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良毅
摘 要:2017年版新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頒布,歷史核心素養(yǎng)如何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落地成為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本文結合具體課例,探討“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在高中歷史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家國情懷;教學策略
2017年,教育部正式頒布了新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比2003年版的課標,2017年版新課標的一個重大變化在于課程目標上從原來的“三維目標”發(fā)展到“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作為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課標標準指出: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xiàn)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凹覈閼选彼仞B(yǎng)對歷史教育提出更具體的目標,也是歷史教育的根本落腳點。對于中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正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過程,將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根植于日常的教學中,能實現(xiàn)更好的素養(yǎng)教育。
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二《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為例,來談“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在高中歷史教學的落地。
一、開發(fā)鄉(xiāng)土資源,重視身邊的歷史
家國情懷并不是長掛嘴邊的口號,更不是遙不可及的目標,它應是學生普遍對身邊事物的熱愛。廣州市毗鄰香港、澳門,是粵港澳大灣區(qū)、珠三角地區(qū)以及一帶一路的重要樞紐城市。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一座重要的城市,在近代革命和改革開放過程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廣州還保留著眾多的歷史文化遺存,如南越王墓博物館、辛亥革命紀念館、黃埔軍校、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等。這些都對中學的歷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因此,充分挖掘鄉(xiāng)土資源融合到歷史課堂教學中去,有助于學生對家鄉(xiāng)的了解,增強學生的自豪感。
在《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一課中,筆者通過通過改革開放40周年的契機,將學生分組分別走訪廣州十三行、沙面、北京路步行街、珠江新城等,寫出調研報告在課內進行報告分享。對比改革開放前后,廣州社會物質文化生活的變遷。學生通過調研充分了解他們生活的這篇土地所經(jīng)歷的故事,親身體會改革開放后,社會發(fā)展所帶來的巨大變遷,感受現(xiàn)在幸福生活的來自不易。從情感上更容易引發(fā)愛國愛家的共鳴。
二、關注生活的細節(jié),弘揚改革精神
今天的廣州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開放的城市,從廣州的十三行到沿海開放城市,造就了廣州這座城市開放包容的性格。同時,廣州這座改革開放的橋頭堡,歷經(jīng)40年的風風雨雨,也造就了廣州人民吃苦耐勞的“改革精神”。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至八九十年代,各種票據(jù)在人們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購物憑證。隨著工業(yè)化的起步,農(nóng)產(chǎn)品、輕工業(yè)品的需求迅速增長,一些生活必需品成為一時的“稀缺資源”。于是糧票、布票等登上了歷史舞臺。
在《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收集舊物件,按學生所帶來的家庭文物種類進行了分組,有的學生通過家里收藏的糧票、布票、錢幣、票據(jù)、證件,有的對比父母不同時期的老照片講述計劃經(jīng)濟到市場經(jīng)濟,百姓社會物質文化生活的變遷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活的變化。那些泛黃的老照片和票據(jù),往往凝聚著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家族的“歷史”,在尋找這些老物件的過程中,學生通過祖輩和父輩講述這些老物件背后的家庭故事,得出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對百姓生活的巨大影響。通過對這些生活中細節(jié)的認知,讓學生真實感受到正是黨和鄧小平同志的偉大決策,才有了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40年間,廣東人民這種敢為人先、敢闖敢拼的精神,也造就了廣州這座偉大的城市,從而讓他們認同家國情懷。
三、充分開發(fā)口述史料,落實家國情懷素養(yǎng)
口述歷史,即歷史事件的當事人或者目擊者通過回憶而保存的口述憑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口述史研究專家羅納德*格里教授認為:口述歷史“它是親眼看到并參加在過去事件中的采訪,目的是要重現(xiàn)歷史,它是一種不可估量和令人注目的20世紀歷史的研究方法?!?/p>
改革開放的四十年,中國從計劃經(jīng)濟體制走向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實現(xiàn)了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推動了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和綜合國力的極大飛躍。在這個過程中,廣州走在了歷史發(fā)展的前列?,F(xiàn)在的高中生的父輩或祖輩都是這一偉大的轉折的親歷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調查、記錄家庭發(fā)展的歷史,擬定采訪對象,尋找歷史見證人,聽他們講述“活生生的歷史”,嘗試完成一次口述歷史的記錄,深入了解各自家庭因改革開放所帶來的深刻變化,增強歷史的現(xiàn)實感。如有的學生采訪自己的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他們當中有上山下鄉(xiāng)的知青,建筑設計師,有工廠的工人等等身份。聽他們講述支邊的歷史、天河區(qū)珠江新城崛起的故事,工廠的改制,甚至街頭菜市場的變化。這種通過訪問親歷于歷史現(xiàn)場的見證人,讓歷史更具有情感的溫度,從而更深刻領悟“家國情懷”的內涵。
四、彰顯時代精神,弘揚家國情懷素養(yǎng)
四十年彈指一揮間,廣州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以“摸著石頭過河”的政治智慧,成為國家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見證著40年祖國的滄桑巨變。在這座城市,“價格革命”率先變革,第一批的工商戶在這里創(chuàng)造財富。40年過去了,廣州仍然以昂揚的斗志,一次次成為全國深化改革的排頭兵,創(chuàng)造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建國七十周年來臨之際,祖國正在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奮力前行,即將實現(xiàn)全面小康社會。學生通過學習,體驗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光榮與使命。
“家國情懷”不是句簡單的口號,教師在課堂落實“家國情懷”素養(yǎng)上,不應是生硬的灌輸,而是潤物細無聲的啟發(fā)。通過對身邊歷史的關注,關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學生深刻領悟到,正是因為國家的強大,才有如今每個小家庭的幸福。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是統(tǒng)一密不可分。從而樹立遠大理想,將個人奮斗與國家命運緊密結合,為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的復興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2]楊祥銀:“試論口述史學的功用和困難”,《史學理論研究》2000年第3期,第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