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潔枝
教學的過程其實就是持續(xù)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毫無疑問,課堂教學離不開提問。提問需要講究藝術。精心設計的提問可以提高課堂效率,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課堂上的師生關系定義為“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而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的關鍵在于提升課堂教學提問的能力。除了需要切實轉變觀念外,教師更需要潛下心來提高教學提問的有效性。所謂“善教者善問,善學者善疑”,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就是要設計最佳的提問內容與形式,在助推學生能力的提升上發(fā)揮出最佳的效果。想要達到這一目標,教師的提問既需要體現出科學性,即適度、適時、適量,又要體現出啟發(fā)性和藝術性。這對落實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為主的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在多年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筆者對提問的有效性進行了深人的探究,形成了以下幾點基本認識。
一、相機誘導,追求教學的實效性
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這是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的一個重要觀點。課堂提問過程本身就是導學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激活思維、積極思考產生探索解疑的學習動機的過程。“相機”指的是教師的導問要服從學生的學習要求,問的目的在于實現從教到不需要教的理想效果。因此,課堂中的提問要有明確的方向,講究問的質量、問的藝術與問的實效。
1.提問要適度?!抖Y記·學記》中有言:“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闭n堂提問要根據學情調整難易程度。問得容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鍛煉;問得太難,又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時下有些公開課為追求課堂氣氛的熱鬧,師生間往往以簡單的問答代替深度的思考,從而使教學浮于表面,學習失于虛滑,這種現象應該引起我們的警惕。在執(zhí)教《少年閏土》一文時,對于“我”與閏土對話一節(jié),筆者起初設置的問題是:你覺得閏土是個怎樣的人?在實際的教學中發(fā)現,學生對這個問題的回答要么簡單,要么空泛,難以聯(lián)系文本進行思考。于是,筆者將問題重新設置為:看看閏土說了幾件事?假如你是閏土,你會怎樣和“我”說話?這兩個問題緊扣課文內容,步步深人,學生的思維頓時被激活了,閏土的形象也在熱烈的討論中由模糊走向了清晰。
2.提問要適時。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即是要求教師在學生有進一步探究的愿望時,在其有朦朧的意識卻難以在口頭上表達出來時,適時而教,這正如“好雨知時節(jié)”,可收到良好效果。根據不同文體和實際的教學進展情況,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先后順序,呈現出一定的難易梯度。比如詩歌的提問應該建立在朗讀、背誦的基礎上,散文的分析先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小說、童話類敘事作品宜從整體上把握故事情節(jié)。筆者執(zhí)教小說《窮人》時,緊扣小說三要素先后提出了三個問題:快速瀏覽課文,看看這篇小說講了一個什么故事?文中有哪些關于環(huán)境描寫的詞句?當桑娜面對這些環(huán)境的時候,她的內心是怎樣的?母庸質疑,這些問題的設置,從最吸引人的故事情節(jié)入手,遵循讀者的閱讀期待,讓學生帶著好奇心梳理文章的主要內容。而后,再將環(huán)境描寫與人物心理對應起來,引導學生一步步走近人物,使桑娜的形象逐漸明.朗起來。
3.提問要適量。因為課堂教學的時間有限,教師的提問應該有量的限度。過猶不及,隨心所欲的“滿堂問”的方式,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實際教學效果不佳。課堂提的每個問題都應該是教師深思熟慮、精心設計的結果。著名特級教師賈志敏在教授《母親的鼓勵》一文時,緊扣一個問題即“文章中,母親對孩子的鼓勵一共寫了幾次?”來展開教學,讓學生讀書作答,再利用填表復述的形式,使學生清楚完整地掌握了文章內容??梢姡n堂教學中的提問要控制好量度,恰到好處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使其提高到“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水平。
二、有章可循,具有明確的啟發(fā)性
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認為,“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闭Z文教師必須熟悉并尊重寫作的基本規(guī)律,課堂提問要抓住文本的關鍵信息,指導學生迅速而準確地進行閱讀、思考和討論。同時,教師的提問對學生而言也是一種示范和引領,應該講究章法,讓學生有跡可循。
1.針對課題來提問。利用課題“設問導讀”,往往能激發(fā)學生迫切閱讀文本的欲望。如《松鼠》一課,題目就是文章的寫作對象。因此,在問題設置上,教師可以如下設計:“松鼠”是一種動物的名字,如果讓你以松鼠或其他動物名稱為題寫一篇文章,你會寫些什么內容?學生通過思,考、回答,可以加深對本文文體的認識,引發(fā)對課文內容的猜想,這樣就巧妙地將寫作知識的滲透與課文內容的學習聯(lián)系起來了。又如《一夜的工作》這樣的題目,乍看很尋常,思之卻耐人尋味。課文寫誰開展了“一夜的工作”?這人是如何工作一夜的?作者選取哪些材料來敘述?這樣的問題引領學生從選材的角度梳理課文的主要情節(jié),潛移默化地滲透課文“以小見大”的選材特點。大部分的文章題目是對主旨的高度概括,從釋題人手,無疑是幫助學生把握文章的捷徑。再如學習《亡羊補牢》一文,不妨先問學生文章標題之意,再引導其思考標題與文章講述的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讓學生自己動手查看成語含義,梳理情節(jié),掃清閱讀障礙。最后,結合文章標題,復述故事的主要內容。如此,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針對重難點來提問。