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鵬
壽星本為恒星名,又名老人星、南極老人星。現(xiàn)代天文學(xué)稱之為船底座a星,是南部天空一顆光度較亮的二等星。其位于南半天球南緯50度左右,在中國北方地區(qū)其實很難看到。通常只有在北緯35度(約在淮河一線)以南才能在較低的空中見到此星。古人因其亮度高且靠近南方的地平線而稱之為“南極”,并非地軸指向的南極。后其漸由“星官”之名演變成道教仙人之名。
《爾雅·釋天》曰:“壽星,角、亢也?!苯恰⒖菏嵌诵撬拗袞|方蒼龍七宿中第一宿和第二宿。郭璞注釋云角、亢位于各宿之首,是列宿之長,故稱壽星?!妒酚洝ぬ旃贂穼⑽鲗m星下方靠近地平線的一顆大星稱為南極老人星,即壽星,并載有“老人見,治安;不見,兵起”的觀念。可見此星在當(dāng)時人們的觀念中與國家社稷安危相關(guān)。
舉行國家級祭祀壽星的制度始于秦朝,終止于明初。據(jù)《史記·天官書》記載,秦朝統(tǒng)一天下時就開始在首都咸陽附近建造壽星祠,供奉南極老人星。《后漢書·禮儀志》記載:“仲秋之月,縣道皆案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鋪之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王杖長九尺,端以鳩烏之為飾。鳩者,不噎之烏也。欲老人不噎。是月也,祀老人星于國都南郊老人廟?!币馑际钦f:東漢明帝在位期間,曾主持一次祭祀壽星儀式。他親自奉獻(xiàn)供品,宣讀表達(dá)敬意的祭文。同時還安排了一次特殊的宴會,與會者是清一色的古稀老人。普天之下只要年滿70歲,無論出身貴賤都有資格成為漢明帝的座上客。盛宴之后,皇帝給老人們還贈送酒肉、谷米和一柄王杖。同時敬奉天上的壽星和人間的長壽老人,是漢明帝的一大創(chuàng)舉。唐代杜佑撰《通典》亦記載:“周制……秋分日,享壽星于南郊?!弊畛R姷膲坌切蜗笞黝~頭碩大、持杖老者貌。在山西芮縣永樂宮元代壁畫中就有其形象(圖1)。因其距離玉皇大帝像的位置不遠(yuǎn),可知其地位崇高。洪武三年(1370),明政府下令取消自秦漢以來沿襲的國家祭祀壽星制度。此后,壽星完全去除了政治色彩和威嚴(yán)的神性,成為了中國古代最具世俗品格的神仙。
明代嘉靖帝崇奉道教,這一時期的許多器物上都有壽星像。最常見者是壽星與“八仙”的組合圖案。因這類圖像多表現(xiàn)為八仙人物圍繞禮拜居于中央位置的壽星,故稱之為“八仙拜壽”或“八仙慶壽”。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館藏有一組明銅八仙祝壽組像(圖2),。是此類題材中重要的圓雕作品,其中壽星像高109厘米,其余八仙像高53~55厘米。此組像體量高大、比例協(xié)調(diào),保存完好。首都博物館藏有一批20世紀(jì)60年代入藏的、出土于房山區(qū)大韓繼村多寶佛塔內(nèi)的文物,其埋藏的時間下限不晚于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其中就有一組殘缺的銀鎏金八仙拜壽組像,它們分別是銀鎏金壽星像及一組6尊道教八仙人物像(圖3)。經(jīng)比對,現(xiàn)存的6尊像分別是呂洞賓、張果老、韓湘子、藍(lán)采和、曹國舅、漢鐘離,而鐵拐李像與何仙姑像缺失。壽星像通高27.5厘米,另6尊像通高15.5~21.5厘米不等。