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焦洋
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民進中央提交的《關于進一步促進家庭教育發(fā)展的提案》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提案顯示:多數(shù)家長不了解教育常識,對教育的目標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進行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要么聽之任之、要么人云亦云。68%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較焦慮”“非常焦慮”。本刊記者就此專門進行了調(diào)查走訪,發(fā)現(xiàn)引發(fā)一些家長教育焦慮的因素中占比最高的是社會環(huán)境,其中包括課外培訓班、校園安全、手機上癮、學習成績等。
家長的焦慮
對幼兒該開放教育還是送入早教班
現(xiàn)在各類標榜國際化、專業(yè)化的早教班“大行其道”,不停宣揚“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思想,動搖著許多家長原本的教育理念。貴州的黃先生就是其中之一。黃先生是一個兩歲寶寶的父親,他認為對學前兒童的教育應以保護孩子的天性為主,只需適當規(guī)范其習慣即可,所以他對孩子的教育是開放性的。但最近總聽到別的家長說自家孩子上了各種早教班,黃先生開始感到焦慮,不知究竟怎樣做才是對孩子最好。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鄭福明并不認同早教班宣揚的“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思想。他認為早期教育的重點并不在于讓孩子掌握多少知識,而是引導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的學習特點,幫助家長掌握在家庭中引導孩子學習的方法?!啊缙诮逃褪前押⒆铀偷皆缃讨行膶W習,讓孩子走在前面’的想法是不正確的。早教班應將早教課程的教育目標定位于對家長的引導,比如教孩子做一些機械動作的練習或者游戲,告訴家長如何培養(yǎng)孩子機械動作能力的發(fā)展,這樣才能達到更好地培養(yǎng)孩子的目標?!?/p>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特聘專家王玲有著類似的看法:“孩子從出生起就在學習,比如去動物園看各種小動物、看著家里養(yǎng)的小兔子慢慢長大,包括解決和小朋友之間的矛盾,都是潛移默化的學習過程,這些不需要去早教班學習。早期教育最重要的是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而不是要求孩子學到多少漢字、多少唐詩。安排過多促進智力發(fā)育的活動反而不利于幼兒發(fā)育成長,幼兒應該在游戲、玩耍中學習。”
擔心內(nèi)向孩子受到校園暴力侵害
最近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校園欺凌等新聞屢見報端,惹得家長們憂心忡忡,擔心孩子受到傷害。家住北京市昌平區(qū)的葉女士就有這樣的焦慮。她讀幼兒園大班的女兒有些內(nèi)向膽小,不喜歡和其他小朋友交流玩耍,遇到事情也不會告訴老師,長此以往就成為經(jīng)常受欺負的對象。今年,葉女士把剛滿五歲的孩子送去了跆拳道班,除了讓孩子強身健體,也是希望她在未來成長的過程中更有能力保護自己。
“為了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而讓她學習跆拳道可能是負面引導?!?鄭福明指出,現(xiàn)在校園欺凌問題的確存在,家長希望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zhì)防患于未然無可厚非,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孩子的防范意識和應變能力。“某些案例中,學過跆拳道或武術(shù)的孩子在遇到危險時會更易不顧客觀情況進行不必要的反抗,反而會激怒罪犯。因此教會孩子對所遇情況進行判斷更為重要?!?/p>
王玲認為,內(nèi)向的孩子不是不會交往,而是不愿意交往。“孩子不愿意跟別的小朋友交往,家長也要找找自己的原因。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和孩子的受歡迎程度、交往能力等有很大的關系。那些在幼兒園里被小朋友拒絕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常常會用比較嚴厲的方式處罰孩子;而受孩子歡迎的父母多是用積極的方式與孩子交流。所以家長改變教養(yǎng)方式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蓖趿釓娬{(diào),“家長要明白內(nèi)向和外向的孩子在性格上各有優(yōu)劣,沒有好壞之分?!?/p>
借助電子設備學習易讓孩子“玩心大發(fā)”
在各類電子產(chǎn)品“滿天飛”的今天,越來越多青少年網(wǎng)絡成癮,學生的近視率逐年升高。北京市西城區(qū)的邵女士就深受其擾。她讀小學三年級的女兒經(jīng)常會有家庭作業(yè)需要在電子設備上完成,像英語家庭作業(yè)通常是跟著軟件讀課文,系統(tǒng)根據(jù)記錄的內(nèi)容打分,當天晚上十一點之前提交作業(yè),第二天老師檢查。邵女士的孩子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必須有人盯著,不然她就會切換到娛樂類軟件,看一些八卦資訊、搞笑視頻。
