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韻
摘要: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觀想既立足于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征,又著眼于世界大格局發(fā)展,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一脈相承,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在新時代中國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觀不但是新時代中國民族工作的根本指針,并且為世界民族問題的解決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觀;民族團結;創(chuàng)新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C957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177(2019)11-0063-03
中國共產黨歷來都非常重視民族工作。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觀,是立足新時代,站在歷史的高度對黨的歷屆領導人民族工作思想的傳承,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創(chuàng)造性運用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根本指針。國家民委主任、黨組書記巴特爾認為:“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觀,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新境界,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1 一脈相傳: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觀的傳承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非常重視民族工作,先后召開了西藏工作座談會、新疆工作座談會和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對民族工作進行部署。習近平還經常到民族地區(qū)實地考察調研。這些會議和調研中的重要講話內容,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觀,其主要理論依據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及黨的歷屆領導人的民族思想。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觀與馬列主義的民族理論以及新中國歷代領導人的民族思想一脈相傳,這個脈,就是“民族團結”思想。
“民族團結”是馬列主義民族理論的核心要義。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觀,與馬列主義民族理論和黨的歷代領導人的民族思想一脈相承,突出了民族團結的重要性。習近平在總結前人民族團結思想的基礎上,高度地概括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民族團結的最終目標;將胡錦濤的“兩個共同”思想確定為民族團結的基本主題;強調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是實現民族團結的根本途徑;實現民族團結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習近平把民族團結看作中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他向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號召:“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診視自己的生命一樣診視民族團結,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边@也是習近平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殷切期望。
2 革故鼎新: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觀的創(chuàng)新性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民族工作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觀也展現出了新的智慧,引領了中華民族團結進步新方向,開啟了民族地區(qū)同步小康新局面,并且把少數民族優(yōu)秀文化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
2.1 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觀面臨新境遇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的民族工作已經取得了累累碩果,同時,也面臨著新機遇和新挑戰(zhàn)。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人民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也不斷增加,威脅民族團結的因素出現新變化,民族團結呈現出新特點。例如,西藏、新疆、昆明三地發(fā)生的暴力恐怖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傷害了各族群眾的民族感情。并且隨著科技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自媒體網絡時代也傳遞著一些不利于民族團結的負能量,很容易被有不良目的的分裂分子所利用。我們的民族工作必須在這樣的新情況下有新的作為,第一時間通過多種媒體渠道官方發(fā)聲,融合民族關系,消除民族誤會,并嚴厲懲治恐怖襲擊者和網絡惡意傳播者。再如:“一帶一路”將西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轉變?yōu)榕c世界牽手的前沿地區(qū),這一地區(qū)曾經在很長的時間里被作為中國的大后方,經濟投入和開發(fā)力度相對東部地區(qū)較弱。現在,西部邊疆地區(qū)迎來了后來居上的發(fā)展機遇,原本封閉的地區(qū)現在成為對外貿易的口岸。在2018年9月20日開幕的“第十七屆中國西部博覽會”上,共簽訂了合作項目808個,資額總投達7883億元。在發(fā)展水平較低的西部民族地區(qū)能否將這些資金運用好,使資金效益最大化,是目前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要實現西部民族地區(qū)經濟持續(xù)快速發(fā)展,必須要有相應的民族政策作保障。此外,“一帶一路”不但帶來了經濟交往,也傳遞著各國的文化思想,使西部邊疆的傳統(tǒng)文化受到新的沖擊,如何學習借鑒外國文化的精華并傳播弘揚我國的先進文化成為新的挑戰(zhàn)。
