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銘
摘 ?要:哲學是什么?哲學對于人的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究竟有著什么樣的意義?哲學與宗教、藝術一樣,源自于人類的精神探索與追求,因為其意義的深邃、問題的思辨而顯得比較“形而上”,哲學離普通人的生活實際顯得比較遙遠。本文探討哲學與生活的關系,哲學如何走進現(xiàn)實生活,如何讓哲學在人生當中生發(fā)應用的意義和影響,讓人的生命與生活更趨和諧、圓滿。
關鍵詞:哲學;生活;現(xiàn)實;意義
很多學生從開始上哲學課時起,哲學之于大部分學生來說是艱深莫測從而另人望而生畏的。無論是西方古典哲學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都因其抽象的概念和理論讓人不知其所云。那怕暫時窺測到了點滴的含義,即刻又如墜云里霧里,使多少人發(fā)出哲學是“霧里的曇花”這種感慨。而作為中國文化之根的中國古代哲學,因其古文的偏僻,加之沒有形成系統(tǒng)而在學校里獨立為一個學科,學生們對內(nèi)蘊深厚的中國古代哲學了解的就更少了。
哲學究竟是什么,一提起它,馬上就有那么多曠世名家閃現(xiàn)。智者蘇格拉底,神的使者柏拉圖,刻板的老頭康德,理想主義的黑格爾,悲觀主義的叔本華,追求共產(chǎn)主義理想的馬克思。他們是哲學的象征和代表,然而這些偉大人物留給我們現(xiàn)代人的究竟是什么,我們一遍遍地學習他們的理論對我們的生活究竟有什么意義。坦白地說,學了幾年之后,這個問題弄清楚的人并不多。我們通常說學以致用,而我們學了很多年的哲學對我們的生活或工作有多大作用還是個問題。正因為一學到哲學,我們就毫無例外地把中外哲學家如數(shù)家珍地羅列一遍,其思想我們又不求甚解,也就是應付一下考試罷了。結(jié)果哲學問題留給我們的印象除了深奧與偉大,我們幾乎找不到更加合適和更讓我們滿意的答案。
筆者曾機緣巧合地讀了幾本中國臺灣地區(qū)哲學教授傅佩榮先生的關于哲學的書。在他的書里,出現(xiàn)最多的關鍵詞除了“哲學”以外,大部分是“生活”“人生”“心靈”。他也談上面提到的大哲學家,與一般教科書不同的是,他談這些人的人生,談他們的生活逸事,談他們怎樣從生活中提煉出哲學,又把這些哲學用回到生活中去,并成為他們一生的準則和理想。我們了解了倔強的蘇格拉底為什么從容地飲下毒酒,康德為什么像時鐘一樣過著刻板的生活,孔子為什么身居陋室還能怡然自得。他們的哲學與人生緊密相連,與理想緊密相連。他們的哲學其實并不是我們今天在課堂上所學的那個有些空洞、有些遙遠的哲學。真正的哲學是一種理想信念,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是一種生活方式。
盧梭曾經(jīng)這樣說過:生命本身沒有意義,你必須賦予它意義;而其價值也透過你所選擇的意義而彰顯出來。蘇格拉底說:不經(jīng)過證明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哲學就是為生命賦予意義和讓生命經(jīng)過證明。我們不能說過去我們的課堂曲解了或掩蓋了哲學的含義,但至少給予哲學太多抽象和不切實際的解釋。讓哲學變成干巴巴的說教,而沒有把它變成活生生的東西。
哲學是一個積累知性的認識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得到生命確證的修煉過程。人的生活中不能沒有哲學,就是因為人的生活不能沒有信念,不能沒有理性的生活方式,更不能讓心靈飄忽在物欲、人欲橫流的世界里無所依存。
