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濤 周竑
硯是中國古代書寫繪畫的重要工具。由于使用者大多是歷代知識階層,硯自漢以后就不再是單純的文具,而是承載著文化信息,逐漸成為了材質(zhì)豐富,形式多樣,集書畫、雕刻、詩文于一身的精美工藝品,成為文人墨客收藏的對象。南京博物院收藏有自漢至民國歷代硯臺數(shù)百方,材質(zhì)多樣,造型各異。其中明清石硯質(zhì)地優(yōu)良,造型美觀,品種多樣,雕刻精湛,尤顯奇姿多彩?,F(xiàn)擇其具有代表性的精品,略作介紹。
1.明刻蘭亭端石硯(圖1)
長29、寬18、邊厚8厘米。端石,表面色黑微紫。正面除硯堂磨墨處光滑外,采用陰刻、淺浮雕等技法,滿雕圖案。硯正面雕刻樹蔭掩蔭的亭臺園林,亭臺中一人坐于案前,奮筆疾書,旁觀者兩人,一坐一立。硯壁四周均刻亭閣、人物、樹木及題字等,人物眾多,行止坐臥,形神各異,生動別致。整體圖景表現(xiàn)的是蘭亭雅集情景。硯背面向內(nèi)凹,內(nèi)刻王羲之所作《蘭亭集敘》一文。此硯雕刻豐富,接近繪畫的表現(xiàn)形式,雕工細膩,雕工和硯形具有典型的明代中后期風(fēng)格。此硯式稱蘭亭硯,是宋代開始出現(xiàn)的一種端硯款式,從明代中期開始盛行,清代中期以后不再流行。蘭亭硯的主要特點就是硯面雕飾蘭亭修禊圖景,硯背臨刻蘭亭序。
2.明末清初蔡玉卿石硯(圖2)
長13.8、寬9。3、高2.2厘米。此硯長方形,四角略圓。硯面有起邊,硯堂平展,淌池稍大,無紋飾,曾用一紅木匣盛放。木匣蓋面有文字記載此硯的來歷,說明此硯是明漳浦黃忠端公夫人蔡氏遺硯。硯側(cè)面刻行書“玉卿自用寫孝經(jīng)研第五”。蔡玉卿(1612~1694),名潤石,字玉卿,福建漳州人,明末清初著名女性書法家,明末名臣黃道周的夫人。崇禎三年(1630)黃道周被削籍為民,蔡玉卿隨夫還鄉(xiāng)后,或日夜伏案為致力著書的丈夫研墨抄書,或孜孜研讀經(jīng)史。黃道周抗清兵敗殉節(jié)后,蔡玉卿偕子及孫居深山,教誨兒孫,詠詩書,守禮儀。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蔡玉卿去世,終年83歲。蔡玉卿的傳世書法作品以《孝經(jīng)》著名。此硯為蔡玉卿寫孝經(jīng)的自用硯,質(zhì)樸清雅,折射出蔡玉卿高潔的操守,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實為一件難得的硯臺珍品。
3.明末清初圭形石端硯(圖3)
硯長15.5、寬6.5、厚1.4厘米。體扁長形。上端尖銳,下端齊平,呈圭形。東漢許慎《說文》稱圭是“剡上為圭”?!柏摺庇邢?、銳利和鋒之意,上部尖銳、下端平直的片狀玉器即為圭。圭是上古禮器,《周禮》記載圭有多種形制、多種用途。戰(zhàn)國以后玉圭逐漸式微,但圭形作為古瑞之形流傳后世,出現(xiàn)各種圭形器形甚至圭形墓志。明代恢復(fù)用玉禮制,玉圭復(fù)又成為重要的玉禮器,圭形器形、紋飾就更多了。圭形硯在此期間也大量出現(xiàn)。但大多數(shù)圭形硯都有裝飾或變形,而此硯直接以光素圭形出現(xiàn),比較罕見。硯側(cè)有印刻款識:“品高桐葉,小香居士識?!毙∠憔邮繛槊髂┣宄踅迹ń駥贀P州)人宗元鼎的號。宗元鼎(1620~1698)字定九,一字鼎九,號梅岑,又號小香居士等,康熙十八年貢太學(xué),部考第一。工詩善畫,與兄元觀、弟元豫、侄之瑾、之瑜時稱“廣陵五宗”。他的詩詞文集有《小香詞》《芙蓉集》《新柳堂集》等。其老師王士禎在《分甘馀話》中云:“余門人廣陵宗梅岑,名元鼎,居?xùn)|原,其詩本《才調(diào)集》,風(fēng)華婉媚,自成一家?!?/p>
4清初顧二娘蓮葉硯(圖4)
縱14、橫14、高1.9厘米。硯整體呈蓮葉狀,石質(zhì)細膩。整塊橢圓端石雕琢而成,石質(zhì)細膩。四周沿邊琢出微卷荷邊,反面雕刻葉脈紋,并在自然凹處落作者款,陽刻篆書“二娘”二字。
“二娘”即清代著名制硯名家顧二娘。
