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明
摘 要:在高等院校的羽毛球教學中,多球訓練模式能夠提升學生的羽毛球技術水平、增強身體素質,并鍛煉身體協(xié)調性,更發(fā)揮著完善教學效果的作用.本文首先闡述羽毛球多球訓練模式的類型,進一步探討高等院校羽毛球教學中的多球訓練模式應用價值與不足之處,并提出該模式的應用方式與注意事項.
關鍵詞:多球訓練模式;羽毛球教學;高等院校;體育訓練
中圖分類號:G8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60X(2019)11-0138-03
高等院校羽毛球教學中的多球訓練模式是指教師按照教學內容與訓練計劃,通過不同速度、不同落點、不同力量等手段持續(xù)地向學生喂球,指導學生反復訓練多個或單個技術動作的訓練模式,包括多球單練、一球一擊、移動擊球以及定點擊球四種訓練形式.在高等院校羽毛球教學中既有應用價值,也有不足之處.在此背景下,對該訓練模式在高等院校羽毛球教學中的應用方式進行研究能夠彌補不足,并充分發(fā)揮該模式的優(yōu)勢.
1 羽毛球多球訓練模式的類型
多球訓練模式是一種結合步伐訓練與手法訓練的綜合性訓練方式,主要包含四種訓練形式,即多球單練、一球一擊、移動擊球以及定點擊球[1].其中,多球單練指喂球手與訓練者相互擊球直到出現(xiàn)失誤,屬于多拍訓練;一球一擊指在規(guī)定時間內喂球手向訓練者快速供球,使訓練者連續(xù)不斷地持續(xù)擊球;多球單練與一球一擊是多球訓練模式中最常見的基本形式.移動擊球指喂球手把球發(fā)至不同的落點,使訓練者在場地內不停移動;定點擊球指喂球手把球連續(xù)發(fā)至某一個固定落點,使訓練者在固定站位上不停地擊球.定點擊球能夠鞏固和加強訓練者對基本動作的運用,移動擊球則能夠提高訓練者的步伐移動速度以及擊球的準確程度[2].由于羽毛球比賽中的球速與訓練時有所不同,所以在多球訓練中可以將四種訓練類型進行結合,通過綜合訓練有效提升訓練者的擊球質量與身體素質,從而在比賽中獲得好成績.
2 高等院校羽毛球教學中的多球訓練模式應用價值與不足之處
2.1 多球訓練模式的應用價值
2.1.1 規(guī)范學生的技術動作
羽毛球運動是一項集體能、技術、戰(zhàn)術、耐力以及協(xié)調性等多方面因素于一體的綜合性項目.對于剛開始練習羽毛球的學生來說,容易出現(xiàn)身體不協(xié)調、動作僵硬、技術動作不規(guī)范等錯誤.在高等院校羽毛球教學中,應用多球訓練能夠規(guī)范學生的技術動作,幫助學生奠定良好的羽毛球運動基礎.在進行多球訓練時,教師可以選擇不同難度的技術動作,以統(tǒng)一的球速、方向與力度將球發(fā)給學生,使學生處于固定的訓練模式之中反復練習,促使學生快速掌握規(guī)范性動作.
2.1.2 強化學生的節(jié)奏感
羽毛球體育項目中的節(jié)奏感是指對擊球、移步、手法的動作幅度、速度以及力量等方面的感知能力[3].通過多球訓練,教師可以依據(jù)學生的技能水平與身體素質不斷改變球的落點、弧度、速度與方向,使學生逐漸掌握豐富的擊球技術并靈活運用,開始把控場地,獲得主動權,從而強化學生在羽毛球運動中的節(jié)奏感.
2.1.3 豐富學生的戰(zhàn)術意識
羽毛球運動中的戰(zhàn)術是在了解對手動作特點與戰(zhàn)術的基礎上,利用不同球路組合打敗對手的球路思想.羽毛球教學中,常規(guī)的一對一單球訓練模式不利于訓練學生的動作連續(xù)性,也不利于形成戰(zhàn)術意識.多球訓練模式能夠通過球路的定點練習提升訓練強度,并通過移動擊球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判斷能力、反應能力以及戰(zhàn)術意識,從而快速提升戰(zhàn)略水平.
