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茁
【摘 ?要】近年來,越來越多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和農村的年輕勞動力大量涌入城市務工,而這些務工人員的子女則交由留守在家里的老人或親戚甚至鄰居照看,便有了留守幼兒這一特殊群體。良好的品德發(fā)展在幼兒一生的發(fā)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近年來留守幼兒對家人、對社會的冷漠、自私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本文通過對有關留守幼兒的感恩教育的成因分析、發(fā)展及培養(yǎng)策略進行歸納整理。
【關鍵詞】農村留守幼兒;感恩教育;培養(yǎng)策略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飛速發(fā)展和城市化進程的需要,越來越多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和農村的年輕勞動力大量涌入城市務工,而這些務工人員的子女則交由留守在家里的老人或親戚甚至鄰居照看,成為“留守兒童”。在我生活的甘肅省定西市有常住的280多萬人口,其中城鎮(zhèn)人口90多萬,農村人口190多萬,城鎮(zhèn)化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5.87%,是我國勞務輸出的主要地區(qū)之一,留守兒童占全省留守兒童的9.5%。發(fā)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是我們每一位學前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如何讓這些留守幼兒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在他們幼小的心田上播種感恩的種子,并成長為一個有愛心、知回報的孩子呢?
二、農村留守幼兒親情缺失的成因分析
(一)幼兒
在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群體中,年齡越小的幼兒越是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和成長,由于這些留守幼兒長期不能和父母團聚,在性格方面普遍存在自私、孤僻、以自我為中心等問題,并且由于農村長輩或親戚的監(jiān)護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對留守幼兒疏于管教,他們平時的生活較為放任自由,一起玩耍、交往的同伴也多選擇的是同類型的孩子,這樣一群孩子聚集在一起,思想都較偏激,玩耍的形式也很單一,對于家庭成員的情感都很淡漠,如果其中有個別孩子有“鬼主意”或“壞點子”,這樣就埋下了隱患。近幾年來,全國各地留守兒童在安全、偷盜、自殺或者危害社會方面的案例層出不窮,甚至有些留守兒童因為記恨父母對他們的陪伴、關心太少,而產生殘殺和毒殺親人的行為,讓人觸目驚心。
(二)家庭
首先,留守幼兒的父母一般都常年在外,根本沒有充足的時間陪伴孩子,沒辦法對子女進行言傳身教,為子女樹立良好的模范榜樣。這些幼兒從小得不到父母應有的養(yǎng)育、教育、愛護,導致親子關系非常淡薄。幼兒時期是兒童生理、心理發(fā)育的最關鍵時期,對孩子的一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留守幼兒與父母長期分離,不利于親子依戀關系的形成,這些幼兒的情感、認知、社會化發(fā)展方面的負面影響是很深遠的。其次,這些父母出于愧疚之心,對孩子是百依百順、有求必應,無底線的溺愛讓這些留守幼兒得不到良好、及時的教育。
(三)幼兒園
幼兒園作為幼兒健康、快樂成長的根據地,應該成為留守幼兒的溫暖鄉(xiāng)和安樂窩。由于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正常家庭的幼兒隨時隨地都有親人的陪伴,他們的孩子會有一些優(yōu)越感。在幼兒園經常會舉行一些親子活動,教師平時也會給孩子布置一些需要家長配合完成的作業(yè)。這種情況下,留守幼兒沒有堅強的后盾支持,往往無法很好地完成任務,集體活動也沒有父母的參與,留守幼兒多會受到其他孩子的排斥、嘲笑和打擊。在幼兒園的群體中,留守幼兒也只能選擇跟自己家庭情況接近的孩子交往,一些不良同伴會對留守幼兒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這些都不利于留守幼兒正常心理的發(fā)展。如果有良好的師幼關系,將促進留守幼兒的良性發(fā)展,反之將會對其產生不良影響。
(四)社會
經過我實地調查,留守幼兒的住宿、安全、衛(wèi)生、教育等方面的條件普遍較差,他們容易出現(xiàn)認知、情感、行為、心理、性格等方面的問題。尤其在對家人的情感方面存在重大問題,留守幼兒生活的周邊環(huán)境,對他們的健康成長影響很大。如果當地政府對這些留守幼兒的重視程度不夠,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頒布一些有助于留守幼兒成長的政策,那么這部分孩子享受不到相應的政策照顧,極易出現(xiàn)問題。其次,受當地社會文化氛圍影響。目前,整個社會圈子對留守幼兒的關注程度還有待提高,急需形成一種關注留守幼兒情感健康發(fā)展的良好氛圍。