這類題材也被以浮雕或繪畫的形式表現(xiàn)在各種器物上,如首都博物館藏明代銀燒藍(lán)凸雕八仙人物帶蓋豆(圖4),也出土于大韓繼村多寶佛塔,同為明代萬歷三十一年之前的作品。其器身外壁設(shè)置八仙人物,蓋鈕被做成壽星形象。首都博物館藏的多件明代嘉靖萬歷年間的青花瓷器也有相似的圖案。如明嘉靖款青花群仙祝壽圖蓋罐(圖5),出土于北京海淀區(qū)百萬莊地區(qū)。此罐直口,短頸,豐肩,收腹,砂底,寶珠形鈕蓋。蓋上繪龍穿花。腹部主題紋飾為群仙祝壽圖:畫面中心繪一巨大的壽星坐于山石之上,周圍繪有鶴、鹿、石及人物22個。外底書青花雙圈“大明嘉靖年制”楷書款。又如傳世品中的明萬歷青花八仙拜壽圖盤(圖6)以及明萬歷青花八仙人物紋碗(圖7)。另外,“八仙慶壽”題材還時常出現(xiàn)在盛納亡者骨灰的容器和墳丘的壁畫或浮雕上,如北京石景山模式口田義墓園(今宦官文化陳列館)內(nèi)某宦官墓墳丘立面石雕,其為漢白玉浮雕,圍繞墳丘一周。墳丘的正南立面雕一壽星,坐于一拱券形洞口上方,壽星兩側(cè)分別雕八仙人物像,圖案中壽星下方的洞口應(yīng)是神仙洞府的象征(圖8)。
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時期民俗習(xí)慣中常避諱“死”字,故而將亡者的殮服稱為“壽衣”,將棺稱為“壽材”,將墳地稱為“壽域”,突出強(qiáng)調(diào)的都是“壽”字。明代以“壽”字為主題紋飾、主題內(nèi)容的器物也多被用作葬具(骨灰壇)。如首都博物館藏北京朝陽區(qū)和平里出土的明嘉靖青花龍壽紋大罐(圖9),罐身外壁用青花繪制龍紋及藝術(shù)化的變形“壽”字紋。佛教中高級僧侶所用的葬具“壽龕”(俗稱“和尚缸”),。其外壁常出現(xiàn)僧人形象及“壽”字。如首都博物館藏北京廣渠門外出土明代缸胎褐釉黃彩花烏紋和尚缸(圖10),外壁有“萬壽寶塔”銘文。
由此可見,明代嘉靖萬歷時期對壽星的崇拜表現(xiàn)為兩方面,一方面是祈求生者長壽,常與慶祝誕辰有關(guān)。但在當(dāng)時人們還普遍認(rèn)為自己的生日是“母難日”,所以慶祝自己生日的現(xiàn)象不多。直到清康熙帝與乾隆帝分別舉辦“千叟宴”后,民間為生者慶祝誕辰之風(fēng)才日盛。如小說《西游記》第十七回中就有此類情節(jié):“正說中間,那黑漢笑道‘后日是我母難之日,二公可光顧光顧?’白衣秀士道:‘年年與大王上壽,今年豈有不來之理?’……行者道:‘……他忽然說出道:后日是他母難之日,邀請諸邪來做生日,夜來得了一件錦蝠佛衣,要以此為壽,作一大宴,喚做慶賞佛衣會?!绷硪环矫孢€表現(xiàn)為對死后超現(xiàn)實世界景象的想象和描述。
明末擬話本小說《警世通言》第三十九回有一則“福祿壽三星度世”的故事,其中主要是壽星與由其眷屬白鶴、黃鹿、綠毛龜?shù)人兓宋锏墓适?。??梢娒鞔鷷r的壽星形象已常與這幾種象征長壽的動物相組合了。在實物遺存中也可以印證這種組合現(xiàn)象,如山西博物院收藏有一組朔州市出土的琺華塑壽星與八仙人物像,其中壽星像的兩側(cè)分別刻畫有白鶴與黃鹿(圖11);又如江蘇省蘇州博物館藏有一組明代王錫爵墓出土的銀鎏金壽星像(圖12),天津博物館收藏有一件明代白玉雕壽星像(圖13)等。受這一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至清代早期還出現(xiàn)了僅以鶴、鹿表示長壽的圖像,如首都博物館藏清康熙釉里三色鶴鹿同春圖橄欖瓶(圖14)。