2.1.4 有利于提高學生身體素質
羽毛球運動對學生的身體機能具有較高要求,特別是對耐力的要求.良好的耐力能夠延緩身體疲憊狀態(tài)的出現(xiàn),也是學生在訓練和比賽中順利實施戰(zhàn)術的保障.多球訓練模式能夠根據(jù)已制定的戰(zhàn)術向學生喂球,從而有效地提高羽毛球戰(zhàn)術的連續(xù)性[4].并且,多球訓練可以依據(jù)學生的運動水平、訓練程度有針對性地增加喂球數(shù)量、速度與力度.例如,在殺球上網(wǎng)這一內容的教學中,單球訓練模式的一次訓練一般為4-5個拍,而多球訓練模式一次可以訓練40-100拍.多球訓練模式可以在提高學生身體耐力的同時使學生的身體負荷接近極限,以此磨煉學生的毅力與斗志,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精神品質.
2.2 多球訓練模式的不足之處
2.2.1 教師的喂球點固定
在多球訓練模式中,教師能夠靈活改變擊球的力度、速度、落點等,但無法改變自己的站位,喂球點也因此相對固定.但在正式比賽中,對手的位置不斷移動,來球的方向與性質也不停變化,這種訓練模式往往缺乏對來球的判斷與分析,從而降低學生對來球的判斷能力.
2.2.2 缺少實際比賽的刺激
羽毛球教學活動中的喂球者一般是教師或學生,在訓練中學生難以感受到比賽中的壓力與刺激,缺少實際比賽的刺激.因此,在訓練過程中出現(xiàn)的興奮與緊張程度略顯不足,在實際比賽中容易出現(xiàn)心理壓力.
2.2.3 忽略前后拍之間的關系
在多球訓練模式中,學生持續(xù)地擊打喂球者的來球,注意力集中于擊球環(huán)節(jié),忽略前后拍之間的關系[5].并且,很少主動分析上一拍的擊球效果以及如何處理下一拍,容易使學生思想僵化,難以靈活地運用戰(zhàn)術.
3 高等院校羽毛球教學中的多球訓練模式應用方式
3.1 技術學習階段選擇定點擊球
在高等院校羽毛球教學中融入多球訓練模式須遵循教學原則,按照階段性教學目標有層次地進行教學與訓練.在教學初期,學生剛剛學習羽毛球項目的技術動作,這一階段的教學目標在于指導學生掌握動作要領,規(guī)范技術動作.因此,教師應當合理安排訓練計劃,避免訓練壓力過重,使學生的運動積極性受挫.在技術學習階段,教師可以安排模仿訓練以及徒手訓練.學生掌握動作要領之后再選擇定點擊球的方式進行多球訓練,進一步鞏固與規(guī)范學生的技術動作.例如,在定點擊球訓練的過程中,須以大臂發(fā)力帶動小臂,并在移步過程中始終保持身體平衡,教師可以在訓練過程中仔細觀察學生的動作并及時糾正,從而保證多球訓練的實施效果[6].
3.2 技術提升階段選擇移動擊球
經(jīng)過定點擊球訓練,學生掌握基本技術動作之后則進入技術提升階段.這一階段主要訓練學生對動作的時機把握以及對身體的控制,教師可以選擇移動擊球的方式進行多球訓練,在訓練中增加球路的變化,以此提升學生對技術動作的運用水平.例如,在控制高遠球力度與方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利用一對二的方式進行訓練,一名學生分別向兩名擊球,利用變換擊球方向提升學生對球的控制能力.當該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控制能力時,可以適當增加擊球距離,促使學生掌握與靈活運用高遠球動作技巧.
