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麗娟
【摘要】目的:研討新助產護理模式對提高產婦自然分娩率的效果。方法:擇取2017年1月-2019年10月本院婦產科接收的104例產婦為對象,依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將這些產婦納入試驗組、基礎組,各組52例;基礎組沿用傳統(tǒng)的產科護理模式,試驗組實行新助產護理模式,對比兩組產婦的自然分娩率、產程時間及產后出血率等指標。結果:相較于基礎組產婦的情況,試驗組產婦的自然分娩率顯著更高,且第一、二、三產程時間顯著更短,產后出血率顯著更低(P均<0.05)。結論:產科護理中推行新助產護理模式的效果突出,在促進自然分娩、縮短產程時間、減少產后出血方面都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婦產科;自然分娩;新助產護理模式;實踐效果
產科臨床中,剖官產術是在母嬰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時采用的一種生產方式,其有助提高產婦及胎兒的生存率,確保母嬰生命安全。但實施剖宮產術后可能誘發(fā)諸多并發(fā)癥,不利于產婦術后恢復。自然分娩相較于剖官產來講,能顯著減少產婦及新生兒的并發(fā)癥,進而降低不良分娩結局的出現概率。所以,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促進產婦自然分娩是醫(yī)護人員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筆者擇取本院婦產科接收的104例產婦為對象,旨在研討新助產護理模式對提高產婦自然分娩率的作用,詳述報告如下:
1.對象、方法
1.1對象
擇取2017年1月-2019年10月本院婦產科接收的104例產婦為對象,所有產婦的臨床資料齊全、均屬于單胎妊娠;排除胎兒缺陷、伴嚴重臟器疾病及妊娠并發(fā)癥的產婦;年齡23-37(29.7±4.53)歲,孕周38-41(39.6±0.42)周,67例為初產婦,37例為經產婦。依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將這些產婦納入試驗組、基礎組,各組52例,兩組產婦的各項基線資料經對比沒有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
基礎組沿用傳統(tǒng)的產科護理模式,在產婦入院之后,產科護士引導其進行全面檢查,并結合檢查結果對產婦生理情況進行仔細評估;注意測量產婦的血壓、監(jiān)聽胎心,同時施予日常護理;待產婦進入產房之后,按照其實際情況選取合適的分娩方式,且指導親屬簽字。
試驗組實行新助產護理模式,詳細措施為:(1)分娩前護理。1.健康宣教。護士向產婦講解本院產科的基本環(huán)境,同時介紹臨床分娩的相關健康知識,重點介紹自然分娩和剖宮產的優(yōu)勢和缺點,為產婦耐心講述自然分娩的優(yōu)點及對胎兒、自身的好處,強調采取自然分娩的重要意義;另外,結合產婦個人情況,為其擬定相應的分娩計劃。2.心理干預。在分娩前,護士注意觀察產婦的心理、情緒變化,并及時予以疏導干預;和產婦交談、溝通的過程中,要保持親切、真誠的態(tài)度,使用溫和、輕柔的語言,盡可能緩解產婦緊張、不安、害怕等負性情緒,并指導產婦調整自我情緒,引導家屬加強與產婦的交流溝通,讓家屬給予產婦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精神鼓勵,以加強產婦對于自然分娩的信心。(2)分娩時護理。1.導樂分娩鎮(zhèn)痛儀與麻醉鎮(zhèn)痛分娩相結合。