此瓶口侈,長頸,鼓腹,圈足,形如橄欖。周身繪鶴鹿同春圖案,外底書青花雙圈仿“大明宣德年制”6字3行楷書款。此瓶為豆青與青花釉里紅相結(jié)合的釉里三彩新工藝,其色調(diào)美觀,光澤柔和,胎體輕薄勻稱,釉汁滋潤,制作規(guī)整。在明代小說《西游記》的“比丘國”故事中,南極壽星的坐騎“白鹿”偷得壽星的蟠龍拐杖作為兵器,下界后收狐貍精為女兒,并將她獻(xiàn)給了比丘國國王,自己作了國丈。國王聽信國丈蠱惑,認(rèn)為若能用千余名小兒心肝做藥引,服藥后則能夠長壽,即“有千年不老之功”。最終,白鹿精被悟空與八戒打敗并由趕來的壽星收服,眾小兒得救。這一故事應(yīng)是小說家通過對日常生活中所見天空中的南極老人星、雕塑畫像中的“壽星”和其眷屬聯(lián)想和杜撰而成。我國僅在北緯35度以南地區(qū)的冬季才能見到南極老人星,這一季節(jié)因素也被寫入了作品中,如小說中師徒4人到達(dá)比丘國的時間就是冬季。這一細(xì)節(jié)說明小說作者應(yīng)生活在我國南方,其為研究小說的作者提供了一些線索,例如江蘇連云港(北緯34.6度)就已接近我國能見到該星的最北地區(qū)了。(第七十八回)話說孫大圣用盡心機(jī)……離獅駝城西行。又經(jīng)數(shù)月,早值冬天,……師徒們沖寒冒冷,宿雨餐風(fēng),正行間,又見一座城池。三藏問道:“悟空,那廂又是什么所在?”……那老軍聞言……伸伸腰道:“長老,長老,恕小人之罪。此處地方,原喚比丘國,今改作小子城?!?/p>
比丘國降妖故事的情節(jié)雖為杜撰,但相似的內(nèi)容在明代也是有真實案例的。據(jù)沈德符《萬歷野獲篇·卷二十八·鬼怪·食人》記載:“近日福建抽稅太監(jiān)高采謬聽方士言:食小兒腦千佘,其陽道可復(fù)生如故。乃遍買童稚潛殺之。久而事彰聞,民間無肯鬻者,則令人遍往他所盜至送入,四方失兒者無算,遂至激變掣回。此等俱飛天夜叉化身也。頃年,又有孫太公者,自云安慶人,以方藥寓京師。專用房中術(shù)游縉紳間,乃調(diào)熱劑飲童男,久而其陽痛絕賬悶,求死不得,旋割下和為媚藥,凡殺稚兒數(shù)十百矣?!倍疑虻路凇度f歷野獲篇·卷二十一·佞幸·進(jìn)藥》中明確指出:“嘉靖間,諸佞幸進(jìn)方最多,其秘者不可知……然在世宗中年始餌此及他熱劑,以發(fā)陽氣,名日長生,不過供秘戲耳。”因“食小兒腦”等事件發(fā)生在小說《西游記》成書之后,由此更加感嘆小說家的“預(yù)見力”了。
又據(jù)出土文物可知:明代時人們已有“討口彩”、說吉祥話的習(xí)俗了。如首都博物館收藏有一對出土于北京廣外某工地的明萬歷鏨仙人金飾(圖15),均為高2.7、寬1.4厘米,一為捧“祿”(鹿),另一為捧“官”(冠)。其由金片錘打成型,在沙地上鏨刻出前行狀的人物紋飾,人物面闊、側(cè)視、長袍寬袖,以雙手捧一聚寶盆,盆上分別是一只臥鹿和一頂烏紗帽。鹿與“祿”同音,寓意俸祿豐厚。烏紗帽是官帽,寓意官運(yùn)亨通。兩者合起來則寓意“加官進(jìn)祿”。這種現(xiàn)象正可與小說《西游記》的故事情節(jié)相對應(yīng)。故事中孫悟空在大鬧五莊觀推到人參果樹后去尋醫(yī)樹之方,其間曾請福、祿、壽三星到五莊觀說情,以免唐僧念誦緊箍咒。這段故事正是明代中后期以來社會上流行懸掛三星像以及為求吉利而討口彩兩種現(xiàn)象的反映。三星像可分為三星單獨像和三星合像兩大類。前者多以人格化的星官持物和法器,并眷屬、坐騎等。后者既有表現(xiàn)三星所處場景者,亦有不表現(xiàn)場景的。如首都博物館一幅明代無款絹本墨筆壽星像(圖16),描繪的是壽星持杖而立,其旁有一仙童雙手捧持太湖石狀擺件的場景。又如首都博物館藏清代無款絹本設(shè)色三星圖(圖17),描繪的是福祿壽三星在松蔭下,壽星觀局、福星與祿星對弈的情景,恰與小說中所描寫的情景一致。而從小說故事中“三星”到達(dá)五莊觀之后豬八戒插科打諢的情節(jié)可以看出,八戒的行為和語言都是在求吉利討口彩。如:
