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榮
【摘要】 ?思維廣度主要指從多角度、全方位對問題進行思考。就歷史學科而言,培養(yǎng)學生思維廣度就是要引導學生在掌握大量史實的基礎上,辯證、客觀、全面地理解歷史事件。高中歷史課堂培養(yǎng)學生思維廣度的做法,也體現了“歷史解釋”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本文從制定教學設計、運用學生課堂展示、繪制思維導圖等方面,結合具體教學實踐的做法,來闡述課堂教學中如何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廣度。
【關鍵詞】 ?歷史 思維廣度 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51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5-043-03
近年來全國高考卷歷史試題非選擇題的設問,特別是涉及到歷史事件發(fā)生的“背景”、“原因”、“影響”、“作用”、“意義”等這些求答項時,大多要求學生從多個角度來作答,但從閱卷老師的反饋來看,學生普遍存在答題角度單一,思維廣度不夠的問題,進而影響全卷的得分。結合本人教學實際情況,根據平時學生參加月考、統(tǒng)考、調研考、模擬考的情況,發(fā)現學生答題也同樣普遍存在角度單一,思維廣度不夠的問題。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廣度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一、思維廣度的培養(yǎng)順應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要求
西方認知心理學認為思維品質可以分為深刻性、靈活性、創(chuàng)造性、批判性、敏捷性等五個方面,其中深刻性是指思維活動的抽象程度和邏輯水平,涉及思維活動的廣度、深度和難度。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教授也指出:思維品質是思維的個性特征,思維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智力和能力屬于個性的心理特征,所以思維品質是一個人智力與能力最基本的成分。目前也有學者認為教學的核心是思維,學生的學習需要思考;在教學中,衡量課堂優(yōu)劣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學生是否積極思考,讓學生經歷思維的過程比教學結論更重要。
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專家萊納曾指出:“因為歷史是文化的基礎,一個人應該有歷史思維能力,不論他的職業(yè)是什么,都會使他具有必要的廣闊視野,幫助他在偶然事件的背后看到真正需要的東西,學會把當代發(fā)生的事件看作是歷史長河的一部分,即已經過去的、現在正在發(fā)生的歷史事件總體的一部分”。
本人在查閱有關文獻資源后,對“思維廣度”的理解如下:思維廣度主要是指從多角度、全方位對問題進行思考。就歷史學科而言,培養(yǎng)學生思維廣度就是要引導學生通過對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在掌握大量史實的基礎上,辯證、客觀、全面地理解歷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影響、意義等。很顯然,思維廣度的訓練充分體現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歷史解釋”的發(fā)展要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版)明確指出,“歷史解釋”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對歷史思維與表達能力的要求;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tài)度、能力與方法。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廣度的訓練,實際上即是推動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開花”。
二、高中歷史課堂培養(yǎng)學生思維廣度的主要策略
(一)精心設計,有的放矢
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的活動。歷史教學設計是教學活動開展的規(guī)劃藍圖,如何進行教學設計關系到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教”與學生如何“學”以及教與學的實際效果。因此,要實現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廣度,必須在課堂教學前精心設計好目標、內容等。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必修二第22課《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時,我這樣設計教學目標:運用所學知識整理出世界經濟從“無序到有序”的重大歷史事件,認識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序性的特點,增強時空觀念的素養(yǎng);結合教材有關史實,對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的影響做出全面、辯證的評析,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廣度,提升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的素養(yǎng);順應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潮流,樹立規(guī)則意識,進一步認識國際合作與交流的重要性,增強民族振興、國家發(fā)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為了在課堂中訓練學生的思維廣度,教學設計中我預先設計了如下問題:
以下關于“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評說,你認同哪一觀點?請說明理由。
觀點一:它使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重建經濟秩序。正如法國哲學家伯克所說,“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礎”。
觀點二:在這個體系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大寫的USA。
觀點三:它既有利于穩(wěn)定世界經濟秩序,又是美國對外擴張,建立世界霸權的工具。
然后安排學生活動1:先自主個人探究,動筆書寫有關答案;然后,小組合作探究,互相補充交流答案。
學生活動2:小組代表匯報展示觀點及理由,其他學生點評、補充。
接著教師活動:點評各小組的回答,并進行總結。
設計意圖:設計思辨性的問題給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探究,培養(yǎng)學生史論結合的論證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廣度,提高客觀、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生個人的自主探究和小組的合作探究去解決問題,學生的主動性能充分得到實現。個人自主探究,能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理性判斷的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小組合作探究,能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意識,體現互幫互助的精神,感受到團結協(xié)作的集體力量;學生代表的展示回答,能提高學生總結陳述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歷史解釋的能力。
(二)運用“學生展示”,拓展思維廣度
課堂教學中,要有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要更加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體驗與收獲,更加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究、思考。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展示是檢驗學生自主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引領學生拓展思維廣度的重要方式。學生展示的有效運用,不僅能夠活躍課堂的學習氛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能夠很好地開拓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提升。
例如,本人在高三歷史二輪復習課《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與遲滯:明清時期(1368-1840)》的課堂教學中,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和學生的自主探究,讓學生來展示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
材料:明朝在農業(yè)和商貿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進步。城市生活得到了拓展,城市中的商業(yè)資產階級在經濟上(但不是政治上)的重要性也日漸突出。到17世紀,在中國商業(yè)活動已經很普遍了,甚至比任何一個17世紀的其他國家都普遍。清朝初期,大城市之間和許多貿易城鎮(zhèn)之間的商貿活動保持了明代以來的良好發(fā)展勢頭……歷史學家總是喜歡問:為什么中國擁有龐大的、在金融方面成熟的商業(yè)階級,在許多理念和技術方面也有著領先的地位,但卻沒能突破成為一個典型的工業(yè)國家呢?換句話說,為什么中國沒能從明朝后期的“商業(yè)革命”躍進到西方在一個世紀后才出現的那種“工業(yè)革命”呢?
