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尹露
語文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運用語文知識。因此,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應將學生的作文學習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不斷積累寫作素材,激發(fā)寫作的樂趣,使學生寫出的作文具有生活的氣息,讓讀者感同身受,這樣的文章才更具真實性。
1.生活化教學的含義
生活化教學,顧名思義,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所學知識,并在生活中將所學知識加以運用。例如,在教學中借助一些真實的生活事件,創(chuàng)建生活情境,做一些生活中常做的事情,發(fā)現(xiàn)一些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人、事、物等,讓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深入理解教學內容。因此,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應多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教學,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中找到寫作靈感,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和綜合素養(yǎng),進而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2.生活化教學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應用
2.1結合生活開展作文教學
在以往的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通常會讓學生閱讀優(yōu)秀范文或者同班級、其他班級學生寫的優(yōu)秀作文,以此來增加學生的寫作積極性。然而,學生在閱讀這些作文時,由于并非親身經歷,也并非自己的感悟,因此在寫作時會局限于這些作文內容,導致寫出的作文基本雷同,甚至直接照搬照抄。這樣的作文教學方式不僅不利于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同時還會禁錮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因此,教師應多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消除以往作文教學存在的弊端,將生活引入到課堂中。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小公雞和小鴨子》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完課文后就可以與學生互動,讓學生描述一下自己在生活中見到的小雞和小鴨子是什么樣的,相信很多同學應該見過。這個過程,就是將學生的生活實際與課堂教學相聯(lián)系的過程。通過學生的描述,再與課文進行對比,讓學生感受到其中的異同,使學生學會如何更好地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動物。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課文,也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描寫動物的技巧,在以后遇到類似的作文時能將生活與課文結合起來,從而寫出更加真實的作文。
2.2分享生活趣事,積累寫作素材
在目前的小學作文教學中,可以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對于寫作非常反感,甚至在批改語文試卷時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僅在作文時寫上寥寥幾個字、幾句話。其實主要是學生面對題目時,無法從學習和生活中找出寫作的素材,從而無從下筆。因此,在生活化教學模式下,教師需要讓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并積累寫作素材,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作文范文”的教學中,有一篇作文題目為“我的拿手好戲”,教師可以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思索自己有什么樣的拿手好戲,比如折紙鶴、釣魚、畫畫、唱歌、玩魔方等,并讓學生在課堂上與其他同學分享這些拿手好戲,同時說明為什么這是自己的拿手好戲,自己是怎么做的等。通過分享,其他同學也能夠從中學到更多的東西,并將其積累起來,作為以后寫作的素材。此外,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分享一些自己日常生活中見到的趣事,或有趣的人、動物等,教師可以每周利用1-2節(jié)課,讓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感受生活的樂趣,這樣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也能使學生從中獲得靈感,有利于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
2.3記錄生活,進行隨筆訓練
在生活化教學模式下的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將課堂與生活相結合,更要通過生活來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這樣才能逐步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因此,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項長期作業(yè):寫日記。教師讓學生每天寫一篇日記,日記的內容就是學生這一天的所見所聞,字數(shù)不限,題材不限,內容不限。每周的星期五,教師讓學生把日記交上來,并讓學生說出在這一周中,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最有趣、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同時教師在學生寫的日記中評選出一些優(yōu)秀的日記,讓學生自己念出來,大家共同分享。通過這樣長期的寫日記方式,學生既能養(yǎng)成一種記錄生活的習慣,寫作能力也會逐步提高,積累的寫作素材也會越來越多,在日后的作文中能做到信手拈來,寫出貼近生活的作文。
總而言之,語文與生活緊密相連,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應重視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運用,將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寫作的樂趣,積累寫作的素材,激發(fā)寫作的靈感,從而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