(第二十六回)那行者看不盡仙景,徑入蓬萊。正然走處,見白云洞外,松陰之下,有三個老兒圍棋,觀局者是壽星,對局者是福星,祿星。……那仙童看見,即忙報道:“師父,海上三星來了?!辨?zhèn)元子正與唐僧師弟閑敘,聞報即降階奉迎。那八戒見了壽星,近前扯住,笑道:“你這肉頭老兒,許久不見,還是這般脫灑,帽兒也不帶個來?!彼彀炎约乙粋€僧帽,撲的套在他頭上,撲著手呵呵大笑道:祿也!”那壽星將帽子摜了罵道:“你這個夯貸,老大不知高低!”八戒道:“我不是夯貸,星道:“你倒是個夯貸,反敢罵人是奴才!”八戒又笑道:“既不是人家奴才,好福、添祿?”……正說處,八戒又跑進(jìn)來,扯住福星,要討果子吃。他去袖里亂摸,住的揭他衣服搜檢。三藏笑道:“那八戒是什么規(guī)矩!”八戒道:“不是沒規(guī)矩,福?!比赜诌沉畛鋈?。那呆子出門,瞅著福星,眼不轉(zhuǎn)睛的發(fā)狠,福星道:“夯了你來,你這等恨我?”八戒道:“不是恨你,這叫回頭望福?!蹦谴糇又灰娨粋€小童,拿了四把茶匙,方去尋鐘取果看茶,被他一把奪過,跑上殿,用手亂敲亂打,兩頭玩耍。大仙道:“這個和尚,越發(fā)不尊重了!”八戒笑道:“不是不尊重,這叫做四時吉慶?!?/p>
據(jù)明代墓志記載,嘉靖年間確有名叫“添壽”者。如首都博物館藏明代宦官鄭時墓志(圖18),墓志蓋陰刻小篆“明故內(nèi)官監(jiān)太監(jiān)鄭公墓志銘”。鄭時,字信臣,號靜庵,生于弘治十二年(1499)七月十一日,卒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五月二十九日,享年57歲(明代按虛歲計算)。根據(jù)墓志記載:“公諱時,字信臣,別號靜庵……有兄日銳,弟日忠,蛭日允,日添壽、任錦衣百戶,日禹,日祿,日仁,“好,好,好!真是加冠進(jìn)你等真是奴才!”福道叫做添壽、添腰里亂吞,不此叫做番番是貨!我那里惱出得門來,拿著小磬兒,日義,日元,日禮……添壽等持狀請予銘。乃為之銘日……”
最后,火棗在明代人們的觀念中是仙丹的一種,如《幼學(xué)瓊林》中有“交梨、火棗,盡是仙丹”的記載。在《西游記》中也有同樣的觀念,如比丘國故事中豬八戒在壽星降服了白鹿之后曾向壽星索要“火棗”;在五莊觀故事里也曾以孫悟空的視角描寫瀛洲仙境的景象,其中有“交梨火棗壽千秋”的詞句。由此可知,明代人們還常將火棗與壽星相聯(lián)系,認(rèn)為其是能使人長壽的仙果。
綜上,本文根據(jù)歷史文物認(rèn)為:明代小說《西游記》是小說家根據(jù)現(xiàn)實生活中的見聞,并結(jié)合當(dāng)時的民俗觀念、信仰崇拜等因素而寫就的,其中不乏針砭時弊的內(nèi)容。
(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得到同事柳彤、李兵、李文琪及馬英豪的大力協(xié)助,特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