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英
摘 要:作為語文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要從真人真事不等于真情實感;操作性知識還要反復操作;定期作文不如集中訓練;分析課文時,細講寫作方法,用到作文中;引導學生多閱讀這幾方面入手,要耐心引導,注重學生的平時積累,拓寬學生的知識,放飛學生的思想,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作文教學,耐心,積累,提高。
從事語文教學已三十年,在這三十年的語文教學中,我困感過,迷惘過,也欣喜過,語文教學主要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四大基本功。這四大基本功中,“寫”對大部分學生而言寫最難的,也是提升最慢的。在這二十多年的教學中,我閱讀了大量有關教育教學方面的文章,也外出聽過名師的講課及匯報,又加上我逐漸摸索的經(jīng)驗,我也談淡作文教學這一塊的幾點經(jīng)驗。
1.真人真事不等于真情實感
教學生作文如果只要求學生寫真人真事,那就太蒼白了。學生的空間無非就是學校、家中和學校與家的路上,哪有那么多要寫的。所以教學生作文就要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說白了就是會編。如果你編的合情合理,再加上你繪聲繪色的語言,再加上嚴謹?shù)慕Y構組織,就是一篇好的文章。作家的作品都是編出來的,生活中的點滴小事,某一現(xiàn)象,作家發(fā)現(xiàn)了,就經(jīng)過自己的藝術加工,再創(chuàng)造,這個再創(chuàng)造就是作家“編”的能力水平了。他可以無限制的夸大、縮??;無限制的推崇一個人,也可以無限制的貶責一個人,這就是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學生的作文與作家的創(chuàng)作其實是大同小異,作家是大編,學生寫作文是小編。編好了即使不是作者本人經(jīng)歷的,也會有真情實感;編不好,即使寫真人真事,也是平鋪直敘不生動不感人。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有時過于限制了學生的寫作范圍,學生不能很好地發(fā)揮寫作能力;有時又過于開放,開放的讓學生摸不著邊際,不知從何寫起。這都是因為我啟發(fā)不恰當,引導不到位導致的。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作文能力,并非一定寫真人真事,而要培養(yǎng)學生編寫的能力,編寫的技巧,但一定要編的合情合理,編的恰到好處。但教師也不要走偏了,對初學者還要以實為基礎,寫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事,寫發(fā)生在身邊的事,去組織,才會有編好的升華。
2.操作性知識還要反復操作
提到操作性知識,無非就是教給學生的最直白最簡捷的實用性很強的學習知識的方法。寫記敘文時,剛開始學生寫成流水賬,就是把人與事平鋪直敘的寫出來,多是概括性表達觀點的句子,不會展開細化,更缺少環(huán)境描寫和人物描寫,整篇文章蒼白無力,中心不突出。面對這種情景,我就找出較淺顯但描寫生動形象的這方面的范文,逐句逐段的來分析來欣賞,讓學生體會到文章的生動形象。再拿出學生自己寫的,再逐句逐段分析,學生看出自己文章的蒼白,也明白了蒼白的原因,這時他們會主動說:“老師,咱們再重寫一遍吧,”“好啊,現(xiàn)在就開始”。這樣的過程要連續(xù)四、五遍,大部分學生就能把簡單的記敘文寫明白。我每次都給學生以鼓勵表揚,學生的興趣很高,成就感也很強。
學習議論文對,學完幾篇議論文后,學生知道了什么開篇提出論點,中間擺事實講道理論證論點,結尾總結深化中心論點;或是先擺事實講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論點等。告訴學生”這就是議論文,議論文就這么簡單。開始嘗試寫議論文,學生寫完交上來一看,全班沒幾個合格的,大都是論點不明,論據(jù)不充實,說理不強,缺少過渡,有的干脆寫成了記敘文。經(jīng)過這些年的教學經(jīng)驗,我知道這是剛開始,學生還沒有真正掌握議論文寫作的要領,不能急,還需反復練。我們老師看似簡單的問題,對學生來說并不那么簡單。一個人對知識的真正領受往往需要一個過程。所以,今后不要太苛求學生,特別是作文這一塊起點應該放低一些,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理解學生。教師要耐著心去引導學生,直到每個學生都能寫出形來,才算達到目的。哪怕個別學生有微小的進步,我也會有欣慰的笑容。
