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濤
摘要:隨著當前媒體的不斷融合,民生新聞的傳播渠道以及傳播方式都在發(fā)生改變,而對民生新聞記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礎上,大眾對民生新聞的質量要求也會越來越高,而本文則是就融媒體時代民生新聞記者轉型為議題展開論述。
關鍵詞:融媒體;民生新聞;記者
一、融媒體時代民生新聞記者面臨的挑戰(zhàn)分析
(一)報道的方式
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相關的報道渠道無非就是以報紙為媒介或者是以電視、廣播為媒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這樣的界限被打破,無論是紙媒還是電視媒體都要與當前的新媒體進行融合,這對新聞報道來講是一件好事,最起碼傳播渠道變得更加廣。要知道,傳統(tǒng)的民生記者在報道方式上相對單一化,這與現(xiàn)如今融媒體時代用戶多樣化的閱讀需求極為不符,因此,民生記者的發(fā)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時效性
在融媒體時代,只要用戶手上有電子設備,就可以透過其進行圖片或者視頻的瀏覽來了解新聞事件的始末,甚至乎可以在新聞發(fā)生的第一時間就可以對其進行了解,但是傳統(tǒng)的民生新聞記者則需要得到消息后第一時間趕到現(xiàn)場,繼而通過采訪、編輯、審核等一系列的過程才可以將相關的報道傳播出來,時效性遠遠不如自媒體,相信這也是其一大劣勢之一。
(三)業(yè)務能力
民生新聞記者受到新媒體的不斷沖擊,部分新聞記者更是缺乏專業(yè)的新聞精神和進取心,在進行民生新聞的研究制作過程里,由于本身的心浮氣躁,加上功利心較重,很難深入到人群中去了解事件背后的真相,對基層人民生活的關注程度也有待加強,這樣一來,就使其在融媒體背景下,不僅樂于投機取巧,還會貪圖新媒體的快速化,對新聞事件不僅不會做過多--的挖掘,還會對相關的報道敷衍了事,這絕對是民生新聞用戶量在不斷降低的其中一個原因,最重要的是民生新聞記者完全無法彰顯出自身的價值以及核心作用,這也會逐漸導致民生新聞優(yōu)勢的喪失。
二、融媒體時代民生新聞記者的轉型
(一)實現(xiàn)一專多能
第一,從根本上轉變思想理念,學會融入到新媒體當中,一味的抱殘守缺只能夠使其固步自封。第二,通過多渠道做好輿論的引導,這是對民生新聞記者最為基礎的要求。在利用新媒體便捷性的同時,要學會結合主流媒體的權威性,最終實現(xiàn)民生新聞的全媒體傳播,這樣不但可以讓新聞報道更加深入人心,還可以發(fā)揮出自身的輿論引導作用,從而唱響社會的主旋律。第三,作為民生新聞記者要不斷提升其工作技能,除了在新聞產生時能夠對其進行深度挖掘、剖析,還要掌握熟練的新聞發(fā)布技能,并且能夠在新時期背景下,掌握全媒體技能,包括一些圖片以及視頻的編輯等,這樣不僅可以讓新聞內容變得更加豐富,還可以使其更加深入人心,增強其對大眾的影響力。
(二)加強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
首先,新聞的選材要貼近實際生活,當然,這并不意味著貼地就是對一些瑣碎的事情進行報道,而是要求民生新聞記者能夠發(fā)揮出自身以小見大的能力,通過對海量信息的不斷搜尋,從中找出根本的民生問題,繼而以此為基礎,對其進行深度的加工,使其能夠更直接的反映出社會、民生問題。其次,對新聞內容進行深度挖掘,新聞記者在實際的采訪工作中,要學會透過事情看本質,將自身獨到的見解表達出來,用典型事件來創(chuàng)造新聞的價值,透過事件背后的意義來增強新聞報道的層次感。最后,加強人文精神,現(xiàn)階段來講,公眾和媒體的地位是平等的,被訪人員有充分的言論自由,為此,新聞記者采訪時態(tài)度要良好,不可以用高姿態(tài)來對待受訪者,不管是對受訪人員還是新聞事件本身都要體現(xiàn)出人文精神。
(三)勇于打破常規(guī)
以往的新聞報道不管是透過紙媒還是電視欄目,都有其特定的發(fā)布時間,久而久之,就讓民生新聞記者養(yǎng)成了按時出稿的習慣,可是在新時期的背景下,很多電視新聞欄目為了迎合時代發(fā)展的大趨勢,也逐漸開通了自己的微博以及微信公眾號,目的是為了在第一時間將新聞報道發(fā)布出去,以提高新聞的時效性,為此,作為民生新聞記者一定要結合當前的時代特點,在原有的基礎上勇于打破常規(guī),隨時做好全天候發(fā)稿的準備,這樣才可以更好的完成手頭上的工作。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這個融媒體時代背景下,民生新聞記者要積極實現(xiàn)轉型,這樣才可以更快地融入到新媒體環(huán)境中,除了實現(xiàn)一專多能,還要勇于打破常規(guī),加強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斷促進民生新聞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