鄭福明不認同給中小學生布置“電子化”作業(yè)的做法,他表達了自己的擔憂:“老師可能考慮到分發(fā)、收集作業(yè)的便利性會布置通過電子設備完成的家庭作業(yè),但孩子長期使用電子設備會對視力造成一定損害,也難免接觸到一些不適合他們的信息。中小學生的思想還未成熟,有很多的不確定性,長此以往會對孩子的思想造成一定影響?!币虼?,鄭福明希望家庭作業(yè)還是盡可能使用紙質(zhì)材料。
在王玲看來,電子產(chǎn)品是把雙刃劍,孩子看娛樂視頻未必就不好。一般來說,孩子如果沉迷于電子產(chǎn)品,通常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缺憾,他們只能從電子產(chǎn)品中獲得滿足。這樣的情況,家長不是要禁止孩子使用電子產(chǎn)品,而應該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關注,這樣自然會弱化孩子對電子產(chǎn)品的熱愛。王玲坦言:“孩子學習之余看些娛樂視頻放松一下也未嘗不可。家長事先和孩子約定好學習和娛樂的時間,大家一起遵守,這才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p>
孩子成績不理想,家長沒有輔導能力
孩子的成績一直是懸在父母心頭的一把“利劍”,稍有波動就會刺痛家長們的心。南京市第九中學初一學生家長吳云真說,江蘇省的考試難度在全國相對較大,而家長的知識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輔導孩子,老師也不能顧及到每一個孩子。而現(xiàn)在幼升小、小升初的筆試題目又千奇百怪,去年她把一道小升初的題目發(fā)給一所大學的教授朋友,他也做不出來。在這種環(huán)境下,家長不焦慮是不可能的。
“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是關鍵?!?鄭福明點明了問題所在,“學習能力包括觀察能力、答題能力、思考習慣等。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學習成績影響很大,但現(xiàn)在很多家長只關注知識本身,這是一個誤區(qū)。提高學習成績不是單純知識的學習,很多考試考的是知識的重組能力。在我國基礎教育改革過程中也越來越強調(diào)孩子的綜合思維能力,家長也要有這個意識”。
王玲對家長的想法表示理解,在“成績決定學?!钡沫h(huán)境下家長的確容易焦慮,但家長焦慮并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反而更容易影響孩子的成績,讓孩子產(chǎn)生恐懼感?!叭绻议L經(jīng)常說孩子數(shù)學差,應該多下功夫,這就形成了負強化。孩子心里就認定自己數(shù)學差,不再努力了。家長應該把焦慮轉(zhuǎn)化為對孩子有用的行動,比如鼓勵或者關懷,這樣對孩子才更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和短板,不是非要補齊短板,而是要讓優(yōu)勢更優(yōu)。家庭教育的目標是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蓖趿峤o出了相應的建議。
孩子的聲音
家庭教育的主體不只是家長,孩子也是重要參與者。關于家庭教育孩子們也有著自己的想法,有著自己的焦慮。
今年大三的女生小謝焦慮于被迫在父母的強壓之下學習。而初二女生小張最大的焦慮是考試太多,經(jīng)常感到緊張。她認為家庭教育很重要,但不希望家長常常攀比、比較、打罵孩子,也不要管得太嚴格,不給孩子放松自由的時間。高三畢業(yè)生小凱則焦慮自己想做的事情被家長反對,他認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應該圍繞孩子的想法進行指導?!昂⒆优c家長的想法是不同的,需要家長的諒解與支持。孩子也有苦衷,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家長不應該和孩子相互爭吵,而是需要相互理解與支持,這樣才能鑄就孩子的美好人生。”
針對孩子們提到的“家長管理過于嚴格”“自己和家長想法常常相左”等問題,王玲說:“傾聽是做父母最重要的特質(zhì)。做父母,有時‘聽’比‘說’更重要。孩子的快樂需要有人分享,困惑需要有人解答,煩惱需要有人傾訴。而傾聽的前提是尊重?!鹬亍暮x包括‘尊’和‘重’,‘尊’是指把孩子當作平等的、獨立的人格;‘重’是指對孩子的一切——思想、情感、愿望、喜好等加以重視、認真對待。”孩子希望被重視(父母也一樣),得到尊重和信任的孩子會展現(xiàn)出更多的潛能。父母只有尊重孩子才可能走進孩子的心靈,才可能和孩子有愉快的溝通。
那么在傾聽方面,家長應該掌握哪些小技巧呢?對此,王玲給出了兩點建議:一是家長應該掌握“傾聽三部曲”:停下來(行動上、語言上、心理上);等一等(聽孩子把話說完,聽孩子說出全部事實,表示出對孩子說話的興趣);自己來(父母盡量少給孩子提出意見,最好的方法是讓孩子自己進行分析和判斷)。二是家長要注意傾聽的幾個誤區(qū)——“我說你聽”(父母覺得孩子所走的每一步都需要得到成年人的指導和教誨);“沒什么要緊事”(父母總是以成人的思維方式去評判孩子的世界);“聽是為了說”(父母會抓住一個細節(jié)無限發(fā)揮、指責訓斥)。
“良好家庭教育氛圍的形成需要家長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不是單一一方可以完成的。希望家長和孩子能多些理解,少些埋怨;多些溝通,少些爭吵;多些合作,少些冷漠?!编嵵堇蕫偦弁鈬Z中學教師陳彤如此期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