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摘 要:高校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滲透是新時期體育教育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向,使得高校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煥發(fā)出了新的氣象,高校體育教師應該加強與學生的互動,采用分層次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客觀科學的評價,確保學生能夠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目標,有計劃、有目的地完成體育鍛煉計劃,獲得綜合素質能力的全面發(fā)展,從而達成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本文基于高校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研究展開論述。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學;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研究
中圖分類號:G80-05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1002-7475(2019)11-026-02
引言
隨著不斷曝光的學生因為不堪壓力重負而選擇輕生的新聞被大眾所關注與重視,輿論越來越強調學校在組織開展學科教學時,也應當同步重視學生的心理教育。
1高校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1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素質教育的到來給高校體育教育增加了更為豐富的內涵,在體育教學中不僅要重視加強學生身體素質的訓練,還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傳授學生心理健康知識,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幫助學生走出思維的誤區(qū),產(chǎn)生對體育鍛煉的正確認識,充分調動學生的體育鍛煉積極性,這樣學生才能踴躍參加到體育教學活動中,學生身心的協(xié)調健康發(fā)展也能真正得以實現(xiàn),最終成為符合時代和社會發(fā)展要求的人才??梢哉f,高校體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融合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應得到我國高校的高度重視。
1.2培養(yǎng)學生較強的規(guī)則意識和必備的競爭精神
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需要遵守各種規(guī)則,有較強的紀律性,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良好溝通,服從集體才能成為一個團隊中較為重要的人物,才能與團隊保持合作。社會發(fā)展越來越快,每一個人都需要具有較強的進取意識和拼搏精神,需要樹立競爭意識,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推動社會進步。體育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進取思想和拼搏精神,強化他們的競爭意識,讓每一個學生在體育學習和綜合訓練比賽中,要注重規(guī)則,強調合作與競爭,在體育比賽中不斷強化他們的進取精神、拼搏意識和競爭思想,這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未來高素質人才的核心素養(yǎng)。
1.3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大量的研究和實踐表明,那些熱愛體育運動的學生往往會取得更為理想的體育鍛煉效果,在體育鍛煉中也不會輕易出現(xiàn)身體損傷和安全問題,反而是那些對待體育鍛煉消極應對,動作不標準的學生在體育教學中非常容易受傷。因此,高校應加強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滲透,盡可能地激發(fā)學生的體育鍛煉熱情,確保學生對于體育鍛煉抱以期待之情,那么學生在體育鍛煉中就會情緒高漲,斗志高昂,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進一步提高高校體育教學質量。
2心理現(xiàn)狀結果及分析
大學生要明白自己所肩負的重任與使命,從內心深處激發(fā)自己的體育鍛煉積極性,了解體育鍛煉的好處,自覺并堅持養(yǎng)成持續(xù)性鍛煉的習慣。學生也可以自發(fā)成立體育鍛煉監(jiān)督小組或加入興趣社團,相互制訂訓練計劃,相互監(jiān)督,并堅持下去。另一方面,學校應針對學生提出相應要求,將課外體育鍛煉成績加入學年總成績計算當中,對積極鍛煉的學生進行鼓勵,并號召全體大學生向他們看齊。
2.1參加體育鍛煉前后的心理感受及對比
根據(jù)調查得來的數(shù)據(jù),我們小組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同學鍛煉后的心情能較鍛煉之前更加輕松,從年級的縱向比較來看,低年級的這種情況占比較高年級來說更多,而隨年級增加影響較少的人數(shù)占比逐漸增多,較大一、大二而言,隨年級的增加感覺心情會變差的人也存在;而就同年級不同性別來看,男生在鍛煉后能夠得到較大滿足感的人數(shù)占比在各個年級來看都普遍高于女生。
2.2體育自卑感的對比
通過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生對于自我體育素質的看法不同年級存在著差異,且差異隨年級的增加而越發(fā)明顯??梢钥闯龅湍昙墝τ隗w育方面的自信心是高于高年級的,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高年級相較低年級來說選擇的選項更趨于保守,且偏向并不令人樂觀的方向;從性別角度看,男生的體育自卑心理是要明顯弱于女生的,女生顯示出更加保守的態(tài)度看待自身的體育鍛煉方面的素質??梢娔昙壓托詣e的不同,其體育自卑感也有顯著的不同,心理狀態(tài)的“兩極分化”也越發(fā)明顯。
