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有科
【摘要】 ?小學生正處于道德認知和價值觀建立的關鍵階段,在本階段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深化學生對道德認知的理解,拓展學生對道德認知的廣泛認知才能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德習慣,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作為催化學生積極行為的重要手段,應被教師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應用于塑造學生的品德中,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感,從而激發(fā)學生的道德行為。本文就小學教學中,如何通過情感感化的方式,塑造學生的道德品質(zhì),展開了論述,提出了幾點教學方法和措施。
【關鍵詞】 ?情感感化 品德教育 健康成長
【中圖分類號】 ?G625.5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3-008-01
一、尊重學生,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在現(xiàn)代教學觀念中,教師與學生應當處于心理相容的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應當是平等的個體,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當給學生充分的尊重,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交流,要避免說教式的教育,防止教師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中去指責,評判學生的行為,要善于站在學生的立場和視角中分析問題,諒解學生的不足,理解學生的錯誤,才能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并找到優(yōu)化學生品質(zhì)的途徑,從而幫助學生在改善認知的同時,也能獲得積極的心理認知和道德情感。在我所任教的班級中,小洋同學多次不能按時完成作業(yè),即便是,他按時上交了作業(yè),也多次抄襲或應付任務而完成的,鮮有認真落實的作業(yè)。得知這一情況后,我與其父母進行了交流,從其父母的口中得知,小洋經(jīng)常放學后通常是雷打不動地看電視,只有當自己看完自己喜歡看的動畫片之后,才會開始寫作業(yè)。有時候,他已經(jīng)十分困倦了,也就很難認真投入地完成作業(yè)了。其家長數(shù)次因為這一不良習慣進行責罵甚至體罰,但是始終未奏效。所以,小洋同學的這一不良習慣也就伴隨著他度過了整個一年級。得知這一情況后,我意識到:說教式的引導以及過度的苛責都不會讓小洋同學轉變自己的行為,只有和風細雨地與其平等溝通,才能喚醒這名學生,才能幫助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于是,我開始與之就其觀看的動畫片進行交流,從《小豬佩奇》到《熊出沒》,與之建立共同的話題,也聆聽其對動畫片中人物和故事的講解,還就動畫片中的精彩片段的講解給與其表揚。從這一行為中,我明顯感到小洋同學打消了對我的戒備心理,開始與我以平等的觀念交流。于是,我以朋友的身份給他提出建議,如它能在完成作業(yè)之后再看動畫片,那么我將建議其父母在周末時允許他多看兩集動畫片。如此一來,小洋同學似乎感受到自己周末時間被解禁了,欣然接受,并且將該習慣保持到現(xiàn)在。由以上案例可見,與學生的平等溝通才能讓教師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平等的主體才能讓學生更樂于接受“朋友”的建議。
二、愛護學生,用愛滋養(yǎng)學生的道德習慣
學生在成長的路途中,必然會存在著觸犯錯誤和面臨困境等情境。在教學中,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不要一味地苛責學生,而應當善于用愛和關注呵護學生,用愛滋養(yǎng)學生的道德,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言行。在一個班級中,總是有這樣幾個學生:他們總是喜歡玩鬧、課上紀律不佳、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成績落后,也就是俗稱的“后進生”。當然,這部分后進生也為不少教師感到十分困擾和頭痛。在我的班級中,也有這樣一位典型的例子。這名學生經(jīng)常在課間和課后與同學打鬧、嬉戲,經(jīng)常有學生哭著到辦公室狀告這名學生的種種“惡行”。以此,在課堂中,這名學生的臉部通紅、嘴角干裂,當我注視著他時,他灰溜溜的眼神躲閃著,似乎想要掩蓋他課間與同學打架的事情。課后,我將這名學生叫到辦公室中,并未直接問詢他臉紅的原因,而是將自己剛買的一盒潤唇膏幫他涂抹在嘴巴上,然后叮囑其要多喝水、多吃水果,才能讓身體更健康。這名學生感到詫異的同時,似乎也感到受寵若驚,緊緊攥著潤唇膏走出了辦公室。此后,我多次見到這名學生將潤唇膏放在自己的文具盒里,似乎將其看作是自己的一種榮譽。此后,雖未直接對其進行說教,也為就其打架的事宜再度批評,但是這名學生逐步變得溫順了許多,在課堂中也逐步遵守紀律,在我的課堂中更是認真聽課、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從這一行為的轉變中可見,愛是一種無形卻有力的手段,是改變學生認知、優(yōu)化學生品行的重要方法。用愛滋養(yǎng)澆灌下的學生,其行為更加積極、態(tài)度更加樂觀。
三、激勵學生,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師被學生看作是知識的權威,學生對教師的崇拜感與教師的角色和身份有關。所以,學生更加信服于教師的評價,多數(shù)學生將教師的約束奉為圭臬。但是,對于教師的批評,反而容易導致學生的逆反心理。根據(jù)皮格馬利翁效應可知,教師的期望可以轉變成為學生學習的一種力量,成為催化學生積極行為的一種手段。對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秉承著激勵性教學評價的理念,善于激勵學生、善于將自己對學生的期待和信任融入到對學生的評價中,讓教師對學生的高度期待督促、推動著學生的不斷前行,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信念和學習熱情。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的熱情迸發(fā),學習和行為的主動性也就隨之增強。
總結
品德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的教育過程,需要以認知作為基礎,更需要以情感作為催化劑。對此,教師在教學中在幫助學生夯實對道德基礎認知的同時,還可以通過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和激勵學生等手段,讓學生體驗到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和呵護,才能助力學生的不斷前行。
[ 參 ?考 ?文 ?獻 ]
[1]孟雪云.小學教育中滲透德育之我見[J/OL].學周刊,2019(18):77.[2]尚翠勤.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和道德教育[J].劍南文學(經(jīng)典教苑),2013(09):342.
[3]許蕾華.小學生學校道德情感教育的作用及實施探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