3.3 合理組織與設計多球訓練教學
3.3.1 教學活動設計
為提升多球訓練模式在羽毛球教學中融合的有效,在具體教學活動中須結合羽毛球教學要求與學生的運動水平進行合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明確訓練方式[7].例如,合理安排與控制羽毛球教學中勾球、上網(wǎng)、高遠球、推球、殺球等訓練的時間與訓練量,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系統(tǒng)化的教學設計,從而確保多球訓練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充分發(fā)揮該訓練模式對高等院校羽毛球教學的積極作用.
3.3.2 教學組織安排
在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教學活動計劃之后,教師須進一步進行教學組織安排,并對多球訓練模式進行合理創(chuàng)新.
3.3.2.1 單組練習
在多球訓練教學時,單組練習次數(shù)的選擇是關鍵.教師要依據(jù)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來決定單組練習次數(shù),主要是對學生的技術、耐力、反應速度以及靈活性等方面進行訓練,幫助學生形成動作定型.實際訓練時,應根據(jù)具體目標進行選擇,如為訓練學生技術,則每組可定為20~30次;如為訓練學生耐力,則每組可定為30~40次;如為訓練學生反應速度,則每組可定為15~20次;如為訓練學生靈活性,則每組可定為10~15次[8].
3.3.2.2 訓練組數(shù)
在進行多球訓練活動時,教師需依據(jù)訓練內容和目標選擇合適的訓練組數(shù),從而提升訓練效率,增強訓練效果.一般情況下,輕度訓練的訓練組數(shù)密度較大,多定為7~8組;耐力訓練訓練組數(shù)多定為6~8組,節(jié)奏應緩慢些;速度與靈活性訓練訓練組數(shù)多定為3~4組,但節(jié)奏應快些;速度耐力訓練的訓練組數(shù)多定為5~6組,節(jié)奏需適中.
3.3.2.3 間歇時間
為使學生能及時疏解運動疲勞、避免運動損傷,教師要在羽毛球多球訓練間隙合理安排休息時間,休息時間應依學生的體能情況而定,不能太短也不宜過長.在訓練時可采取三人一組、無間斷輪流訓練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休息時間,這樣做既節(jié)省了寶貴的課堂訓練時間,又留下來充足的間歇時間使學生得以休息.
3.3.2.4 喂球頻率
喂球頻率是指多球訓練模式下喂球者進行連續(xù)喂球的頻率.通常情況下,如果是針對學生單個輕技術的訓練,或有氧耐力能力的訓練,則喂球頻率可放緩些,并隨著熟練程度的加強逐步提高;如果是針對學生反應速度、耐力和靈活性的訓練,則要適當增加喂球頻率.
3.3.2.5 喂球速度
喂球速度是指喂球者發(fā)球后羽毛球在空中的飛行速度與停留速度.喂球速度一般分三種程度,即極限、正常與遲緩.教師應根據(jù)訓練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合適的喂球速度[9].在訓練學生的單個輕技術或有氧耐力能力時,喂球速度應遲緩些;在訓練學生的絕對速度、反應速度時,應適當加快喂球速度.
4 羽毛球教學中的多球訓練模式應用注意事項
4.1 針對學生動作特點設計相應訓練內容
雖然多球訓練模式能夠強化學生的節(jié)奏感、豐富學生的戰(zhàn)術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生身體素質.但該模式并不適合所有羽毛球教學內容.在羽毛球教學課程中,教師須面對30-40名學生,無法滿足每一個學生的訓練需求.因此,在進行多球訓練的過程中,教師須針對班級人數(shù)、學生的運動水平、學生對技術動作的掌握情況等多方面因素進行合理安排,以此提升多球訓練的針對性.學生在羽毛球運動基礎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一部分學生入學前尚未接觸過羽毛球運動,屬于零基礎;另一部分學生已經(jīng)掌握一部分技術動作,具有較好的運動基礎.教師可以安排具有較好基礎的學生充當零基礎學生的陪練員,以學生指導學生.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應當設計難度較高的提升性訓練方案,幫助他們提升實戰(zhàn)水平,培養(yǎng)戰(zhàn)術意識.
