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考煥 劉龍
摘 要:教育信息化時代,在新改革不斷改革以及全面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在我國大力提倡培養(yǎng)中小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視野下,“微課程”不僅契合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也是作為現代化一線教師需要日后不斷掌握的技能。本篇文章為德育微課程在教學中的應用,而德育在這里專指學校德育,所謂的“微德育”,簡單來說就是利用數字資源為載體,針對德育開展的專項教學活動。
關鍵詞:微課程;教學;德育
“微德育”以時間短、內容少、移動性諸多優(yōu)點,使得學生能夠隨時隨地通過網絡進行學習和接受知識。微德育能夠關注到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實現并推進其個性化學習;促進了師生多元角色轉變,加快推進課堂教學改革;豐富德育教學資源,優(yōu)化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一、建立長效機制,豐富“微課”資源庫
實行推進學校“微德育”進程,首先學校方面需要建立長效機制,豐富“微課”資源庫,換句話說,在教學設計上下功夫,堅持以生為本,有效開發(fā)課程資源。中學階段的學校德育教育有著承前啟后的作用,由于小學生心智未成熟,學校德育也一直大多以游戲形式進行,盡管初中生尚屬于未成年人,但是他們的思維已經具有一定思辨性,較小學生能夠自我約束。但是目前絕大部分中小學的德育教學內容都較為枯燥繁冗,教師實施教學方法機械單一,很難調動起初中生對德育學習的興趣。所以,建立長效機制,教學設計以生為本,豐富“微課”資源庫。一是以生為本,注重學生實際能力水平提高;二是強化學科特點,有效開發(fā)課程資源。第一點就是根據學生間差異和通過對學情的分析,以及根據三維教學目標的需求,在以人為本思想指導下,利用“微課”開展德育,相關教學設計注重學生實際能力水平提高;第二點是豐富“微課”資源庫,就要強化各個學科的特點,有效開發(fā)校本課程資源。首先,有效地挖掘和用好教材資源。教師在短短45分鐘時間里,根據學情需要合理確定教學內容的含量,在清楚了解學生水平的基礎上,明確教學的重難點,還要制定科學的教學順序促進有效課堂教學,利用身邊一切資源同時要挖掘教材中潛在資源。其次,深化學校、家庭、社會資源開發(fā)一體化拓展。課堂生成資源的及時捕捉,社區(qū)、家庭資源的合理利用,媒體、網絡資源的合理開發(fā)。這三個方面也是需要教師不斷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才能更好地推進和豐富德育“微課”資源庫。
二、開展多渠道、多方法,提高微課開展的有效性
教師在分析了當前存在于初中德育教育中的主要問題,認識到開展“微德育”順應時代要求、符合學生特點的現實需要的重大意義。在初中階段運用新型教學模式“微德育”中,教師首先能夠抓住其教學核心思想,理解其內涵、特點及其與傳統課堂相比的優(yōu)勢入手,采用多種渠道和方式方法積累“微德育”教學經驗并且不斷總結經驗,找出提高其教學有效性的方法以切實提初中微課教學在德育教育中的應用質量。開展多渠道、多方法,提高微課開展的有效性。首先,必須掌握微課程實施的主要原則,即主體性原則、細微性原則和學科性原則三者的統一。其次,在教學設計上,以學情為基礎,將課內與課外巧妙地結合起來。再次,在教學內容上,因材施教,關注過程與效果。第四,在教學模式和評價上,以更加靈活的方式方法,大膽嘗試,提升課程教學的實際效果。例如,班主任加強與教研組內教師的溝通與合作研究,互幫互學,優(yōu)勢互補,寫出德育教學的微課方案,之后讓計算機專業(yè)教師制作成精品PPT,再轉換成微課程,或者是班主任利用攝像機將典型或者有代表性的德育實例用拍攝下來,然后拿到班主任工作室或德育教研組播放研究,作為今后德育教育的范例。
三、反復實踐,完善微課在德育教學中的應用
在初中德育教育過程中,“微德育”的開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過多方協作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尋找出德育微課教學的不足之處,并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及時合理的應對措施,從而集體攻克微課在德育教學應用的難關,使其更加完善。對此,將反思貫穿于“微德育”研究的整個過程,既有設計過程中的行動前反思,又有實踐過程中的行動中反思,還要有實踐后的行動后反思。反復實踐,完善微課在德育教學中的應用,第一點從教學設計方面,以生為本,有效開發(fā)課程資源,這點前面有所闡述,不再細談。第二點在教學內容方面,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學習內容的個性化特點,準確地確定教學目標。從分析知識與能力目標和教科書資源兩方面入手去看過程與方法,科學地制定教學策略。微課程的教學策略主要包括組織策略和傳遞策略;合理地安排教學順序。教學過程按照吸引注意、明確目標、傳遞知識,點石成金推進德育微課;恰當地設計輔助資源、PPT精品課件與配套習題提升教學效率。第三點是在教學過程方面,靈活多樣,突出樂學與效率。微課程分為線上應用模式和線下應用模式,依據目前“微德育”的應用時機,教師劃分為以下三種模式,即先學后教的翻轉課堂模式、邊學邊教的課堂進行模式、先教后學的課外輔導模式。第四點在教學評價方面,使診斷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有機結合。這個評價體系能夠較全面系統地對初中生實施評價,重視初中生學習結果的同時也關注其學習過程的成長。
總之,“微德育”具備新、趣、活、實等一系列特點,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以開放性及后續(xù)補充與開發(fā)的潛力帶來巨大教學應用靈活性,提升初中德育教學水平的同時也推進了中小學德育教育改革進程。
參考文獻:
[1]胡鐵生.區(qū)域性優(yōu)質微課資源的開發(fā)與思考[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04).
[2]焦建利.微課及其應用與影響[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04).
★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7年度湛江市中小學德育科研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ZJDYKT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