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靜萍
摘 ?要:近年來,我國教育事業(yè)得到蓬勃發(fā)展,在學生素質教育模塊實行進一步的改革,將思想道德教育與生活教育整合為道德與法治教學。如何調節(jié)課程思維,使高度整合后的道德法制課程能夠實現(xiàn)教學效果,成為了下一步優(yōu)化的方向。本文從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行思考,將道德與法治的課程視角投射至學生本身,提出課程改革的建議,以幫助進行對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改善的探討。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學生主體
引言:
道德與法治教育基于對《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科目教材的框架整合,并加入了對我國以憲法為主體的法律體系的系統(tǒng)性講解,使課程內容包含對學生道德、生活、法律等各方位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充分考慮學生對各種知識的不同接受情況,并做出相應的調整,以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切實地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法律等素養(yǎng)。
一、主要問題
(一)道德教育共鳴不足
在現(xiàn)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育中,道德教育的比重較大,但對于具體道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浮于名詞的記憶與概念傳達,在教學形式上無法令學生從心底產(chǎn)生認同感,違背了道德教育的初衷。
(二)生活教育思想受限
在生活教育方面,道德法治教育的課程在社會生活知識方面的教育優(yōu)于對學生日常生活、個人身體方面常識的教育,使得生活教育在宏觀方向上取得成果,卻在微觀層面受限于傳統(tǒng)保守思想。
(三)法治教育缺乏深化
我國法律制度較為復雜,在初中階段的道德法制教育中,傾向于對憲法及法律制度的框架性介紹,卻缺少對相應法律的治理方向、適用范圍的教育,使法治教育缺乏深度。
二、完善措施
(一)增強情景代入,促進學生理解
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核心是學生,初中教師必須深刻理解初中學生的心理思維及學習習慣,要充分意識到在初中年齡段,學生普遍存在的叛逆心理對道德層面教育的實現(xiàn)有著較大的阻礙。在常規(guī)的道德教育中,國內課堂教學基本以幻燈片形式的多媒體教學,呈現(xiàn)符合中國道德體系的孝道、善心等高尚品德的圖片與視頻,期望學生在參與對該類視頻圖文的欣賞后,能夠自主形成對社會主義價值觀下的高尚品德的認同。但學生的叛逆心理決定了其對傳統(tǒng)性較強的道德思維的教化有著本能的抗拒,這在道德與法治的教育中,具體體現(xiàn)在學生在教師播放幻燈片時觀看課外書,不將心思放在聽講上等現(xiàn)象。因此,要增強在教學中的情景代入,不能簡單將多媒體教學視作對圖文等教學資源的播放,而要強調教學的深入引導作用。例如,在進行對“社會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的課程教學時,可以播放新聞頻道對于闖紅燈現(xiàn)象的統(tǒng)計報道,并開展班級討論,由教師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有過的違反規(guī)則的行為,引導學生進行對自身日常生活的反思,深化其對規(guī)則概念的理解,并通過思考形成遵守規(guī)則的道德意識,最終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教育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
(二)突破傳統(tǒng)觀念,強化性別教育
傳統(tǒng)的生活教育之中,由于考慮到初中學生在性意識方面的啟蒙程度,對于性教育的教學程度較低,采取較為保守的教學模式,使得在性別教育上遮遮掩掩,無法突破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在這種背景之下的性別教育是不完整的,難以令初中學生形成正確的性別觀念,無法保證他們形成正確對待自己與他人身體、人格的意識。要充分意識到學生在這一年齡段性別教育的必要性,加強其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參與程度,但同時要嚴格保證學生的自我尊嚴受到保護。因此,可以考慮在生活生理層面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內容上進行分堂教學的形式,對男生和女生分開進行額外的生理教學。要通過獨立的教學,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身體的構成,同時要強化女生對男生生理知識及男生對女生生理知識的認識程度,要在知識掌握程度上彌補男女生因天生的性別差異造成的性別認知上的偏差。在針對性的性教育之下,達到男女生能夠客觀、正確地認識各自在性別上的差異,并接受這一類差異帶來的雙方在生理層面、精神層面的不同,充分理解彼此,讓道德與法治課堂不止于理論層面,更能夠完成對學生精神世界層面的影響,讓初中學生之間的男女生相處能夠達到和諧的局面,防止班級之間的矛盾、歧視等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生活生理教學以學生因性別產(chǎn)生的認知差異出發(fā),人性化設置課堂的內容與形式,這樣的教學改良能夠更好地得到學生的理解,提高道德法制課堂教學效果。
(三)拓展法律知識體系,挖掘學習深度
現(xiàn)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jīng)形成,我國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領域的活動已經(jīng)有法可依。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在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內實現(xiàn)其對法律知識體系的理解,挖掘其學習法律的熱情,加深其對社會主義法制體系的認同感,是對國內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發(fā)展性思考。在現(xiàn)行的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學中,法律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學習深度上的不足。由于初中生的認知水平尚且不足,國內教材對于初中課堂中的法律教學采取較為簡易的介紹,爭取達到初中學生能夠大致掌握我國法律體系的結構的認知程度。但這樣的法治教育存在的漏洞即是學生無法正確形成對法律管理范圍與法律強制力的認知,使得學生在心中缺乏對法律的尊重。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數(shù)量逐步上升,使得對初中生這一社會意識建立的重要人群的法律教育強化迫在眉睫。例如可以實行組織法律辯論賽的形式,由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對某一法律議題的是非觀辯論,并最后由教師進行對法律觀念的科普,加深學生對我國法律體系的認知程度,以學生自身的高度參與,真切地使之認識到、感受到我國法律體系對于社會生活的影響力,形成對法律的敬畏,達到社會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的。
結語:我國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形成合理的道德、生活、法律方面的素養(yǎng),要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作用,思考其在學習中的心理想法,以能夠調動其學習熱情的方式提高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課堂活躍性,最終實現(xiàn)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陳均武. 淺析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J]. 神州,2017,75(8):53-53.
[2]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本課堂實踐研究[D]. 石河子大學,2018,43(26):67-68.
[3]袁登貴. 落實好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 東西南北:教育,2017,21(3):123-124.
[4]薛念文,曹文楷. "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研究[J]. 思想政治課研究,2017,87(6):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