2.2 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觀引領中華民族團結進步新方向
2015年9月習近平指出:“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標”,“做民族團結工作重在交心,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干部隊伍要沒有芥蒂地深入到各民族同胞中去,真正了解少數民族所想、所需,真心為少數民族同胞所思、所為,才能在工作中取得進展,才能取信于少數民族同胞,得到他們的擁護。在精準扶貧工作展開的這五年時間里,國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到西部少數民族地區(qū),沒有民族界限的結成了若干幫扶對子。貧困戶的上學、就醫(yī)、就業(yè)等各種困難,甚至水龍頭、電燈泡、三餐等瑣碎的事情都時刻牽掛著干部們的心,在積極幫助困難群眾的過程中,不同民族的干部與貧困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甚至成了親人。少數民族同胞看到了黨的一顆紅心,黨也看到了少數民族同胞對黨的擁護之心。習近平在談到扶貧工作時指出:“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辈话衙褡骞ぷ髋c民族情誼分而談之,而應用真情換真心,這不僅是漢族對少數民族,也是各民族間的一份情,是中華民族團結進步新方向。
2.3 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觀開啟民族地區(qū)同步小康新局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不是哪一個民族可以單獨完成的,無論少了哪個民族,落下了哪個地區(qū),都不能稱之為“全面小康”。十九大報告已明確指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已經轉化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習近平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民族地區(qū)發(fā)展差距逐漸拉大的趨勢不扭轉,就會造成部分地區(qū)少數民族心理失衡,更嚴重者甚至出現地區(qū)之間關系失衡。黨把“發(fā)展不平衡”這個問題提高到了社會主要矛盾的層面,表明對各少數民族地區(qū)和其他地區(qū)的共同發(fā)展高度重視。2000年3月開始實施的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雖加速了西部地區(qū)的發(fā)展,但東西部之間依然差距明顯。2017年全國各省GDP總量排名中,排名后10位的有7個來自西部地區(qū),而排名前10位的只有四川一省屬于西部地區(qū)。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改變,“發(fā)展不平衡”問題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加大力度縮小我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qū)和東部發(fā)達地區(qū)的差距,西部少數民族地區(qū)由此迎來了發(fā)展新機遇。97673018-65C6-41B0-B74B-E966F0B98485
2.4 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觀提升了少數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新高度
習近平指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可以堅定民族自信心。習近平非常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將之稱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民族文化血脈”、“中華民族的基因”,是我黨應對國內外重大挑戰(zhàn)的治國理政之智慧源泉。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各少數民族創(chuàng)造了不同的語言文字,信奉了不同的宗教,產生了不同的藝術,這些多元的民族文化與漢文化一同繪制出了一幅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多彩的畫卷。多元的少數民族文化便是資本,所以,要讓少數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我們現今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釋放出積極的正能量,使資本發(fā)揮最大效益。少數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元素,已經被提到了嶄新的高度。
3 功標青史: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觀的貢獻性
有聲音說中國的民族制度是仿照蘇聯模式,也有的聲音說中國應該效仿美國的“大熔爐”模式。對此,習近平用“2正確1和諧1成功”予以回應,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族理論和政策、我們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是正確的;總體而言,中國的民族關系是和諧融洽的;中國成功地做好了民族工作?!敝袊鴮τ谧约旱拿褡逭叱錆M自信,無需也不會照搬他國的政策,而且中國的民族政策不但能很好地處理好中國的民族問題,也為解決世界民族問題貢獻了中國方案。
3.1 中國的民族政策并非照搬蘇聯模式
曾經,我國的民族政策確實向蘇聯學習過,可并非照搬蘇聯模式。中國共產黨在建黨初期是受俄國共產黨和共產國際影響較多,新中國建立初我國也借鑒了蘇聯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一些經驗,但中國的民族政策是馬列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并非是簡單照抄照搬蘇聯模式。中國的民族政策與黨的相關方針政策有機結合,妥善處理了我國的民族問題。蘇聯的民族政策歷經了幾代領導集體的摸索和實踐,隨著20世紀八十年代末蘇聯解體而退出歷史舞臺。關于蘇聯的民族政策,存在諸多爭議。
