、自信的表達、快樂的體驗、幸福的收獲。在尊重幼兒視角的每一次跨越中,“牙齒大街”也有了更多的“新鮮事”。
1. 如花如錦的角色扮演
孩子們能隨心所欲地畫出各種牙蟲形象,也能輕而易舉地捏塑其他角色。此時,幼兒無論是對角色的關注興趣,還是對文本的認知經驗,都足以撐起他們以自身為原型進行角色裝扮的底氣,也足以調動他們源于追尋自身愉悅體驗的更多創(chuàng)造熱情。在“如果你是牙蟲會長什么樣?你會用哪些材料來打扮?怎樣打扮更像牙蟲?”等問題的啟發(fā)下,一場非正式親子活動“牙蟲來了”在各個家庭中悄然發(fā)酵。家長們耐心地聆聽孩子們的訴求,熱情地支持孩子們的創(chuàng)想,在搜集材料、改造塑形的過程中家長不遺余力的支持是推動活動深入不可或缺的力量。當造型各異的“牙蟲”齊聚教室時,那些或搞笑、或雅致、或奇特、或巧妙的創(chuàng)意讓孩子們真正有了置身角色的美妙體驗。在一仰一合間、一笑一鬧中孩子們獲得支持的幸福感和想象落地的成就感。更為重要的是,有些孩子在看到同伴的作品后竟提出要重新改造自己的作品,有些之前束手無策的孩子也有了閃亮的創(chuàng)意,讓我們再一次認識到營造同伴間互相啟發(fā)的氛圍也是推動活動深入至關重要的力量。
當形態(tài)各異的角色裝扮材料在自主游戲中與孩子們相遇,這情形怎一個熱火朝天了得?新材料的投入讓孩子們自覺趨向于有關牙齒大街的游戲主題,舊材料的重組和創(chuàng)想也讓孩子們多了豐富游戲情節(jié)的支點。稍稍拾掇,“牙齒警察”列隊在側、“牙蟲兄妹”也蓄勢待發(fā),商討、計劃一個也不落下。這樣的游戲秩序下就有了生動的游戲場面:警察圍捕牙蟲,牙蟲東逃西竄;警察來襲,牙蟲布陣對抗;警察牙膏一噴,牙蟲應聲暈倒……看到孩子們在自主游戲中層出不窮的創(chuàng)意,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創(chuàng)意一定為孩子們內心戲劇的種子提供著萌芽生長的溫床。
從靜態(tài)的造型到動態(tài)的游戲,孩子們充分體驗著角色扮演的樂趣。靜態(tài)的扮演如花之多彩、動態(tài)的扮演如錦之靈動,這如花如錦的角色扮演也讓我們看到了戲劇之于孩子的主動與創(chuàng)造、表達與表現、經歷與自信的重要價值。
2. 如切如磋的劇目創(chuàng)想
孩子們喜歡帶著自己的情感經歷去表達對文本、對角色的理解,他們認為牙齒大街那么壯觀,生活在里面的牙蟲一定很自豪和快樂,牙蟲每天會擴建大街,也會有各種各樣的休閑和娛樂。我們覺得音樂的開放性、可塑性最能承載孩子們對文本原型的想象與期待。因此,音樂《玩偶進行曲》欣賞活動讓牙蟲的快樂生活歷歷在目,樂段轉承重復恰到好處,牙蟲工作和休閑的場景也交相輝映。當然怎么工作、如何休閑全是孩子們說了算。在挖、鉆、鋸、錘等勞動場景中牙蟲們不畏牙齒的堅固想方設法地建造家園。在游泳、舞會、野餐、沐浴等休閑場景中牙蟲們盡情地享受著勞動創(chuàng)造的幸福,其間稚趣可愛、夸張到位的動作和表情既有專屬于孩子的腳本與音樂的完美契合,也有帶著自由想象與戲劇表演悄然相遇的美妙。劇目《牙蟲的快樂生活》水到渠成,孩子們自己“寫”出的圖譜更是讓他們已有生活經驗成了戲劇內容、動作、劇情等無限擴展的基石。
看到孩子們從表現牙蟲快樂生活獲得成就感,我們覺得是時候讓他們嘗試編劇了。集體活動“牙齒警察來了”“我來寫劇本”等再一次讓我們看到了孩子才是最富想象和創(chuàng)作潛力的編劇。在孩子們“寫”出的劇本中,舞臺、角色、情節(jié)等元素一應俱全,既基于對故事的理解,又跳出了原有情節(jié)的藩籬。
一份份飽含真情的稚嫩筆觸,讓我們看到了課程中孩子們積極向上、投入專注的學習品質。那如切如磋的劇目創(chuàng)想“寫”下的是孩子們對課程未來的希望,放飛的是他們對戲劇表演的無限夢想。此時,戲劇就是孩子們創(chuàng)造和表達的神奇力量,辟通了原有心理秩序與現有課程活動的陌路,讓他們與課程互相走近。
3.如火如荼的文化傳承
有人說,創(chuàng)意不是你創(chuàng)造了什么,而是你抵達了什么。我們深受啟發(fā),也漸漸明了:如皋地方木偶戲的文化傳承更應該帶著孩子們去不斷抵達。我們了解到木偶的制作工藝、表演技藝都彰顯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命脈,文化傳承也必然需要一脈相承。于是,課程實施有了新的方向:助力孩子們關注木偶、探秘木偶,讓木偶元素成為擴展課程的有效推手。
一次木偶視頻欣賞再次引起了孩子們對杖頭木偶的關注,那手動之際小木偶即出神入化的場面激發(fā)了孩子們做一個牙蟲杖頭木偶的愿望。由于孩子們前期對牙蟲角色形象有了豐富的認知,對杖頭木偶外形特征進行了細微觀察,因此他們隨手找來一些方形紙盒和彩紙,三五成群忙碌片刻,牙蟲杖頭木偶就神奇地出現了。更讓我們欽佩的是,那不需要任何提醒和幫助就通力合作的氣場。我們稍作加工,那一個個飽蘸著表演念想的牙蟲杖頭木偶立刻激發(fā)起孩子們內心的操縱欲望,在讓牙蟲杖頭木偶跑起來、跳起來、高興起來的嘗試中,孩子們或舉、或翻、或擺……怎能說“偶”隨手動、動則傳情的那一刻不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親身感知呢?帶著可感可知的溫度,如此的傳承又怎能說不是孩子們內在需要不斷被滿足的過程呢?
