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
◆摘? 要:在教學過程中互動是非常重要的,互動能夠產生思想的火花,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掌握知識,教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增加互動環(huán)節(jié),很多的教學工作者都對互動式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開展進行了探究,希望能夠找到好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也通過互動教學來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筆者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多年,對這一個問題也有自己的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互動式教學;學習效率
互動式教學,即通過教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給學生營造一個多邊互動的教學環(huán)境,這樣可以使得學生和老師在課堂上進行平等的交流和探討,也能夠讓不同的觀點進行碰撞交融,進而激發(fā)教師教學的熱情,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索性,從而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很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會把課堂變成一個容器,一味地給學生灌輸知識,整個課堂也顯得非常的沉悶,這樣的教學不能夠滿足學生的需求,教師們要在課堂上和學生進行互動。那么,到底該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互動式教學呢?筆者將在下文談論自己的觀點。
一、建立教學互動目標
1.情感相融。教師們在進行互動式教學之前一定要先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也就是說教師們在和學生進行互動前需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效果,我們可以看到在互動式教學的過程中也是一個情感的交流過程,一定要保證情感相融,教師們要幫助學生了解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也要讓學生以一種輕松愉快的心情來進行小學語文的學習,這樣他們才能夠對小學語文的學習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充滿了熱情。教師們也要善于表達自己的感情,引導學生來一起體會這種感情,引起學生的共鳴,實習情感的互動。
2.思維相接。教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師生之間的思維向接,只有老師和學生的想法能夠共通,雙方都能夠很好地理解彼此才能夠真正實現教學的目標,也才能夠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我們經??吹揭黄恼轮刑N含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也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的思考中都需要師生之間的思維互通,教師講述的內容學生能夠聽懂,教師們還要注意引導學生來思考問題,盡管他們的思考過程可能不一樣,但是最后達到的效果需要是一樣的才行。學生和老師的思維相接,學生才能夠感悟到知識,也才能夠體驗到課文中描述的內容:學生和老師的思維相接,老師才能夠對學生的學習狀況有一個準確的把握,也能夠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教學。
二、師生互動的方式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師生互動的方式各種各樣,在不同的情境當中要使用不同的方式,這樣才能夠真正做到互動式教學,也才能夠真正提高教學效果。
1.集體獻策式。教師們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在這個情況下,教師們可以讓學生分成小組,以小組為單位來進行小學語文的學習,教師們給學生規(guī)定時間,讓每個學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組內互相交流討論,之后每個小組選取一個代表來發(fā)言,這樣的過程能夠集思廣益,也能夠讓每個學生的思維能力、合作精神都得到鍛煉。
2.拋磚引玉式。教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進行互動式教學,教師們還可以采用拋磚引玉式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調動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也能夠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們可以在提出一個問題之后,先提出一個自己的思路,這個思路可以是錯誤的,可以是不完善的,通過這個思路的引導讓學生來思考問題,教師們也要鼓勵每個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我們可以看到現在有很多的作品被選入到小學語文教材當中的作者都在說即使自己來做根據自己的文章出的閱讀題目都不能夠做出來,這就說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林黛玉”,語文是沒有什么標準答案的,只要學生能夠言之有理即可。
三、互動式教學的開展策略
1.設立問題情境。教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給學生設置一些問題情境,問題情境的設置能夠調動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也能夠保證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教師們在設置教學情境的時候,要注意考慮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特點,盡量設計一些能夠引起學生思考的問題情境,教師們提出的問題不能夠太難,也不能夠太簡單。比如說,教師們在進行《找春天》這一課的教學時,可以給學生設置一個這樣的問題情境:同學們,除了春天里的發(fā)現,在學習這一課時還有什么發(fā)現嗎?這個問題一提出學生就會去認真地思考和討論,對于教師的教學是很有利的。
2.適當結合讀與寫訓練。教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學生的讀寫訓練來進行互動教學,比如說,教師們在進行《找春天》一課的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由地細細地品讀文章,之后讓學生把自己最喜歡的句子讀給全班同學聽。
四、結束語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互動式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們可以通過設置問題情境的方式來進行互動式教學,也可以結合讀與寫訓練來進行互動式教學。
參考文獻
[1]王建奎.互動式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開展[J].課外語文,2012(08).
[2]張喜英,吳永強.構建“三感和諧,師生互動”的小學語文教育[J].天津教育,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