首先,列寧提出“民族自決權”的本意是為了使各民族更加融合,而不是為了分裂國家。但現實中“民族自決權”是蘇維埃國家統(tǒng)一的一大隱患,當民族主義情緒大爆發(fā)甚至演變?yōu)檎芜\動,國家解體在所難免。而中國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則是基于中國少數民族小聚居大雜居的歷史傳統(tǒng)和現實國情,充分尊重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權利,在國家統(tǒng)一的前提下由各少數民族在其聚居區(qū)行使自治權的制度。該制度既保證了各少數民族同胞的民主權利,又維護了國家統(tǒng)一,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其次,在“民族識別”方面,蘇聯的民族識別是缺乏連貫性,且不嚴謹的。族別登記主要依據個人申報,有的人鑒于家庭族群關系復雜,便放棄了族別的申報。國家官方認可的族別數量與國民登記數量相差非常大,政府把許多族群強制歸為一個更大的族群,這樣必定引起未被認定族群的強烈不滿。而中國政府在20世紀50年代根據民族四大特征理論,通過對民族根源、發(fā)展及制度等進行具體研究來進行民族識別,并最終認定了55個少數民族。蘇聯的民族識別是基于個人認同,再進行族群歸并,而中國是經過了嚴格的民族識別。
總的來說,中國早期是有從蘇聯民族政策中學習借鑒,但更多還是根據本國國情,在具體實踐中制定符合我國的民族政策。
3.2 中國的民族政策不能效仿美國“大熔爐”
清華大學的胡鞍鋼教授和北京大學的馬戎教授提出,應該倡導推行淡化族群意識的美國“大熔爐”民族政策。美國政府不從法律和政治的角度對種族進行劃分,禁止任何種族生活在本種族管轄的固定區(qū)域。相反,美國極力想通過各種法律和政策去構建一個不分種族、不分血統(tǒng)、不分宗教的所謂的美國人身份。然而美國曾經是通過趕盡殺絕的方式,將印第安人趕離自己賴以生存的家園,導致了現在“土著人運動”這一世界民族問題。美國打著不進行“民族識別”的幌子,用“大熔爐”的方式只強調“美國人”身份,實際卻在選舉、教育等很多方面將不同民族區(qū)別對待。美國的民族政策中國是不可能效仿的,美國禁止任何一個族群固定的生活在一塊自己的土地上,而中國的少數民族聚居區(qū),是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這不是允許不允許的問題。中國歷來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生活的家園以及他們的文化、宗教信仰,而非要將他們同化。因此美國的民族“大熔爐”政策不適合中國國情。
3.3 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觀為解決世界民族問題貢獻了中國方案
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是單一民族國家。全球200多個國家共分布著3000多個民族。當今世界雖然沒有爆發(fā)全球性戰(zhàn)爭,但地方民族沖突依然不斷,成為霸權國家分裂他國的借口和途徑?!懊褡鍐栴}”事關全球穩(wěn)定和發(fā)展,是否有能力處理好本國的民族問題更是關系著國家的興衰。幾千年來,我國一直有著多民族的特色,這是促進我國繁榮發(fā)展的有利條件,各民族的共同發(fā)展,匯聚在一起更是一股強大的力量。華夏各族共同創(chuàng)造偉大的中華古文明。在數千年的歷史演進中,我國各民族相互學習、兼容并蓄,逐漸融合成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這就是中國與任何國家都不相同的地方,是中國繁榮昌盛的資本,獨特且珍貴。
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觀具有深遠的世界意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作為“風景這邊獨好”的社會主義大國,中國逐漸走入世界舞臺中央。習近平十分重視中國少數民族、中華民族和世界各民族的共同發(fā)展。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工作觀堅持中國民族問題與全球民族問題有機統(tǒng)一,他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形象地說明無論種族、信仰、地域的差別,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我們都是生活在這個“地球村”的村民,世界各民族相互依存已成事實,促進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發(fā)展是我們正確的價值取向。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彰顯出習近平解決世界民族問題的非凡智慧,彰顯出中國共產黨心懷天下的博大胸襟,彰顯出中華民族和諧包容的優(yōu)秀品質,彰顯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大國擔當和促進人類共同發(fā)展的崇高使命。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解決世界民族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一經提出就獲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贊譽和廣泛認同,已經成為全球治理的核心理念。全球化、多極化加速發(fā)展,世界格局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背景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解決世界民族問題,促進人類和諧發(fā)展的最佳選擇。
參考文獻
[1] 金炳鎬.黨的十九大為新時代民族份工作開辟新境界[J].中國民族報,2017(5):2.
[2] 烏小花.習近平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思想的多維度與新內涵[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7(6):29.
[3] 劉文佳.鄧小平的民族團結思想及其現實意義[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2013(9):5-10.
[4] 郝時遠.美國是中國解決民族問題的榜樣嗎—評“第二代民族政策”的“國際經驗教訓”說.世界民族,2012(2):5.
[5] 胡聯合.胡鞍鋼.“民族大熔爐”和“民族大拼盤”:國外民族政策的兩個模式[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7):1.
[6]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 柴生祥.鄧小平的民族思想及其時代意義[J].甘肅社會科學,2001(5):85.
[8] 胡錦濤.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5-05-28.
[9] 徐文生.鄧小平的民族團結思想[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0(6):24-27.
[10] 劉先照.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論民族問題[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237-238.
[11] 楊敏.列寧民族團結理論研究[D].新疆:新疆大學,2017.
[12] 高波濤.胡錦濤民族團結思想研究[D].湖北:湖北民族學院,2014.97673018-65C6-41B0-B74B-E966F0B9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