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濤濤
摘要:當今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學觀念正在逐漸轉變,從應試教育轉變?yōu)樗刭|教育。本文從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出發(fā),結合新的教學改革,對歷史教學中如何進行素質教育進行分析與思考。筆者認為,在新的教學形勢下,歷史教學需要處理好課堂中的雙主地位,處理好歷史教學的三大任務,促進歷史教學的長遠進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歷史教學;素質教育;思考
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的人才,因此,在教育教學中推進素質教育是正確的選擇。歷史教學是一門重要的課程,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學生對我國以及世界各國的發(fā)展有著非常全面的了解與認識,了解各個地區(qū)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了解過去、展望未來。但是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讓越來越多的學生將考試作為學習的唯一目的,偏離歷史教學的初衷,難以有效進行素質教育。
一、傳統(tǒng)歷史教學的問題
(一)教師角度
教師在教學中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標,將學生的大腦作為儲備知識的倉庫,教師拼命的輸出,學生被動的接受。一部分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認為上好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考試中獲得高分,教學觀念是“知識第一,考試萬能”,割裂了歷史教學任務之間的聯(lián)系。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教師運用的教學方法一般都是知識點教學法,圈點教學法,教學氣氛比較沉悶,教師講解起來滔滔不絕,違背了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學生的智慧得不到發(fā)展,培養(yǎng)出來的是機械性的人才。
(二)學生角度
學生在學習歷史的時候,往往認為死記硬背是最佳的方法。常常會形成這樣的概念,歷史學習就是死記硬背,不管理解不理解,背誦的越多越好。在學生看來,只有在學習數(shù)理化的時候,才需要理解與思維,歷史學習不需要動腦筋,還有一些教師認為歷史屬于副科,沒有給與高度的重視,加深了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誤解。因此,在日常的學習活動中,根本不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抹殺了歷史科學能力的價值與功能,對素質教育的實施有著很大的阻礙。
(三)考試角度
考試是學習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科學合理的考試,有利于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考試成績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是在應試教育體制下,考試形式過于單一,考試內(nèi)容多半是書本上的死知識,側重于考察學生的記憶能力,這種考試方式對學生的負面影響比較大。教師埋頭于研究考試考題,將完整的知識進行肢解,分割,讓學生死記硬背,同時對學生采取的是題海戰(zhàn)術,培養(yǎng)出來的都是高分低能的人才。
二、歷史教學中素質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處理好歷史教學三大任務的內(nèi)在關系
歷史教學的任務有三個方面,一是基礎知識,一是思想教育,一是能力培養(yǎng)。他們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知識是基礎,思想是靈魂,智能是關鍵。解決這些問題,是當今歷史教學需要研究的主題。將學習效果比作果子的話,學生跳一跳摘到果子比一伸手就摘到要好些。大量的教學實踐研究表明,僅僅注重知識教學、死記硬背,只會讓學生變得呆板機械。因此,高舉素質教育旗幟的今天,要克服傳統(tǒng)教學的偏差,以智能培養(yǎng)為核心,做到授之以漁。
(二)尊重主體,創(chuàng)造和諧的教學氣氛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們將永遠賴以自立的是他的智慧、良心和人的尊嚴?!睆慕虒W角度來講,要尊重學生,保持師生之間的情感、知識上的交流,鼓勵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潛能的開發(fā),鼓勵學生敢于破舊、大膽質疑,敢于突破思想的束縛,大膽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觀念。教師要讓學生理解,教師講的、書上寫的、專家權威的話語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引導學生大膽的質疑,提出自己的觀念,勇于發(fā)現(xiàn)問題,得出正確的結果,鼓勵學生大膽的問幾個為什么,讓學生追根尋底、追求真理,將學生潛能釋放出來。
好奇與質疑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巴爾扎克曾經(jīng)說過;“打開一切科學大門的鑰匙都是毫無疑問的問號,我們大部分的偉大發(fā)現(xiàn)都應該歸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問個為什么。例如,在中國近代史的太平天國運動中,我們會學習太平天國領袖之一的洪仁干所著的《資政新篇》。教材關于其內(nèi)容是這樣介紹的:“主張同國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來,但不準干涉中國內(nèi)政;”而數(shù)條史料中寫道:“凡外邦人技藝精巧,邦法宏深,宜先徐其通告,但不得擅入旱地。”這個時候,引導學生提出質疑,自由通商,但是又為什么不得擅入旱地,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再例如討論秦始皇的功過問題,功過問題各執(zhí)己見,教師不應該干涉學生思維,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與理由,達到提高教學質量與培養(yǎng)能力的目標。
(三)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要做到認真?zhèn)湔n,挖掘教材的深度。例如,在學習《戊戌變法》這節(jié)課的時候,教師可以準備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沒有袁世凱向那拉氏告密的事件,變法會失敗嗎?”。這樣的問題,會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與強烈的情感共鳴,讓學生開展積極思維活動,最終學生討論出結果:由于封建勢力的強大與帝國主義支持等方面的因素,變法失敗是必然的。
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發(fā)揮自身的語言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吸引力。有的時候語言過于抽象,學生感覺到比較枯燥難以提起學習興趣,影響學習活動的實效性。例如,在講解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時候,就意大利為什么沒有馬上參戰(zhàn)這個問題,教師就可以因勢利導,生動有趣的讓學生了解當時的大戰(zhàn)性質,產(chǎn)生良好的學習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的教學方法要靈活多變,例如,在學習“南宋軍民的抗金斗爭”這一節(jié)課的時候,在上課之初,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滿江紅這首音樂,這首詞曲氣勢磅礴,具有比較強的感染力,生動的展現(xiàn)了岳飛的情懷與雄心壯志,自然而然的導入新課,教學效果比較理想。
(四)整合教學內(nèi)容
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學生容易將知識混淆。很多歷史知識之間都存在相似性,還有很多需要學生大量記憶的知識,這是學生學習歷史的癥結。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應該理清思路,突出主題,抓住重難點,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將歷史知識逐漸的簡單化、明確化。例如,抗日戰(zhàn)爭中的許多著名戰(zhàn)役都讓學生出現(xiàn)記憶混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去理清思路。平型關大捷是抗戰(zhàn)以來的首次勝利;臺兒莊戰(zhàn)役,是抗戰(zhàn)以來的最大勝利;忻口戰(zhàn)役是抗擊日本侵略軍的第一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百團大戰(zhàn)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這種將大型戰(zhàn)役總結在一起,并且用量化的方式進行歸納總結的方法,有利于強化學生記憶,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林浠.歷史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思考.南平師專學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