3.定期作文不如集中訓練
談到集中訓練,讓我頗受感觸,名師的方法就是高。而我在這之前,常常是這周留一篇作文交上,批改一周,下周再講評,學生都忘了自己寫的內(nèi)容了,你講評起來學生還有興趣嗎?所以在名師點撥之后,我也學著寫一節(jié)課,下一節(jié)緊跟著講評,講評時最好是面批,當面指點效果更好。但這樣費時費力,篇篇這樣做起來很難,只能適當?shù)倪x一篇下功夫面批,或者針對個別學生進行面批。但這種方式必須在有時間的前提下,不過老師可以爭取時間, 創(chuàng)造條件,這種方法是很有果效的。
4.分析課文時,細講寫作方法,用到作文中。
每篇課文都是經(jīng)典之作,無論是在寫法上,還是主題思想上,所以講解課文時,除了引導學生深挖主題思想外,還要重點引導學生的寫作。不同的文章寫作思路不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逐漸積累了寫作方法。就拿兩篇古文來講,一篇《生于憂悉,死于安樂》,另一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兩篇都是議論文,但寫作思路卻不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開篇就舉了六個歷史名人,他們都是經(jīng)歷了患難走向成功的例子,然后用道理正面論證憂患造就人才,反面論證安樂致國滅亡,最后自然而然得出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則是開篇直接提出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從守城和攻城兩方面舉例論證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再接著從“失道”和“得道”對比著論證“人和”的重要性,同時也讓我們明白了要“人和”就要“得道”的道理。通過分析課文讓學生掌握了寫議論文的一般路子,下一步寫議論文時,學生就明白了寫議論文的方法了。同樣記敘文及說明文在分析過程中講透了,學生明白了,在不斷的積累中,就學會了許多寫作思路,為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5.引導學生多閱讀
學生作文水平的高低,最重要的是看學生的閱讀量,不都常說“熟讀古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還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合格的語文老師,除了培養(yǎng)學生書本上的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呢?當今社會,電腦、智能手機幾乎都充斥到每個家庭,孩子們玩游戲,大部分都成癮,無暇顧及紙質書刊。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多下點功夫,我就是從學生初一開始,就擬定了讀書計劃,初一上學期必讀兩本初中生必讀的課外讀物,每到假期再讓學生讀兩本,這樣初一初二兩年就把初中生必讀的那十多本課外讀物讀完了。留任務好留,關鍵是學生真正讀沒讀,讀明白了嗎?針對這一問題,我又讓學生每天都寫讀書筆記,每周檢查兩次,每周五還要利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讓學生談談這幾天所讀書的內(nèi)容及感受,在這種催逼之下大部分學生完成很好。學生到初三時,學習任務重了,這時候,我就讓學生廣泛閱讀,多多積累,學生這時讀的書刊比較雜,但讀書筆記必須堅持寫。在這種催逼之下,部分學生慢慢養(yǎng)成了愛讀書的好習慣。有的學生說:“一天不讀點課外書刊,就好像缺點啥似的”。可見部分學生已經(jīng)愛上了書籍。學生具備了閱讀量,再加上積累的寫作方法及技巧,寫起作文來就容易多了。
作為一名從教三十年的教師,經(jīng)驗告訴我: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心引導,注重學生的平時積累,拓寬學生的知識,放飛學生的思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潘志平.初中作文教學方法談[J].成才之路,2012(29):22.
[2]趙麗云.開闊思維——呂志范作文教學經(jīng)驗研究[J].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86(01):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