課堂提問切忌繁瑣,須抓住重點、難點,精心設計主問題,問在點子上。例如在教讀《凡卡》一文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主旨,筆者如是提問:凡卡的爺爺會不會收到信?如果會,他收到信后會不會去接凡卡?學生們有說“會”的,有說“不能肯定”的,莫衷一是。對此,筆者讓學生們從課文中找相應的依據。通過分析詞句,學生們最終明白了在當時那個特定的時代,凡卡是沒有辦法擺脫其不幸的命運的。有些文章或語段內容偏深,學生不易.理解,如果教師能抓住這樣的難點合理設疑,便能有利于學生讀懂課文,領悟文章中心?!吨胁誓翘臁芬晃闹械摹耙粋€人只要活得有骨氣,就等于有了一大筆財富”這句話蘊含哲理,但中年級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因此,教師要學會結合文章內容提問。如:父親為什么把車還給庫伯?如此,可以讓學生先為父親找找留車的理由,再討論還車的理由,進而了解父親內心的糾結,理解其最終做出的道德選擇。通過主問題的提出、討論與解決,學生能夠深人地閱讀文本,達到熟悉全篇、領會寫作意圖的目的。
3.針對細節(jié)提問。要讓學生從疑悟中獲得:進步,教師需要有一雙發(fā)現問題的慧眼,在常人容易忽視的細節(jié)處,抓住文本的矛盾、沖突,用問題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語文教材有許多看似矛盾的地方,抓住這些矛盾處提問,能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在《慈母情深》一課中,“我的母親”反復出現,并且都放在“背直起來了……”的后面。針對這一特殊的表達形式,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這段話如果改成“我的母親,背直起來,轉過身來,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讀起來會更加順暢些,我們可以建議作者這樣修改嗎?學生思考、討論后明白,作者為更好地表達對母親的深情,有意地采用這種看似噦唆的語言形式,“了”字不能刪去,它既突出了母親的疲憊,更含有“我”發(fā)現眼前受苦的人竟是自己的母親時難過的心理活動。
三、精心設計,展現語言的藝術性
好的提問猶如“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是一門藝術,能讓學生從心底蕩漾起陣陣情感的漣漪、層層好奇的波紋、朵朵才情的浪花。語文教師的提問語切忌生硬、干巴,要能讓學生從中感受到語言的魅力。
1.問得巧妙?!爸钦邌柕们?,愚者問得笨?!庇袝r借助特定語境,順勢而問,能使課堂起到“四兩撥千斤”的增值效果。教完《匆匆》,筆者問學生:同學們,在生活中,你有沒有感受到時光在匆匆流逝?能與同伴分享一下嗎?輕輕一問,將學生的思維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和拓展,學生思考和表達的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
2.問得形象。問題是思維的“啟發(fā)劑”,形象的提問猶如和風細雨,最能撥動學生充滿想象力的心弦。讀過葉紹翁的《夜書所見》后,有位老師這樣問:如果讓你把這首詩變成一幅畫的話,你準備在上面畫上點什么?由此,教師讓學生通過一種近似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很快地領悟了這首詩的詩情詩意。
3.問得含蓄。有人說,課堂是遺憾的藝術。教學無法也不宜面面俱到,提問也是如此。惟有引而不發(f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思索的空間、興趣,方能活躍思維,促進理解的深人、知識的融四、最有效的提問是讓學生提問
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提問題。有時候,來自學生的問題才是最有效的問題。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激發(fā)學生敢于發(fā)問的勇氣與善于提問的能力,這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那么,在語文課堂中如何保證學生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呢?
首先,教師要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就有了學習的動力。教師要創(chuàng)設質疑的情境,把學生帶人到學習的情境中。這樣,他們就會變得愛問、敢問、會問。教師要讓一個個小問號像鉤子一樣,勾住孩子們的心,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孩子們主動投入到學習中去。這樣,孩子們就能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進而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其次,教師要創(chuàng)設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鼓勵學生敢于提問。課堂上,教師需要充分解放學生的頭腦、雙手、眼睛、嘴,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使其在和諧相融的課堂氛圍中大膽提問。在這個過程中,實現思維的碰撞,擦出靈感的火花。這樣的課堂才是有生命的課堂,才是學生的課堂,才是有價值的課堂。在這樣的課堂上,不僅優(yōu)等生能得到提高,后進生也能被帶動。
尤其重要的是,教師要學會培養(yǎng)學生提問的能力。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課堂上,學生有時提的問題價值不大,有時提的問題太過簡單,有時甚至提不出問題,這時教師就需要教學生如何提問。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要注,意有效性提問的引導和示范,在上述經驗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展開對學生提問能力的訓練。
提問、質疑是人的思想認識得以提高的重要途徑之一。高效的課堂提問不僅能讓學生盡快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還能調動其探究的積極性,變被動、依賴為主動,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由此受益終身。
注釋: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7頁。
(作者單位:安徽省望江縣實驗學校)
編輯:有忻
責任編輯:李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