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小麗
摘? 要:幼兒科學活動是一項融實踐性、探究性于一體的綜合性活動,其目的不在于知識地傳授,更在于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培養(yǎng)幼兒汲取信息和實踐探究的能力。因此,幼兒科學活動需要教師改變角色,做兒童發(fā)展的援助者和學習活動中的引路人,努力從封閉走向開放,從靜態(tài)走向動態(tài)。本文提出要落實幼兒本位,秉承“幼兒在先”的意識;聚焦最近區(qū)域,秉承“跳跳摘果”的理念;激活認知興趣,承接“快樂發(fā)展”的初衷。
關鍵詞:落實本位;聚焦區(qū)域;激活興趣;主體地位
【中圖分類號】G 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8-0050-01
幼兒科學活動是一項融實踐性、探究性于一體的綜合性活動,其目的不在于知識地傳授,更在于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培養(yǎng)幼兒汲取信息和實踐探究的能力。因此,幼兒科學活動需要教師改變角色,做兒童發(fā)展的援助者和學習活動中的引路人,努力從封閉走向開放,從靜態(tài)走向動態(tài)。
1.落實幼兒本位,秉承“幼兒在先”的意識
幼兒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要密切關注幼兒的學習活動,通過對幼兒的觀察和分析,真正了解并判斷幼兒言行背后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從而在遵循和順應幼兒思維特點的基礎上,站立在兒童的視角想象與體悟,做到幼兒之學在先,教師之教在后。
比如引導幼兒在關注“變化的氣球”時,教師在活動區(qū)域投放了若干氣球,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很多幼兒已經對氣球的形態(tài)和顏色的變化有了一定的掌握,但他們更多關注的是如何將氣球變大。有的幼兒建議可以用嘴吹,但嘗試之后因為他們肺活量較小,基本都失敗了。他們紛紛向老師投來求助的目光,但教師此時并沒有直接告知方法,而是鼓勵他們繼續(xù)想方法:“你們剛才想到的方法就很好,雖然沒有成功,但很有價值,你們在好好看看,我們還可以用什么方法?”此時,幼兒們并沒有像這些泄了氣的氣球,而是重新打起了精神。隨后,有的幼兒發(fā)現了投放區(qū)域的打氣筒,并在合作嘗試中懂得了踩閥門、套緊接口,看著手中的氣球越來越大、越來越飽滿,他們的臉上洋溢著濃郁的成就感與自豪感。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遵循了幼兒本位的教學思想,幼兒能夠自己完成的堅決讓幼兒自己完成,在順其自然中促其發(fā)展。教師依循著幼兒想讓氣球變大的訴求,及時設置并開展了科學性實踐活動,鼓勵幼兒積極思考、努力嘗試、解決問題,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聚焦最近區(qū)域,秉承“跳跳摘果”的理念
由于幼兒原本認知性積累相對匱乏,如果我們的科學性實踐活動所探究的是幼兒毫不了解的事物,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幼兒內在的研究興趣與動力。因此,我們就需要在緊緊聚力的基礎上,選擇與幼兒最近發(fā)展區(qū)相匹配的資源,激活幼兒原始的認知經驗,然后借助于自身的努力與探究,不斷促進幼兒認知能力的高效發(fā)展。
在一次戶外科學活動中,教師帶領著幼兒行走在幼兒園的校園內,突然發(fā)現有幾個小朋友蹲在了地上好像在研究什么。只聽見其中一名幼兒驚奇地叫了一聲:“快來看啊,白螞蟻!” 幼兒們一窩蜂的聚攏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螞蟻怎么會是白色的呢?”“這些螞蟻好像是在搬運糧食?。 薄鞍孜浵伩蓞柡α耍馨岩蛔孔涌械簦 薄磥?,這些小家伙對白螞蟻還是有一定了解的。為此,教師意識到這就是一次極好的科學探究的源頭,于是讓幼兒們回家收集關于白螞蟻的資料,在班級中進行了一次關于白螞蟻的科學活動交流。在交流中,很多幼兒從白螞蟻的外形、與普通螞蟻的區(qū)別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地介紹,活動尾聲教師進一步提出了新的設想:將關注的視角從原本的白螞蟻轉移到螞蟻王國中來。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對于科學探究內容的選擇就充分尊重了幼兒的原始學情,并在幼兒具有一定原始經驗的基礎上,及時進行了交流分享,同時還以“白螞蟻”為紐帶,將幼兒的關注點擴展部螞蟻種群上。
3.激活認知興趣,秉承“快樂發(fā)展”的初衷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正處于生命初始階段的幼兒來說,興趣的激發(fā)具有重要的價值,更是生成科學實踐活動的前提和保障。教師在與幼兒相處的過程中應以敏銳地意識去觀察、發(fā)現、捕捉,但因為每名幼兒的認知能力、興趣愛好、生活實際各不相同,他們表現出來的興趣點也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教師要在關注幼兒興趣的同時,為幼兒能力地生長服務。
比如我們班級中的活動區(qū)域就投放了大量能夠旋轉的玩具,這其中陀螺就是幼兒最為喜歡的玩具,在課間經常可以看到幼兒玩陀螺的場景。教師意識到幼兒對于陀螺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就組織他們進行了一次制作陀螺的實踐活動。這一提議得到了幼兒的廣泛認可,這也正是組織幼兒學習與了解陀螺旋轉的極好機會。在指導幼兒制作的過程中,教師首先組織幼兒用普通的紙張進行圖紙的設置與繪畫,并學會用目測的方式確定中心點,然后借助于吸管插進去。幼兒在初步完成制作之后,就迫不及待地進行了嘗試,有的根本轉不起來,有的勉強能轉上幾圈。為此,教師就組織幼兒進行了交流研討: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讓幼兒尋找自己制作陀螺失敗的原因,從而深入淺出地向幼兒們滲透相關平衡的相關知識,讓幼兒經歷了科學實踐探究的過程。
在這樣的案例中,教師所設立的教學內容就依循了幼兒的認知興趣,將發(fā)展與幼兒的興趣有機融合,在激活幼兒認知動力的基礎上,鼓勵幼兒自主實踐、自主反思,最終解決問題,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科學實踐活動有著鮮明的開放性和動態(tài)性,教師要充分尊重幼兒的認知能力,激活幼兒的認知思維,讓幼兒們充滿活力,才能引發(fā)持續(xù)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