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中平
【摘要】 ?在新課程條件下,“自主學習”是每一個老師面臨的新課題。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從激發(fā)學生興趣,營造探索氛圍,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協(xié)調處理關系等方面進行了思考與探索。
【關鍵詞】 ?自主學習 興趣 關系
【中圖分類號】 ?G633.2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7-067-01
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認知主體積極建構的;學習的過程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習者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那么在新課程條件下如何構建學生自主學習的模式呢?
一、激發(fā)學習興趣,形成自主學習的前提
教師應創(chuàng)建民主平等的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最能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量的條件是發(fā)揚民主?!痹谡n堂教學的雙邊活動中,要認識到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活動參與者。他們既是信息的發(fā)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教師應把“一言堂”改為“眾言堂”,使每一個問題的提出賦予學生發(fā)表自己看法的權利,和學生一起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樣,通過對問題的探討與解決,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師生間的相互信任,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他們的民主意識。
二、營造探索氛圍,建立自主學習的平臺
要真正讓學生自主地參與探索學習并獲得發(fā)展,就必須營造一種輕松開放的探索氛圍,從而促使學生去探究、去發(fā)現(xiàn)、去“再創(chuàng)造”。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量多建立自主學習的平臺,讓學生去質疑、去探索。例如:課本讓學生自學,難點和疑點讓學生討論,結論讓學生概括,規(guī)律讓學生發(fā)現(xiàn),知識結構讓學生構建。在引導學生探索時,教師要注意樹立學生的信心,相信所有的學生都能學會;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測、質疑問難、發(fā)表不同的意見;讓學生嘗試操作,自己決定探索方向,要誘導聯(lián)想,捕捉靈感。在激勵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揚教學民主,始終以學生組織者的身份出現(xiàn),為學生提供自我探索、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表現(xiàn)和自我實現(xiàn)的空間。
三、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自主探究的欲望
設置問題情境目的是為了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習動機。巧設階段問題情境,啟發(fā)學生思考:巧設發(fā)散式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探究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事實證明將那些枯燥、抽象的教學內容設計成若干有趣、誘人且易于接受的問題,對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和探究欲望是大有幫助的。所以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設最優(yōu)化的問題情景,使問題突出鮮明,具有目標性。在傳統(tǒng)應試教育中,許多教師為了騰出更多的時間解題、練題,把生動活潑的認識過程變成題型套解與復制的機械活動,這嚴重抑制了學生個性的發(fā)展。教師必須以學生的體驗為基礎,以激活學生思維為目的,簡單的問題由學生獨立探究完成;較難的問題可在教師的點撥下由學生探究完成;重點問題或開放性問題,必須留給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時間,組織學生以同桌或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依據學生所存在的困難對學生進行點撥,但不可點明或點透,否則就失去了自主探究的價值,但教師可以參與并簡單地給學生點撥相近概念或原理,由學生選擇性地接受,留給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自己去發(fā)現(xiàn)。
四、發(fā)揮作用,避免缺位,處理好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
“自主學習”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但這并不意味著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對學生可以放任自流。相反,教師應更好地發(fā)揮主導作用,扮演好設計者、組織者和解惑者的角色。教師作為“自主學習”的設計者,通過創(chuàng)設教育情境,借助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判斷以及相應的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等思維活動,來凸顯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這是“自主學習”的內在要求。因此,在備課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該精心設計“自主學習”的問題。對于教材中的“探究問題”應該根據所教學生的實際作出判斷,是照搬照用還是進行一定的改造或者用新的“問題”替換。例如,《經濟生活》39頁教材設計了三個問題,要學生去思考如何區(qū)別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以及這兩種經濟成分有什么不同。在備課中,我將前面兩個問題進行了改造,改造后的問題是這樣的:第一、紫金廣場麻辣湯是什么所有制的經濟(麻辣湯是寧鄉(xiāng)很有名的小吃,麻辣湯店在本地比比皆是)第二、江天大酒店是什么所有制的經濟(江天酒店是寧鄉(xiāng)一家規(guī)橫較大且影響較大的酒樓)”。經過改造后的問題更貼近學生的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也更容易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除了設計好“自主學習”的“問題”之外,教師還應該在備課中設計好“自主學習”的形式。形式要為內容服務,不同的學習內容應該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是獨立探究,可以是集體探究。對于比較簡單的,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能直接從書本中尋找到答案的問題,可以讓學生獨立探究。對于需要學生運用書本的知識去理解和分析的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可以采用集體探究的形式。例如,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我設置了幾個問題:“商品為什么要交換?”“商品為什么能夠交換?”,目的就是讓學生明確因為商品有不同的使用價值所以需要交換,因為不同的商品有一個共同的屬性——價值,所以它們能夠按照一定的數(shù)量比例進行交換,至于按照什么樣的比例,就要看相交換的商品分別消耗了多少的無差別人類勞動。通過這樣幾個問題就是要讓學生知道,價值是與勞動、勞動的數(shù)量、商品的交換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個問題有一定難度,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我采用的是小組探究的形式。作為“自主學習”的組織者,教師應掌控好課堂的情況,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既生動活潑又井然有序。
當然,自主學習模式還有待于在實際操作中不斷改進并加以完善,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作為教師應正視復制式教學給學生帶來的危害,積極主動學習和接受現(xiàn)代教育理論,切實轉變教學觀念,自覺建立起新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思想和觀念,積極改進課堂學習模式努力提高課堂效率。
[ 參 ?考 ?文 ?獻 ]
[1]教育部《普通高中政治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