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維玲 林銀芝
[摘? ?要]兒童的繪畫往往能表達出他們的情緒、意志、愿望、態(tài)度以及對周圍事物的認知。分析兒童的繪畫作品,有利于了解兒童行為、思想和情感。本文筆者將闡述自己在學前兒童美術教學過程中如何借助繪畫心理學的知識和技術,利用色彩、線條與形狀以及繪本的再創(chuàng)作三個方面幫助兒童調試情緒情感,以達到健康心理的培養(yǎng)目的。
[關鍵詞]繪畫心理學;學前美術教育;色彩;線條圖形;繪本再創(chuàng)作
一、兒童繪畫心理學概述
繪畫心理學是精神分析重要的投射測驗方法之一。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德國醫(yī)學家柯赫樹木人格測量法,奠定了繪畫心理學的雛形,隨后繪畫心理學被引入心理臨床試驗,并應用在特殊心理疾病的治療。
兒童繪畫要素主要是色彩,線條形狀和布局結構。心理學家認為筆跡是心跡的表達,顏色是情緒的宣泄,結構是人格的解讀。創(chuàng)作者自己都不容易察覺的潛意識容易在繪畫中浮出。孩子預防機制淺,心理防御小,繪畫心理的應用效果更加明顯。兒童繪畫為我們提供了窺探他們內心想法和情感的窗口。成人要實現(xiàn)繪畫心理技術在兒童教育中的應用,需要掌握豐富的繪畫心理分析技巧和經驗。
二、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現(xiàn)狀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幼兒美術教育要從技能型轉向審美型,關注幼兒自由的思想表達,保護幼兒創(chuàng)造的激情,引導幼兒感受美,發(fā)現(xiàn)美。在美術教育的過程中,調動他們對美的追求和認識,從而促進品德教育以及智力的開發(fā)。但傳統(tǒng)的美術教育以追求“像”為標準,以“美”為宗旨。許多教師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經意就撇下了《綱要》的要領和精神。比如,為了追求畫面的整潔,過多采用剪貼拼接畫的方式;為了追求色彩的和諧,給孩子固定材料的使用;為了追求形狀的合理,過度使用填色涂色方法等。材料選擇狹隘,操作形勢刻板,教學方法單一枯燥。這種不恰當?shù)膶徱晿藴室约熬痈吲R下的態(tài)度沒有考慮到到孩子實際年齡、能力范疇以及孩子作為創(chuàng)造者的真實感受,也忽略了對孩子思想內容的關注。
孩子的思想每天都在進步,攝入的信息也越來多,知識儲備越來越厚實。有輸入,就要有輸出,在語言能力有限的條件下,繪畫成為有效而便捷的輸出端口。在這個層面上說,繪畫心理學走入幼兒美術教育有其必要性,將為眼下國內幼兒美術教育的改良帶來新的契機。
三、繪畫心理學在孩子美術教學中的實踐
孩子美術形式簡單多變,內容豐富,思想跳躍具有延展性,這決定了幼教工作必須尊重孩子的年齡特點,以作品結合口述的方式,發(fā)掘孩子內在思想,并以水過無痕,春風化雨的方式,補配孩子所缺的心理營養(yǎng)元素。接下來筆者將在繪畫心理學的基礎上,從色彩、線條與圖形以及繪本使用方面探討其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與實踐。由于3-6歲孩子的培養(yǎng)重點在于繪畫興趣的激發(fā)和維持,不宜過多涉及美術技巧技術,因此本文不涉及布局結構的探討。
(一)色彩在學前美術教學過程中的應用要點
色彩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人的情緒,也能夠影響人的情緒。孩子對顏色的偏好,反映了他們的特定時期特殊階段的心理狀態(tài),甚至是身體和智力的發(fā)育水平。比如,喜歡紅色和黃色的孩子比較熱情開朗,目標感和成就動機很強,但也因好勝心過重不能很好體恤他人;喜歡藍色和紫色的孩子學習能力強,較為安靜沉靜,但是在集體中有消融自己、隱藏自己的趨勢。教師可以通過顏色認識、了解到孩子的個性特征。
教師首先要鼓勵孩子自由地分享和表達。孩子作為創(chuàng)作者,不論用什么色彩,畫什么線條,什么結構布局,都是在用畫面呈現(xiàn)他的部分心理動態(tài)和情緒。當教師發(fā)現(xiàn)某個孩子過多過度使用某種顏色的時候,需要引起注意,用建議和提示,讓孩子調整色彩使用,不可強逼,更加不可以評判。孩子愿意嘗試教師建議的其他色彩之后,教師要把握度量和分寸,循序漸進,逐步滲透。比如面對習慣用濃黑色的孩子,可以鼓勵他添加一朵紅色的小花或者一片黃色的葉子。當孩子調整后,教師要做及時的反饋和肯定,以正面強化他不斷改變和創(chuàng)新的動力。
(二)線條與圖形在學前美術教學過程中的應用要點