此硯制作十分精美,造型上屬宋以后常見的花式寫實硯。作者以大自然的風(fēng)物入硯,擷取歷代文人所鐘愛的蓮葉為摹刻對象,硯石四周沿邊琢出微卷蓮葉邊,反面雕刻葉脈紋,整體摹刻自然逼真。看得出,制作者對所挑選的石料進行了仔細的觀察,包括石料的質(zhì)地,石上花紋的形狀,紋理的走向等等,才構(gòu)思出蓮葉造型。并且此硯并非單純的寫生摹刻,而是結(jié)合硯的特點來構(gòu)思布局,把硯池、硯堂有機地融入硯中。此硯狀物寫生巧中守拙,婀娜蒼潤,是匠作硯的典范之作,堪稱精品。
5清初魚形石端硯(圖5)
硯長34.8、寬22、高3.8厘米。取天然石形稍作雕飾而成。用天然端石眼作魚眼,寥寥數(shù)刀簡單雕出魚嘴、魚鰭、魚尾以及魚鰓線。制作者別具匠心,根據(jù)硯石造型和石眼位置構(gòu)思出魚造型,并且并非單純的寫生摹刻,而是結(jié)合硯的特點未制作,然后根據(jù)主題略作雕刻。可以說是外觀準確,形體完整,是難得的仿生形端硯。據(jù)宋代葉樾的《端溪硯譜》記載,這種瓜果魚烏仿生形的端硯形制宋代就開始少量出現(xiàn)了。而隨形雕飾的工藝手法最早發(fā)軔于明代的濮仲謙的竹雕上,應(yīng)用于硯臺的制作上,反映了明末清初工藝雕刻中另一種簡式美學(xué)的興起。
6.清初刻駿馬歙硯(圖6)
長17、寬10.5、厚1.5厘米。此硯長方形,硯底刻一飛奔的駿馬,雕刻細膩,栩栩如生。歙硯產(chǎn)地以婺源與歙縣交界處的龍尾山(羅紋山)下溪澗為最優(yōu),自古就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但歙硯石與端硯質(zhì)地不同,屬粘板巖,因此歙硯多以平板硯為主,而不適于象端石那樣鏤空圓雕。此硯清末歸于望族翁家收藏。側(cè)刻一圓一方兩印,分別為:“南州翁氏”“鼎臣珍藏”。鼎臣是翁奎孫的字。翁奎孫(1856~?)字鼎臣,號柏園,又號南沙翁子。清末名臣翁同毹的二哥翁同爵之孫。光緒八年(1882)以監(jiān)生特賜舉人,工部任職20年,后改官湖北,宣統(tǒng)三年(1911)退隱歸鄉(xiāng)。
7.清中期端石鴿硯(圖7)
縱18.5、橫10.3厘米。硯整體呈鴿形。硯頂端雕頭、頸,天然端石眼作鴿眼,周邊為兩翼,下端雕有鴿尾。左翼上雕一條魚。羽毛紋、魚鱗紋均雕刻一絲不茍。形象生動,整體感強。在制硯史上,這種仿生形硯是宋代開始出現(xiàn),明代到清初還相對比較簡練,到清代中期已十分成熟,其題材之豐富,雕刻之生動遠遠超過前代。此硯布局上比例尺度合理,充分考慮實用功能和藝術(shù)性的統(tǒng)一,整件作品造型飽滿,刻畫細膩,頗具仙靈活脫之氣韻。是清代中期仿生形硯的代表作品。
8.清中期東坡斷碑研端石硯(圖8)
長16.7、寬11.4、厚2.8厘米。長方形,斷碑所制。硯首硯池右邊刻“殿寶”2字,左邊刻“東坡斷碑研”5字。硯左側(cè)及上側(cè)有蠡湖老漁銘。硯池和硯堂均為方形,中有水道相連。硯背刻蘇東坡所書三行殘存碑文?!督鹗鳌吩疲骸肮耪叻饺毡?,圓日碣,就其山而鑿之摩崖,亦日石刻?!薄墩f文》云:“碑,豎石也。”斷碑硯與清代金石考據(jù)之學(xué)的興盛是密不可分的,以斷碑作硯也反映了文人的雅好。古代碑刻,歷經(jīng)歲月風(fēng)雨的洗禮給人以古樸典雅之感。更重要的是,古代碑刻,即使是殘碑碎碣,其中也往往凝聚著前輩文人的風(fēng)操德業(yè)。用斷碑為硯,正好滿足了古代文人尚友古人的精神追求。
上述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幾方硯臺,明代硯臺繼承了宋代端莊秀雅的風(fēng)格,雕刻上以簡潔的淺浮雕和線刻為主,圖案紋飾立意高潔而不落俗套;雕工渾樸大方,不見繁瑣的立體鏤空雕,偶在局部出現(xiàn)的深刀雕刻,也是出于和池、堂相呼應(yīng)的目的,因而顯得十分協(xié)調(diào)。清代硯臺造型豐富,工藝精致華麗,在裝飾上采用繪畫技法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較普遍,雕刻細節(jié)處理上講求精益求精。這幾方硯臺是明清制硯的縮影,從造型上看,包括了圓形、長方形、象生形等,從裝飾上看集中了書畫、文學(xué)、雕塑等文化藝術(shù),內(nèi)涵非常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