——以上材料摘編自(美)菲利普·J·阿德勒著《世界文明史》
教師設置問題: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中國沒能從明朝后期的“商業(yè)革命”躍進到西方“工業(yè)革命”的原因。
學生自主探究,并在學案上形成文字答案。
教師展示學生代表的答案,如下圖: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就展示的答案進行打分或評價,思考有沒有修改、補充或完善的地方。
學生互評與補充。學生回答:剛才展示的答案如果打分的話,可以得6分,也就是展示答案中的第①②④點可以得分。她能從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來思考答案,但還可以補充從思想方面來思考答案,即當時儒家思想對中國商業(yè)革命的阻礙。
教師點評。教師:剛才點評的同學回答很好,很正確,看到了展示答案的不足并且能把答案補充完整,較全面地、多角度地來思考問題。
通過以上學生的展示、學生之間的互評、補充,不僅僅是發(fā)現那個展示學生的思維不夠全面,更重要的是其他學生能把自己的答案與展示學生的答案進行對照。在對比過程中,或者發(fā)現自身的思考不全面;或者發(fā)現展示學生的思考不全面,這樣就產生了思維的交流與碰撞,無形中達到拓展思維廣度的效果。
(三)繪制思維導圖,訓練思維廣度
思維導圖亦稱之為心智圖或腦圖,是發(fā)散思維的一種外部表現形式,是思維可視化的一種工具。思維導圖通過圖示的形式,把原本不可見的思維結構、思考路徑或思考方法呈現出來,使其過程清晰可見,從而把零散知識系統(tǒng)化、隱性思維顯性化。繪制思維導圖有利于作者更加全面地、多角度地、聯(lián)系地看問題。
布魯納認知學習理論也認為任何知識都可以用一種簡單明了的形式呈現出來,使每個學生都能理解;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它的基本知識結構;學生學習的主要任務是掌握該門學科的基本知識結構,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知識體系或編碼系統(tǒng)。
針對部分學生還不擅長自繪思維導圖的情況,在平時課堂教學中我會先給學生做一些示范,在黑板上繪制一些思維導圖。例如,在講授人教版必修二第22課《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時,我在黑板上繪制了這樣的示范圖:
該圖以“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為中心詞,從“背景”、“構成”、“影響”等三方面來建構知識體系。圖中突出了對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的“影響”的設計,注重從積極性、局限性兩方面來全面地、客觀地分析影響,幫助學生多角度地評價歷史事件,從而促進學生思維廣度的形成,也有利于提高學生“歷史解釋”的素養(yǎng)。
隨著老師的示范和學生本人的探索,學生自己在繪制思維導圖方面日益成熟起來,也越來越體現出知識的體系化和思維的邏輯性。例如:
上圖中,該學生能以“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為中心詞進行發(fā)散思維。從圖中可以看出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由三民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等組成。接著又從每一個具體思想出發(fā)繼續(xù)發(fā)散,從每一思想產生的背景、主要內容、歷史地位(影響)等方面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這樣下來,學生對本專題的知識就重新建構起來了,便于自身記憶和理解,也有助于自己多角度來總結和分析問題。再如:
上圖為學生在復習必修一第一單元《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時所作的思維導圖。圖中,該學生圍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這一主題進行發(fā)散思維,他認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主要由先秦政治制度、中央集權制度、監(jiān)察制度、選官制度組成,然后又對這些制度再進行發(fā)散,從制度的產生、發(fā)展或主要朝代的表現等拓展。這樣就把本單元的主要內容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更好地把握了制度的發(fā)展演變及其規(guī)律。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自繪思維導圖的做法,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歸納知識的能力,而且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所學歷史知識進行聯(lián)想、記憶和深化理解,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把握歷史發(fā)展的線索,也有利于拓寬學生的思維廣度,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廣度的方法與途徑應該是多種多樣的,以上只是本人的淺顯嘗試與總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師要指導學生在學習中思考,思考中學習?;钴S學生的思維,培育學生的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發(fā)展,一直是我們課堂教學的追求!
[ 參 ?考 ?文 ?獻 ]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修訂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8月.
[2]孟鐘捷.歷史思維素質培養(yǎng)的深度與廣度:來自德國的經驗[J],歷史教學,2011(11).
[3]林云彬.淺論數學教學中思維深度與廣度的培養(yǎng)[J],考試周刊,2015年第73期.
[4]陳信余.思維的廣度、梯度和深度[J],物理教學探討,2015(9).
[5]黃雄姿.淺談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0).
[6]馬闡果.多角度闡釋歷史問題的方法初探[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1).
[7]許春秀.高中核心素養(yǎng)取向的歷史思維導圖運用[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1).
[8]喬瑞芳、康福玲.歷史教學應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解釋歷史事件的能力[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