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從稱呼語、問候語及對恭維語的回答上分析了中西兩個民族社交用語的差異;然后從地理環(huán)境、價值觀念及思維模式三個方面探討了產(chǎn)生這些差異的原因;最后指出只有采用恰當?shù)纳缃挥谜Z,才能使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
關(guān)鍵詞:文化;中國;西方;社交用語
當前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進程在不斷加快,世界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交流日益頻繁。顯然,社交用語在這一過程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社交,即社會交往,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個體之間相互往來,進行物質(zhì)、精神交流的社會活動。社交用語是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會交往中產(chǎn)生的,恰當?shù)纳缃挥谜Z是加強往來,增加友誼的重要手段。由于國與國之間文化習俗的不同,因此每個國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社交用語。本文著重探討中西社交用語的文化差異及其產(chǎn)生的原因。
一、中西社交用語的文化差異表現(xiàn)
1.稱呼語
中國人和西方人的姓名都是由兩部分構(gòu)成的,即姓加名。中國人是把姓放在名前面,而西方人則是把名放在姓的前面。在漢語中,人們對家庭成員、親戚或鄰居稱呼時,常用“二姐”“三哥”“四叔”“張大娘”等,這些稱呼在英語中是不當?shù)?。用英語稱呼時,直呼其名即可,不用帶親屬關(guān)系的詞語。這種直呼甚至還用于孩子對父母或祖父母。中國人稱呼有某種職業(yè)或職務(wù)的人時,往往用姓加上職業(yè)或職務(wù)的形式,如“王老師”“趙局長”“劉經(jīng)理”等。英語里很少有人這樣說,這種稱呼只用于少數(shù)職業(yè)或職務(wù),如Doctor Smith(史密斯醫(yī)生),Judge Brown(布朗法官)等。
1.問候語
中英問候語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所傳輸?shù)膬?nèi)容上。在中國,人們遇見熟人或朋友時常用這樣的套語,如“你吃了嗎?”“你到哪兒去?”“回來了?”等,有時,中國人寒暄時可能會談到年齡、工資或婚姻等問題。如果把漢語中這些關(guān)心式的問候轉(zhuǎn)換成英語,西方人是不可能接受的。他們認為對方在干涉自己的私事。英語中往往用下面的問候語,如“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 are you?”“How is everything going?”“Its a fine day today,isnt it?”等。
1.恭維語及回答
恭維語是用來表示對別人的贊賞,加強彼此的情感交流,增進相互的了解。恭維語談?wù)摰脑掝}主要有兩個方面:外貌或所有物;成就或能力。在西方國家,常常聽到一位男士對一位女士這樣說:“You look so pretty when you smile.”他們認為這是禮貌之舉。如果這種恭維語出現(xiàn)在中國,就被人們認為是另有所圖。西方國家的婦女還經(jīng)常談到自己的丈夫工作多么出色,夸獎自己的孩子多么聰明等。中國人決不會對外人夸自己的家人。在對待恭維語的反映上,中西兩個民族也大相徑庭。中國人受到稱贊時,常常謙虛地說“哪里,哪里”“不敢當”或“我做得還不夠好”。西方人則是欣然地去接受稱贊,常以“Thank you”作答。
二、中西社交用語差異的根源
1.地理環(huán)境
地理環(huán)境對交際的影響是極為明顯的。中西的地理環(huán)境存在很大差別。中國位于亞歐大陸,季風性氣候為主,自古以來,土地是中國人賴以生存的基礎(chǔ),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一直在中華文明中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民以食為天在人們心目中已根深蒂固。所以中國人彼此見面習慣性問“吃了嗎?”這樣的問題。而英國是一個四面臨海的島國,為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天氣變化多端,因此英國人見面常常談?wù)撎鞖狻?/p>
2.價值觀念
價值觀是人們對客體的意義及重要性的總體評價。儒家思想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中國人強調(diào)集體主義,一切要以家庭、社會和國家的利益為重,個人利益可以犧牲放棄。這種集體主義的價值觀要求人們擔負起各種社會職責。所以在社會交際中,人們會用到一些關(guān)心式的問候。而西方人的價值觀念恰恰相反,他們注重個人主義,提倡社會、國家以實現(xiàn)個人利益為重,保護隱私是他們的需求之一。所以西方人見面常選擇一些大眾化的中性話題作為問候。
另外,中國人奉行“上下有義,貴賤有分,長幼有等”的道德觀念,非常重視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guān)系,講禮貌是人們共同關(guān)注的內(nèi)容。這一點在稱呼語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西方文化崇尚自由平等,學生對老師或孩子對祖父母直呼其名,是親密關(guān)系的表現(xiàn),而不是無禮。
3.思維模式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xiàn)實概括的、間接的反映,它主要反映事物的本質(zhì)和事物間內(nèi)在的聯(lián)系。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思維模式。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以直覺、具體為特征,思維活動多是螺旋式地向前發(fā)展,這種思維模式重頓悟,講含蓄,有一定的模糊性。西方人的思維模式看重邏輯和分析,其思維活動是直線型地向前推進,說話開門見山、直截了當。中西思維模式的這種差異在對恭維語的應答上有充分的體現(xiàn)。
中西兩個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彼此溝通時遵循不同的禮貌原則,在許多社交場合所使用的言語行為有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是在漫長的社會演變中逐漸形成的。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應首先深入了解中西方的這些文化差異,并采取包容的態(tài)度,相互尊重,這樣才能使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
呂拾元(1964—),男,內(nèi)蒙托縣人,包頭師范學院外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