三、農村留守幼兒感恩教育培養(yǎng)策略
(一)了解父母,學會感恩
1.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嘗試舉行一些“爸爸媽媽知多少”活動。開學初我會要求每位孩子制作父母信息卡,上面貼好父母的照片,并填寫清楚父母的姓名、年齡、工作及愛好(如喜歡吃什么,喜歡做什么運動,喜歡穿的衣服等),然后在教室里開辟出專門的地方,粘貼孩子們的父母信息卡。這個過程中,孩子回家后會與父母取得聯(lián)系,合作完成好信息卡,自然而然與父母有了更多的交流。每天在幼兒園能看到自己父母的照片,孩子的內心也會倍感溫暖。
2.抓住重要的節(jié)日,促進幼兒與父母的親近感。幼兒教師可以在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留守幼兒父母的生日或者結婚紀念日,先聯(lián)系一下孩子的父母做好準備,給孩子留出時間。然后利用教室的多媒體設備,讓孩子在大家面前和父母視頻,為他們送上生日或節(jié)日的祝福。還可以組織留守幼兒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為父母表演小節(jié)目助興,這樣不但增進了留守幼兒與其他幼兒關系的融洽相處,還讓他們體驗到與父母在一起的快樂。
3.開展專題活動分享故事,讓留守幼兒體會父母養(yǎng)育他們的辛苦。選擇幾位表達能力強的監(jiān)護人,專程到幼兒園給孩子們講講他們的媽媽從懷孕后經歷的不容易,生育時遭受的痛苦,嬰兒期天天熬夜、沒有睡過一個好覺,撫養(yǎng)時的操心和無盡的辛苦等,激發(fā)留守幼兒對父母的感激之情。
4.借助網絡平臺,讓留守幼兒的父母拍攝一些生活環(huán)境和工作時的照片及小視頻,讓幼兒們看看父母簡陋的生活環(huán)境和辛苦的勞動場面,他們自己在外面省吃儉用,舍不得亂花錢,卻給孩子買最貴的玩具、最漂亮的衣服、最好吃的零食,以此讓幼兒感受到父母離家在外的辛苦。
(二)借助榜樣,學會報恩
1.利用幼兒園平時舉行的活動,有目的地讓孩子在家里每天完成一件好事,可以幫家里人做一些簡單的家務,也可以幫奶奶爺爺捶背、洗腳,特殊節(jié)日的時候親手制作小卡片郵寄給遠方的父母。把這些過程可以拍照或錄制成小視頻,在班上進行展覽。在這樣的活動中選出表現(xiàn)較好的幼兒作為榜樣,引領其他幼兒向他們學習,初步形成感恩意識。
2.借助經典文本中的故事或形象感染孩子。幼兒的思維比較形象直觀,幼兒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給孩子講述或播放一些感恩題材的經典故事,如:古有寒冬時節(jié)為父親扇枕溫床的“黃香孝親”、舍不得自己吃橘子而“懷橘遺親”的陸績,動物中有烏鴉反哺、羊有跪乳之恩等。利用經典作品中的典型形象為幼兒塑造學習的榜樣,并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和內容,讓孩子直觀地感受感恩之情,觸動他們的心靈,通過感恩之心學會表達對長輩的愛。
3.教師和家長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培養(yǎng)幼兒的感恩意識。幼兒時期,孩子們最為信任的人除了父母,那就是每天都能見到的教師了。幼兒教師作為幼兒思想的引領者,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要多給孩子樹立榜樣,在每天的教學中要尊重每一個孩子,關心他們的一言一行,用心傾聽孩子們的呼聲,發(fā)現(xiàn)孩子們出現(xiàn)任何細微的變化而有效疏導。在這些點滴的感染下,留守幼兒也能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愛。
作為農村留守幼兒的家長,在回鄉(xiāng)探親的時候一定要給孩子做好榜樣,好吃的要先給老人、逢年過節(jié)給老人準備禮物、抽空經常給老人打電話。要讓孩子不僅看到父母對自己有愛,對長輩也有愛。身教的力量永遠大于言傳,在孩子不斷感悟體驗中耳濡目染、日積月累,養(yǎng)成自己的感恩習慣,一步步學會感恩父母、關愛父母并回報父母。
農村幼兒的感恩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還需要我們每一位幼兒教師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滲透在每天的教育工作中,這樣,才能讓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農村延續(xù),讓我們祖國的下一代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
(責任編輯 ?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