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謙
【摘 ?要】近年來我參加了國內一些微課設計比賽并嘗試將微課、微信、微博融合應用于班主任工作,助力做好留守學困生心理輔導工作,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果。以下我將從微信、微課、微博的特點,留守學困生的心理特點,“微”融合應用于班主任工作的意義和可行性,“微”融合在留守學困生心理輔導工作中的應用等幾方面進行論述,期望能創(chuàng)新地應用“微”融合探索出輔導留守學困生心理問題的新思路與方法。
【關鍵詞】留守學困生;心理輔導;策略
一、“微”融合簡介
(一)微課
微課發(fā)源于美國可汗學院的遠程輔導應用,我國微課創(chuàng)世人胡鐵生認為,微課是微型課程的簡稱,它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教師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huán)節(jié)(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而設計開發(fā)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在線網(wǎng)絡視頻課程。微課既不同于傳統(tǒng)單一的課件、教案、課例、試題等資源類型,又是在傳統(tǒng)教學資源基礎上繼續(xù)和發(fā)展的一種新的資源類型和應用方式。
(二)微信
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個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運營商、跨操作系統(tǒng)平臺通過網(wǎng)絡快速發(fā)送免費(需消耗少量網(wǎng)絡流量)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同時,也可以使用 “搖一搖”“漂流瓶”“朋友圈”“公眾平臺”“語音記事本”等服務插件。
(三)微博
微博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的平臺,更注重時效性和隨意性。既可以作為觀眾,也可以作為發(fā)布者,在微博上發(fā)布內容供別人瀏覽。微博最大的特點就是發(fā)布信息快速,信息傳播速度快。
二、留守學困生的心理特點
有關調查顯示,“留守兒童”自幼離開父母,缺乏親情的關愛,往往易產生焦慮、煩躁、悲觀、疑慮等一系列的消極情緒。性格方面較為突出的是性格內向、自卑、孤僻;學習方面因缺乏家庭輔導,導致困難重重;行為方面因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監(jiān)護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況下,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沉迷游戲廳、網(wǎng)吧等娛樂場所,引起行為上的偏差,嚴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誤入歧途。
(一)令人擔憂的身心健康
在很多家庭中,年輕的父母生下孩子就給農村的爺爺奶奶撫養(yǎng),雙雙外出打工、做生意,一年之中只有過年回家一次。在這樣的條件制約下,撫養(yǎng)孩子的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到了祖輩的肩上,可是尚未受過高等教育的祖輩嚴重缺乏科學教養(yǎng)的知識,使孩子們沒能得到合理的日常照顧。
另一方面,由于長時期看不到父母,孩子們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對于親情倍感陌生,遇到心理問題時,如果得不到正常疏導,將造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會偏離健康的生活追求和道德準則,由此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為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所以,親情缺失對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
(二)難以提升的教育質量
我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留守和非留守兒童在完成家庭作業(yè)方面有明顯差別。父母在身邊的孩子,作業(yè)完成得比較及時、認真;父母不在身邊,作業(yè)經常拖欠,甚至還會出現(xiàn)抄襲、不寫的情況。這主要是因為多數(shù)留守兒童與祖輩共同生活,而農村老人的文化水平相對比較低下,加之還有近一半委托監(jiān)護人同時監(jiān)護幾個兒童,這就造成了監(jiān)護人無法給留守兒童提供學習上的幫助。但我們都知道,家校結合才是對孩子教育的最有效方式,對于這樣的“嫁接”,學校有時也倍感無力。
