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熙旋
摘要:伴隨著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的發(fā)展,使得小學成為了最重要的基礎階段,而語文作為學生素質(zhì)教育培養(yǎng)的重要學科,對其他學科的學習具有引導的作用。為使學生能將來更好的適應社會,在學習中獲取更多的素質(zhì)教育和知識儲備,小學語文教學和學習占據(jù)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位置,如何更好的開展小學教學也成為了教師們非常關注的問題。本研究將從小學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互動教學的強化措施等問題闡述小學語文教學中互動教學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師生互動;措施
引言:
目前就為實現(xiàn)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教師們已廣泛使用了互動教學的教學方法,但通過日常的教學反饋,效果與預期存在差距,如何強化成為首要待解決的問題?;咏虒W這一方法的運用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使之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兩者遠比單純學習理論知識更加具有實用性。
一、互動教學的現(xiàn)狀
(一)教師的觀念轉(zhuǎn)換較慢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和學生扮演的角色分別是是一方負責傳輸信息,而另一方僅接受傳輸?shù)男畔⒓纯桑n堂氛圍冰冷,教師的傳輸方式也主要以滿堂灌為主,長此以往,學生對課堂學習便會失去興趣,從而導致學習成績的不理想。而隨著互動教學方式的提出,教師的授課方式有所改變,但仍存在部分教師沿用傳統(tǒng)教學方式。并沒有關注到與學生間的互動,缺乏互動意識,僅想完成課程講授。這種觀念是不可取的,是不符合當下語文教學潮流[1]。
(二)教師的自身素養(yǎng)較低
語文教學實則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在這三者中的主導地位決定著教學的效果。教師的素質(zhì)較低,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和感悟不深刻,沒有廣泛閱讀相關內(nèi)容,會直接導致學生對課文失去興趣,從而影響和諧的師生關系[2]。
二、互動教學的主要形式
課堂提問、小組合作教學改變了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模式,教師們在課堂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對教學內(nèi)容的講解轉(zhuǎn)為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的指路人。教師們在提問中能清楚的了解到學生對于課堂內(nèi)容的掌握程度,同樣可以更深層次的知曉學生的性格優(yōu)缺點。而小組合作可以讓原先枯燥乏味的語文課堂因教學方式的轉(zhuǎn)變而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在此前提下,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提高,會有助于主動思考問題。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的具體要求
(一)角色轉(zhuǎn)換促進和諧的關系
改變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模式,這依靠著教師自身角色的轉(zhuǎn)換,這也是師生互動能否“動”起來的前提和保證[3]。在課堂里,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兩個主體,而在原先的課堂教學中,都是以教師為主導下,從而使學生學習。教學活動都是以課程要求和教師的教學設計為主要根據(jù)下進行的,課堂氛圍枯燥乏味。但新課改后,對課堂的新要求是鮮活,所謂鮮活就是讓課堂動起來,富有活力和朝氣。
語文教學的內(nèi)容多以閱讀為主,而閱讀本身是提高學生素養(yǎng)的重要方式。一本好書,一篇好的文章給人帶來的觸動遠超于課堂本身,閱讀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并豐富著教學的精神境界。教師和學生在共同學習,共同閱讀中,體會到不僅是文本中的知識,更促進了雙方和諧的關系。例如,在一年級學生學習《靜夜思》這一課時,便可以通過朗讀增強教學氛圍。老師帶領學生誦讀詩歌,進行情感的交流和傳遞,領會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
(二)素質(zhì)提高保證課堂的效果
教師提升自身素質(zhì)教育的首要要求是形成自己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和感悟,這事一種教學質(zhì)量的體現(xiàn)?,F(xiàn)當下的社會,網(wǎng)絡高度發(fā)達,小學生對上網(wǎng)的熟練程度不亞于一個成年人。如果教學內(nèi)容僅停留在課文本身,或是感悟是來源于網(wǎng)絡,并不是真情實感的體會,都會使學生喪失興趣。獨特的感悟會幫助學生體會到課文深層的內(nèi)涵,這是教師教學水平的最好體現(xiàn),也是創(chuàng)新精神的詮釋。教師的壓力與以往許多年比不降反大幅增加了,這是因為時代在變化,所有人都在前進中,而身為一名傳道受業(yè)解惑的教師,更是要做到跟緊時代并廣泛閱讀,形成個人的思維體系。
(三)引導思考有助思路的擴寬
根據(jù)課程大綱安排,教師可以采用互動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是語文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動參與是核心問題,會幫助其對學習內(nèi)容進行討論,起到深化學習內(nèi)容,鞏固知識點的作用。課堂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學到知識并培養(yǎng)自主學習、積極思考的能力,要做到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思考,這與教師的引導力是分不開的。教師作為引導者、合作者、決策者貫穿于整節(jié)課堂教學中,但不是機械的規(guī)定和限制學生的思維[4]。例如,二年級學生學習《大禹治水》這一課時,老師可以通過歷史故事進行課程內(nèi)容的引入,并利用提問開拓學生們的思維,或者根據(jù)學生們喜愛的歷史人物引導他們主動學習。
(四)營造氛圍激發(fā)學習的興趣
課堂教學中因課文的種類不同,對氛圍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啟發(fā)學生思考,并設置富有趣味性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使不有趣的課堂變得有趣活潑。以《靜夜思》為例,通過演示文稿把寧靜的夜晚畫面展現(xiàn)給學生們,讓學生回答:(1)在此之前,你們有看到過這樣的景象么?是和誰一起呢?(2)你們曾經(jīng)有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么?原因是什么?(3)夜晚有靜靜的躺在床上思考過問題的同學么?是在想什么呢?通過與學生一系列的問題互動,使學習過程中的充斥著代入感,有意識的從問題引導學生把思路向課文本身靠攏。不僅拓寬了學生的思路,更使得課堂氛圍在問題的渲染下變得生動起來,課堂教學也變成了師生之間思維碰撞的平臺。
四、結束語
總之,語文學習是學生培養(yǎng)良好文字閱讀、賞析和寫作能力的學科,學好語文至關重要,而小學是一個人學習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階段。通過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可以使語文教學重新“動感” 起來,但真正實現(xiàn)“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作用與教師的引導是密不可分的,需要引起重視。
參考文獻:
[1]張娜娜.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強化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中國校外教育:中旬,2017,0(6);25-26.
[2]施自強[1].師生互動,共建和諧的閱讀課堂——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為例.新課程:教研版,2015,0(1);110-110.
[3]黃曉艷[1].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互動式教學模式淺談.讀寫算:教育導刊,2014,(7);99-99.
[4]于冬梅[1].淺談素質(zhì)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實施.雜文月刊:教育世界,2015,0(1);8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