如皋木偶傳承人顏爺爺的到來,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帶著小小的自豪近距離體悟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古稀之年的爺爺傾情地講解演示、手把手示范傳承,讓孩子們對木偶的表現力有了更多的直接感知。精神矍鑠的爺爺與孩子們笑在一起、跳在一處,讓孩子們耳濡目染著藝術家的風骨,欽佩之情油然而生。這一份欽佩讓孩子們不厭其煩地練習杖頭木偶的操縱技能,更讓孩子們在藝術追求上精益求精。
此外,我們用心打造的木偶舞臺增添了木偶表演的儀式感,整合孩子們對牙蟲的想象專業(yè)制作的杖頭木偶也拓展了表達和表現的可能性。當我們看到孩子們惟妙惟肖地表演,我們發(fā)現預設目標已經成為孩子自身的內在需求。
如果說傳統(tǒng)文化的滲入讓孩子們對戲劇表演的熱情如火,那么對木偶藝術的追尋則讓孩子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思緒如荼,在如火如荼的文化傳承中,更多的主動帶來了更深的探究,更深的探究也生成了更真的體驗。
4.如癡如醉的戲劇表演
一步步走來,孩子們對正式的戲劇表演翹首以待、望眼欲穿,舞臺的提供勢在必行。隔壁小學的露天大舞臺、連廊臨時搭建的“快樂舞臺”等都是孩子們可以盡情表演的地方。其實,我們更自豪的是哪里有孩子哪里就有精彩的舞臺。
三五成群時熱烈地切磋,有虔誠的模仿也有激烈的碰撞;自編自導時不斷地創(chuàng)想,有角色的對白、動作的練習,也有情節(jié)擴展、延展的嘗試;舞臺表演時的一絲不茍,道具的擺放、出場的造型、木偶的姿態(tài)無一不在精致中演繹……
可以說,戲劇表演中的每一個鏡頭里都有孩子們如癡如醉的身影,因為我們從不干預他們表演的內容、方式、搭檔、背景、順序等。我們愿意相信孩子們的才能,愿意等待孩子們在索求之后收獲“不費功夫”的驚喜。
三、收獲 :真實體驗中的“小美好”
回望木偶戲劇課程一個多月來的足跡,滿懷著笑語盈盈、詩意融融、情誼切切的“小美好”,這一切都是崇尚真實體驗的亮麗風景。笑語盈盈中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內在動力在聚集,詩意融融里孩子們的情緒情感、道德品質在萌發(fā),情誼切切下孩子們的能力經驗、習慣品質在養(yǎng)成。
寫劇本、畫海報、做門票等活動不斷培養(yǎng)著孩子們的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畢業(yè)匯演中“真主人”的自豪感不斷激發(fā)著孩子們大膽嘗試、樂于表現的自信;不拘一格的戲劇腳本不斷滿足著孩子們戲劇表達的愿望,讓內在動力不斷迸發(fā);文化傳承中的資源挖掘不斷豐富著孩子們直接感知的機會,在支持主動建構的過程中體驗著探索的樂趣……
我們可以窺見,這一份份“小美好”是來源于課程實施過程中落到實處的尊重、適時適切的支持以及由此產生的幼兒在前、兒童為本的課程生態(tài)下自動自發(fā)的建構結果。
總覺得,課程實施的過程就像在抉擇往一個杯子里倒進什么。倒進酒,我們就可以感覺到酒的香味;倒進水,就會呈現一種清澈。但是當什么也沒有倒進時,它才能擁有所有味道的想象。如果我們敢于讓主題課程“空杯”,讓孩子在其中自在“舞蹈”,用“心有靈犀”的才能把一些媒介釀造成孩子們在課程中的“一點通”美好,那應該會讓追隨兒童的課程理念更加擲地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