再者,孩子們長期生活在農村,他們連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樣的都不清楚,難以跟上時代的潮流,仿佛變成了生活在21世紀的“山頂洞人”一般,教育全面發(fā)展難以得到體現(xiàn)。
三、“微”融合做好留守學困生心理輔導工作的意義和可行性
現(xiàn)在基本每位家長都隨身攜帶手機,家長和教師通過微信、微博就能及時了解學生在校在家的生活及學習動態(tài),及時獲取可靠的信息,矯正家教方法,對孩子加以正確引導。在農村一個班級有許多留守學生,也有許多學困生,如果要教師對學困生一對一的談心、輔導,時間精力和機緣都不允許,從“微”融合的特點和對學困生的意義進行分析顯示,應用“微”融合來輔導學困生是很好的選擇。再者,隨著教育信息化進程的深入,電腦和手機等移動學習設備的普及,還有微信、微博等應用越來越廣泛,這些都可以作為移動學習和溝通交流的載體。利用“微”融合的方式輕松地實現(xiàn)一對一的溝通交流,能更好地滿足留守學生的心理需求。從某種程度上說,更切實遵循了留守學困生的心理特征、認知特征和視覺駐留規(guī)律,能使學困生糾錯與轉化成為一種自覺、積極的自我行為,是輔導學困生的創(chuàng)新模式。因此,應用“微”融合做好留守學困生心理輔導是確實可行的。
四、“微”融合做好留守學困生的心理輔導工作
(一)“微”融合對留守學困生進行感恩教育
把學生父母所在的城市風俗、各種工作性質、工作環(huán)境以及如何工作、居住地點和居住環(huán)境,通過文字、圖像、動畫、聲音等直觀形象地呈現(xiàn)在留守學生面前,讓學生通過圖像、視頻知道父母的艱辛,讓孩子在心理上接受父母不是不想和他們一起生活,而是生活上的無奈,理解家長的苦心。使學生感恩父母的付出,在情感上接受家長。
(二)“微”融合對留守學困生進行親情互動
我們可以針對留守學生的心理問題,建立微信親情群,組織學生在課余時間或者在心理健康活動課上與家長進行交流,增進親情,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也讓家長了解孩子的成長情況以及在校情況。還可以開設視頻聊天室,讓孩子和家長零距離接觸,縮短孩子和家長在地域上的親情距離,讓親情不再遙遠,留守學生特殊日子或者節(jié)日與父母在網(wǎng)上團聚,彌補關愛缺失對留守學生人格發(fā)展的消極影響。
(三)“微”融合對留守學困生進行勵志教育
“微”分享一些勵志的文字、畫面和音樂,巧妙地通過語言的描述、音樂的渲染、畫面的展示來創(chuàng)設優(yōu)美的情境,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同時參與,促進學生自我體驗、自我教育、自我成長,使學生在優(yōu)美的音樂聲中閱讀文字、欣賞畫面、思考問題,觸發(fā)心靈的律動,促進身心健康成長,進而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特別關愛。
話不在多,點到為止,在感悟中升華,在升華中踐行,這是當面和學生談心教育很難達到的效果,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習新知的壓力變?yōu)樘剿鞯哪芰κ箤W生學習情緒達到最佳境界。將“微”融合運用好,不僅能讓學困生反思不足,而且吸引住學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洗禮學生的心靈,更能燃起學生智慧的火花。通過“微”融合進行分享,對留守學困生的糾錯與鼓勵能發(fā)揮很大的正能量。
(四)“微”融合提高家長對留守學困生的關注
建立班級微信群,隨時抓拍學生的學習、生活照片,通過“微”融合進行分享并開放課堂,讓家長實時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現(xiàn),讓教師與家長零距離交流。班級微信群主要展示每天孩子在校的表現(xiàn),同時邀請家長將孩子在家中的表現(xiàn)或者對學校、教師的要求在交流群中討論,或者指導家長如何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五、結語
總之,合理應用“微”融合輔導留守學困生,既要認識到“微”融合給我們帶來的方便與快捷,又要想到“微”融合的種種不足,如“微”融合涉及的信息安全隱私等。不過,“微”融合輔導留守學困生的形式還是受到了許多學生的喜歡和家長的大力支持。應該抓住教育信息化、信息技術與教育全面深度融合的重要契機,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獨特優(yōu)勢,探索輔導留守學生的有效模式,架起學校、家庭之間實時、快捷、有效溝通的橋梁,促進留守兒童和全體學生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 ?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