人們需要不需要心靈的守護,心靈的家園對我們是否重要。今天,世界與時代飛速發(fā)展,我們的物質(zhì)生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富有,資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發(fā)達。但我們發(fā)現(xiàn),比起以往,我們更容易精神疲憊,更不愿意與人交往和溝通,心靈更加脆弱,生活似乎前所未有的不安全。我們易怒,暴躁,隨時會遷怒于別人。當沒有人可供我們遷怒的時候,我們選擇自殺。有人稱現(xiàn)代的年輕人是“垮掉的一代”,有人說這是一個心靈荒蕪的時代。我們的心靈似乎真的已經(jīng)流離失所,以至于任何事情都讓人很難提起精神,很難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無論是官方推動的主流文化,還是商業(yè)運作的大眾文化,都不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人們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些什么。然而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例證來考察一下我們的心靈到底需要什么。
2005年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晚會中的一個節(jié)目贏得了全國觀眾的贊賞和好評。那就是中國殘疾人藝術團聾啞人表演的《千手觀音》,它像萬丈懸崖上一棵青蔥的小樹,惹來全國觀眾的憐愛和深思。有人說那是因為它由殘疾人表演,因此博得人們的同情與關切。其實不然,大多數(shù)人在欣賞這個舞蹈時,是忘記了表演者的特殊身份的。人們沉浸在一種決不是憐憫與同情的情懷中,那是一種來自天籟的寧靜與和諧,是一種靜謐和安詳。
我們曾試圖尋找“蒙娜麗莎”那神秘的笑容里究竟有什么在吸引我們的長久駐足和凝神遐想,還有田園交響曲那讓人恍惚不知身在何處的音響。我們可以這樣想,在基本物質(zhì)生活之外,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個來自心靈的家園,那里寄托著我們無限的情思暢往和美妙的夢想,那里才是我們真正的精神棲息地。我們應該回望和保護自己的心靈家園,把它精心呵護,用心珍藏。
《千手觀音》中的聾啞姑娘對聲音的無感知使她們的心靈變得更加富于表現(xiàn),讓她們的姿態(tài)顯得更富生命力和對生命的更加依戀和渴求。而我們正常人是很難以如此寂靜的心靈去感悟生命、表現(xiàn)人生的。紛繁復雜的世界對我們產(chǎn)生各種影響,我們在聲色變幻里隨波逐流,早已喪失了內(nèi)心豐富敏銳的感知力和領悟力。我們沉溺在對欲望的苦苦追求和所求不得的困境中。這讓我們深深感到那些殘疾演員分明是落入凡間的精靈。她們能將如此讓人心馳神往的世界以她們特有的方式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而我們這些正常人在她們面前是如此無能為力。我們在這個節(jié)目中看到了“天人合一”,看到了永恒,看到了人們內(nèi)心強大的力量。它把人生的哲學意義表達了出來。
我們今天的生活比以往更需要哲學,哪怕它不能像宗教那樣解決生與死的問題,但我們需要它對心靈的滋養(yǎng),需要它給我們創(chuàng)造一個穩(wěn)定牢固的心靈家園。我們在勞碌奔波的生活里要么隨波逐流,人云亦云;要么堅定自己的一份理想,堅固自己的心靈,即便不能活得異常精彩,至少我們可以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去向哪里。
哲學到了揭開神秘面紗向人展開微笑的時候了。哲學的任務就是走進現(xiàn)實生活,幫助人們筑起心靈的家園,讓人的心靈柔和卻堅定、充滿激情和理想。哲學是一種創(chuàng)造,一種理想的實現(xiàn)。
就像柏拉圖在詩中向星所說的:
當你眺望星星時,啊,我的星星!
我默祝我自己就是天空,
用千眼萬眼來俯視你的儀容。
指導老師:楊宇恒 ?宋 彥
參考文獻
[1]傅佩榮.生活有哲學[M].新華出版社,2012.
[2]﹝美﹞埃德蒙·伯克·費德曼著,馬菁汝譯.藝術教育哲學[M].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3]﹝日﹞稻盛和夫著.活法[M].人民東方出版?zhèn)髅剑瑬|方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