我科使用LK-D型導樂分娩鎮(zhèn)痛儀(助產設備)幫助產婦自然分娩;采取VAS評分法評估產婦的疼痛程度,當VAS評分超過6分且宮口開至2-3cm時,利用導樂分娩鎮(zhèn)痛儀對其進行鎮(zhèn)痛干預,期間配合自由體位;分娩鎮(zhèn)痛儀的使用方法:將分娩鎮(zhèn)痛儀的傳導貼片放置于產婦的腰背部、手部虎口及腕部;參照儀器說明書正確放置傳導貼片,按照產婦的疼痛感受與宮縮狀況,合理調整參數直至產婦可耐受;如果調節(jié)好參數后15分鐘,產婦疼痛感仍未緩解,需重新調整參數;部分產婦需要接受麻醉鎮(zhèn)痛分娩,通常采取硬膜外阻滯麻醉,當其宮口大于1cm時,助產護士告知麻醉醫(yī)師,在監(jiān)測各項指標的前提下,建立靜脈通路,選定L2-3間隙,遵循椎管內穿刺操作的技術規(guī)范予以硬膜外穿刺,并向頭端插入硬膜外導管4cm,從經硬膜外導管中注入3mL利多卡因(濃度2%),靜待5分鐘明確已處于硬膜外腔后,連接電子鎮(zhèn)痛泵,合理配置200mL麻醉藥(0.4ug/mL舒芬太尼+0.1%羅哌卡因+生理鹽水),嚴格控制輸注速度(4mL/h),且PCA鎖定6mL,設置鎖定時間為30分鐘,胎兒娩出之后停用藥物。2.分娩陪護。實行助產士、家屬全程陪護的方式,為產婦提供充分的分娩指導及精神支持,讓其合理掌握深呼吸、運用腹壓等技巧,以促進宮縮、加快產程,提升自然分娩率。3.分娩護理。產婦分娩期間,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醫(yī)療干預,比如使用催產素、人工破膜、胎監(jiān)等措施,盡量采取陰道檢查;助產士指導產婦調整呼吸,讓產婦掌握正確的呼吸、屏氣方式,采取拉瑪澤呼吸法緩解疼痛感;加之局部按摩減輕產婦疼痛;在分娩用力時,助產護士及時予以鼓勵性語言,有效地鼓勵和安慰產婦,使其更好地進行分娩,盡量采取無創(chuàng)接生法完成接生;必要情況下,可采取無痛分娩。
1.3評估指標
記錄兩組產婦的自然分娩例數、產程時間和產后出血率等指標。
1.4數據分析
運用SPSS22.0軟件對該研究中的所有數據開展分類計學處理,計量數據以(x±s)來表示,計數數據以(n/%)來表示,計量數據之間比較時通過t檢測,計數數據之間比較時通過2檢測,如果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即表示為p<0.05。
2.結果
2.1兩組產婦分娩方式對比
試驗組產婦的自然分娩率顯著高于基礎組,而剖官產率顯著低于基礎組(P<0.05),具體數據見表1:
2.2兩組產婦產程時間、產后出血對比
試驗組產婦的第一、二、三產程都顯著短于基礎組,而產后出血率顯著低于基礎組(P<0.05),具體數據見表2:
3.討論
伴隨我國二孩政策全面開放及助產技術水平的持續(xù)提升,促進產婦自然分娩、保證母嬰安全已成為產科醫(yī)務人員的主要目標。新助產護理模式屬于新型的產科護理方式,強調以產婦為服務核心,按照產婦具體情況,擬定合適的護理、分娩計劃,并指導臨床護理實踐。將新助產護理模式用于產婦分娩護理中,能最大限度地滿足產婦的身心需求,幫助產婦緩解、控制不良情緒,加強產婦對自身分娩能力的信心,以減少對各項醫(yī)療干預的依賴,同時降低相關并發(fā)癥的出現幾率,加快分娩速度,同時確保產婦及胎兒的生命安全。該項研究中,筆者擇取本院婦產科接收的104例產婦為對象,依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將其納入試驗組、基礎組,基礎組沿用傳統(tǒng)的產科護理模式,試驗組實行新助產護理模式;結果表明:相較于基礎組產婦的情況,試驗組產婦的自然分娩率顯著更高,且第一、二、三產程時間顯著更短,產后出血率顯著更低(P均<0.05)??芍?,新助產護理模式在提高自然分娩率、減少產程時間、降低產后出血率等方面都有顯著作用。
綜上,產科護理中推行新助產護理模式的效果突出,能促進產婦自然分娩,使產后出血率降低,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