4.2 結合其他訓練方式
在高等院校羽毛球教學中,僅僅依靠多球訓練難以真正滿足教學目標,還須與其他訓練方式相結合,提升教學活動的豐富性,從而激發(fā)學生的運動積極性.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多球訓練模式可以結合模擬比賽訓練模式、小組訓練模式以及間歇訓練模式,依據(jù)具體的教學內容靈活選擇與搭配訓練方案[10].例如,在羽毛球的殺球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可以讓學生在掌握技術動作后通過多球訓練反復練習,提升殺球水平.再通過模擬比賽訓練模式分組進行上網(wǎng)搶殺訓練,單次訓練時長設置為30-60秒,間隔30秒后開始兩邊跳殺動作訓練.通過與其他訓練方式相結合,使多球訓練模式不再成為一種固化的訓練模式,從而使高等院校羽毛球教學要求與教學計劃進行良好融合,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發(fā)揮出多球訓練模式的優(yōu)勢.
4.3 合理安排間歇時間
由于身體的疲勞程度對訓練效果具有直接影響,因此在多球訓練模式的單組練習與單次練習過程中,教師須合理地安排學生的間歇時間.在多球訓練模式下,羽毛球技術動作訓練速度快、節(jié)奏強,因此個人訓練間歇時間應當比多人練習時間稍長.從訓練內容上看,步伐訓練的間歇時間應比其他訓練內容更長,否則容易導致運動損傷或身體嚴重疲勞.
在高等院校羽毛球教學中,多球訓練模式能夠規(guī)范學生的技術動作、強化學生的節(jié)奏感、豐富學生的戰(zhàn)術意識、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等積極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教師的喂球點相對固定、缺少實際比賽的刺激、忽略前后拍之間的關系等.因此,在該訓練模式應用的過程中,應當在不同的階段選擇與之相應的訓練方式,并合理組織與設計多球訓練教學.同時,教師須注意針對學生動作特點設計相應訓練內容,結合其他訓練方式以及合理安排間歇時間.并且,教師應在今后的教學與多球訓練模式應用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jīng)驗、積極創(chuàng)新,使該訓練模式獲得更加多樣與科學的發(fā)展,從而促進高等院校羽毛球教學水平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劉正之,李國忠,袁際學.自主——合作教學法對大學生羽毛球技術水平的影響研究[J].思想戰(zhàn)線,2015(s1):221-223.
〔2〕王倩,劉彬,左斌.羽毛球教學的實踐參考——評《羽毛球專項運動技能訓練的實踐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5(7).
〔3〕盛怡,郭黎,蔣健,等.不同訓練模式下羽毛球運動員心率和血乳酸的變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7,51(4):92-95.
〔4〕劉也,冷波,劉浩崇,等.8周沖刺間歇訓練對優(yōu)秀男子大學生羽毛球運動員無氧運動能力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18,37(9):12-17.
〔5〕周彤.非線性與板塊周期力量訓練模式在羽毛球青少年訓練中的對比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7,33(1).
〔6〕李春雷.中國國家羽毛球隊備戰(zhàn)2012倫敦奧運會體能訓練設計與實施[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39(5):86-91+108.
〔7〕王樂軍,陳景源,馬愛迪,等.羽毛球專項運動對踝關節(jié)肌肉共收縮活動的影響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7,53(4):58-64.
〔8〕Phomsoupha M, Laffaye G. The Science of Badminton: Game Characteristics, Anthropometry, Physiology, Visual Fitness and Biomechanics[J]. Sports Medicine, 2015, 45(4):473-495.
〔9〕Huang M T, Lee H H, Lin C F, et al. How does knee pain affect trunk and knee motion during badminton forehand lunges?[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014, 32(7):690-700.
〔10〕Kim I. Teaching Badminton through Play Practice in Physical Education[J].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2017, 88(8):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