3歲的孩子精細動作正在發(fā)展,對抓筆感覺到吃力,更別說會畫一個規(guī)范的圖形。因此他們的繪畫是一種涂鴉。這是視覺經驗和手指肌肉動作協(xié)調的產物,是本能的表現(xiàn),不具有創(chuàng)作的意圖。但是他們會畫不規(guī)則的圓形,橢圓,然后在圓上面反復涂抹,這正說明孩子創(chuàng)作的渴望在萌發(fā)。當畫筆和顏料涂出畫面外時,孩子會在積累一定經驗后及時調整收回,這說明孩子的畫面界限感已經逐漸生成了。針對這個年齡的孩子,教師要重點為孩子提供合適的材料,布置方便孩子涂鴉的環(huán)境,并及時給予相應的回應或鼓勵。在孩子繪畫過程中,老師要細心發(fā)掘孩子的潛在思想,并及時肯定孩子的實踐行為,尊重他們的創(chuàng)意,保護他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
孩子到了4歲開始有意識地做具象表現(xiàn),能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思想與畫面之間的關系,加上不斷接觸新的概念,會畫出以符號和形象為代表的圖形。這個時期的孩子的人物畫以蝌蚪人,火柴人為主,表情夸張,沒有空間秩序的概念。物體星羅棋布,四處散開,但是出界情況明顯減少。針對這個階段的孩子,教師可以多做一些世界名畫作品賞析,利用繪本故事介入或者同伴相互賞析的方法,讓孩子自覺自主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從而調整自己的創(chuàng)作方式。如果這個階段的孩子還停留在3歲的涂鴉狀態(tài),即便涂鴉的秩序感增強了,這仍意味著孩子的認知、控制能力和情緒發(fā)展等仍未達到同齡孩子水平。這樣的孩子若排除了智力因素的情況,有可能存在感覺統(tǒng)合失調的情況。
孩子到了5-6歲,繪畫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他們仍習慣畫圓形、類圓形物體,方形、三角形、梯形逐漸成形,且基本都是一筆畫成,無意義的線條和圖形減少,圖形有了水平和垂直的關系,天空和大地有了明顯的區(qū)分。隨著心智發(fā)展,他們開始嘗試把畫面填滿,內容充盈。教師可以開展限定主題的繪畫練習。比如在人物畫中,當孩子習慣性畫完一個火柴人就開始著筆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提示他,人物的眼睛、鼻子、嘴巴、眉毛是怎么樣的,鼓勵孩子聚焦到一個事物,并不斷完善它。這樣能有效提升孩子的專注能力,使孩子把精力和重點調整到一個小的范圍。多次的聚焦能有效幫助孩子積累繪畫經驗,精力和思想不再漫天飄蕩的時候,自信和成就感就出來了。
(三)繪本故事在學前美術教學過程中的應用要點
繪本是最適合孩子的啟蒙讀物,對孩子的認知和教育有著重要作用。臺灣心理治療師童玉娟提到,如果孩子在學習創(chuàng)作時發(fā)生情緒情感反應,教師應該就其情緒選擇合適釋放情緒的方案。在實際的教學操作中,教師就某一個主題,鼓勵孩子自己創(chuàng)作繪本,是一個很好釋放情緒能量的方法。如果教師有意把心理健康培養(yǎng)的目標結合到美術教學中,選擇恰當?shù)睦L本故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師可以選擇美國斯貝曼的《我好害怕》繪本對孩子開展四大基本情緒學習中的恐懼情緒教育。教師引導孩子學習故事之后,將故事中的幾個重要情節(jié)提列出來,把圖紙折成四分格,讓孩子把聽到極大聲音的時候、晚上做惡夢的時候、感覺到害怕的時候、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四個場景畫出來。孩子學習過故事了,他們容易把自己的情緒代入到故事的主人公上,孩子將察覺并識別恐懼的情緒,理解情緒產生的原因。在描述畫面的時候,教師可鼓勵他們運用不同策略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而教師在整個情緒繪畫、情緒學習的過程中,要始終保持溫暖,真誠,接納,尊重和持續(xù)關注的態(tài)度。
參考文獻
[1] 童玉娟. 親子心理畫[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 2018.
[2] Jerry M.Burger. 人格心理學[M]. 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2014.
[3]楊凱. 淺談色彩在孩子美術教學中的應用與價值[J]. 大眾文藝, 2018, 450(24):214.
[4]將秀娟. 淺談孩子美術[J]. 教育周刊幼教天地, 2019,07:177.
[5]王楠. 視覺寫實初期兒童的繪畫心理學投射分析[J]. 課程教育研究, 20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