3融合體育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要把體育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進行融合,讓學生們在體育課上潛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那么作為教學主體的體育教師,就必須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加強學習。一是正確認識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心理問題和心理教育,人們普遍存在偏見,一部分人對心理問題不重視;另一部分人則將心理問題等同于精神疾病。在這種社會背景下,高校對心理教育的認識不夠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課時少、沒有專業(yè)教師、學生不重視、教學方法落后等問題,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高校要對心理健康教育、體育教育的心理作用有正確的認識,立足于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需要,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發(fā)展,融合體育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協(xié)同發(fā)展。二是平衡好“體”與“德”的關系。體育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運動技能,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教授學生體育知識的同時,還是學生思想、情感、性格、心理的引導者。體育教師必須平衡好“體”與“德”的關系,必須有意識、有側重地培養(yǎng)學生意志品質,增強他們的心理承受力,提高社會適應能力。三是在具體的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通過引導學生合作,更好地增強學生自身的自我心理調適能力。首先,要對老舊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提倡以合作方式、交流方式、互動方式來組織學生完成體育運動項目??梢赃m當?shù)赝ㄟ^小組合作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中培養(yǎng)團隊意識和協(xié)同意識。其次,加重訓練中學生認識自我的成分,引入競賽機制,來提高學生們的抗壓、抗干擾和自我生存能力。最后,要對自身教學的效果進行實時跟進,不斷進行反思,根據(jù)學生們的身體和心理狀態(tài)調整教學進度。
4全面發(fā)展目標指導下的高校體育教學措施
4.1選編優(yōu)質體育教材,注重教學內容優(yōu)化組合
教材是體育教學的重要依據(jù),教學內容決定了體育教學的形式和方法,決定了學生的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圍繞全面人才培養(yǎng)目標,編寫更適合學生綜合能力發(fā)展的教材內容,保障學生既能掌握體育知識,豐富體育文化,強化體育技能,又注重學生心理發(fā)展和社會適應能力提升,注重學生的精神和道德品質。高校需要在用好統(tǒng)一教材的基礎上,自主編寫校本教材。教師在利用統(tǒng)一教材的同時,制定完善的計劃,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制定適合本校學生實際的體育教學實施計劃綱要,以完善的體育教學內容,以先進的體育教材來保障學生綜合能力發(fā)展。
4.2通過日常課程培養(yǎng)
體育品德意識,簡單來說就是對體育規(guī)則的遵守和對項目和對手的尊敬,保證體育比賽的公平公正。高中的學生因為自身閱歷比較淺薄,對于體育的品德意識不強,認為體育的品德應該在大型的、正式的比賽場合中予以體現(xiàn),在日常的訓練和娛樂中對體育的品德意識不夠重視,對學生的體育發(fā)展十分不利。因此,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就可以在日常的課程中來向學生教授一些關于體育的規(guī)則,并在日常的學習和訓練中嚴格按照體育規(guī)則來進行,并引導學生重視體育品德的培養(yǎng),從而提高學生的體育品德意識。例如,在進行籃球訓練時,一些學生因為身體素質比較好,在進行一些比賽和娛樂時,總是靠著自己的身體素質橫沖直撞,不注意籃球比賽的規(guī)則,導致籃球比賽的危險性大大增加,趣味性大大降低。對于這種情況,我們就需要在日常的課堂工作中向學生說明籃球的規(guī)則和遵守規(guī)則的重要性,對于在比賽中不遵守規(guī)則的行為要及時給予處罰,從而讓學生認識到體育品德的重要性,加強學生的體育品德意識。
5結束語
體育活動是活絡筋骨,疏通全身,釋放壓力,驅趕疲勞的有效方式,長期以來,它都被視為強身健體,提高身體素質的首選方式。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以及日常觀察的記錄,體育運動對一個人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正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認可與重視。對于高中學生來講,他們正面臨著比初中更重、更難、更緊張的學業(yè)壓力和高考的巨大壓力,他們迫切地需要一種方式來幫助自己始終保持身心健康,而體育運動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參考文獻:
[1]李桂蘭,陳躍飛.體育運動影響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改善的實效性研究[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9(18):3018-3019.
[2]李啟迪,齊靜,王章明.體育教學“體育品德”目標的評價內容體系構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9(08):131-137.
[3]施靜嫻.大學體育教育對學生心理的影響和促進[J].內江科技.2018(12):82+123.
[4]趙華.體育教學對提高小學生心理素質的實效性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12):41.
[5]侯安嫻.體育鍛煉視角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探索[J].河南機電高等??茖W校學報.2018(06):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