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仔豬的成活率是規(guī)?;B(yǎng)豬的基礎,仔豬的成活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養(yǎng)豬場的管理技術水平。該文從仔豬的死亡原因人手,探究規(guī)?;B(yǎng)豬場提高仔豬成活率的方法。
關鍵詞:仔豬成活率;規(guī)?;B(yǎng)豬;方法
中圖分類號:S828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18.041
0 引言
哺乳仔豬成活率的高低直接影響了規(guī)?;i場的盈利能力。在實際生產中,養(yǎng)殖人員需要從多角度出發(fā),根據(jù)養(yǎng)殖的具體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增創(chuàng)經(jīng)濟效益。通過調查和親身體驗,提出一些有效、可行的措施。
1 科學飼喂,加強管理
要提高仔豬初生重,關鍵在于養(yǎng)好妊娠母豬。母豬在配種后,胚胎容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母豬在妊娠18~22d內,是受精卵移動到子宮形成胚胎的一個重要時期,受外界影響,胚胎與胎盤很容易出現(xiàn)分離情況,進而造成母豬流產。此外,母豬在妊娠階段喂養(yǎng)發(fā)霉變質的飼料,很容易造成仔豬胚胎死亡,進而引發(fā)流產。妊娠母豬前期每日飼喂量約2kg,不宜過多,過多也會造成胚胎的吸收或死亡,中期每天飼喂量可增加到2.5~3kg。母豬在妊娠階段,飼養(yǎng)人員需要定期打掃圈舍衛(wèi)生,并做好相應的消毒工作,給母豬妊娠階段提供安靜、干凈的成長空間。在分娩的前1月,為母豬補充適量的營養(yǎng)物質。飼喂量從3kg逐漸增加至4kg左右。另外,應根據(jù)母豬的體況適當增加或減少料量,保持適中的膘情,有利于提高仔豬的初生重[1]。
2 做好產房清洗、干燥及消毒工作
母豬在生產前,飼養(yǎng)人員需要徹底清理母豬的生產圈舍,對產床、料槽等進行清洗、消毒及空棚干燥;檢查欄舍和保溫箱有無損壞的地方,及時維修。妊娠母豬在進產房當天用溫水清洗、并做好相應的消毒工作,避免在圈舍中帶入大量的病原體,母豬在生產的前3d,需要用溫水清潔母豬乳房,并做好相應的消毒工作,這樣的做法有助于促進母豬產后的乳汁分泌。
3 縮短母豬產程,減少死胎
做好夏天防暑降溫、冬天防寒保暖工作。此外要合理使用縮宮素,在順利產仔的情況下(10min內產出1頭仔豬)不要使用縮宮素,當產出1頭后,0.5h還未產出仔豬時要注射縮宮素助產,注射過后20min左右仍未產出,飼養(yǎng)人員要根據(jù)經(jīng)驗判斷母豬是否出現(xiàn)難產的情況,如果出現(xiàn)難產需要及時進行人工助產。另外,如果有骨盆狹窄或產道狹窄的母豬禁用縮宮素[2]。
4 提高母豬泌乳力
母豬產后乳汁分泌較少或沒有乳汁,很容易造成仔豬饑餓、低血糖甚至是發(fā)育不良的情況,嚴重時會出現(xiàn)僵豬或仔豬死亡的情況,為減少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在母豬產前、產后七天在母豬的飼料中添加保健藥,如每噸飼料中添加2000g利好、600g康農、2000g板藍根和1000g的多維,飼喂1周左右。母豬飼料中添加催奶靈,加快母豬下奶速度。提高哺乳母豬飼糧中的營養(yǎng)水平,采用少量多餐的飼喂方式,增加哺乳母豬的采食量。
5 加強初生仔豬護理
(1)仔豬在出生以后,飼養(yǎng)人員要及時清理仔豬口腔與鼻腔中的污物,確保仔豬能正常呼吸。剪斷臍帶時要控制好適當?shù)木嚯x,通常保留2cm并進行包扎,包扎時在臍帶端口處做好相應的消毒工作,避免出現(xiàn)感染,并將仔豬的犬牙剪斷,以免在吃奶時咬傷母豬,造成母豬乳房發(fā)炎。
(2)增強保暖,防凍防壓。仔豬在出生后,飼養(yǎng)人員要做好相應的保溫措施,仔豬圈舍中的溫度要保持在30~32℃,圈舍中溫度太高或者太低都會對仔豬的生長發(fā)育造成一定的影響。平時應加強人工監(jiān)護,特別是出生后的前3d,防止搶奶、亂竄被母豬壓死、踩死;圈舍環(huán)境應保持安靜,防止母豬躁動不安而壓死仔豬。中午溫度較高時,圈舍要定期開窗通風,促進圈舍中空氣的流通,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仔豬呼吸疾病的發(fā)生幾率[3]。
(3)仔豬及早吃足初乳,增強機體免疫力和抵抗力。初乳中含有豐富的免疫球蛋白,可獲得更多的母源抗體,增強抵抗力。仔豬在出生后2h內盡早吃上初乳,這對仔豬以后的健康生長至關重要。
(4)做好仔豬的寄養(yǎng)工作,及時調豬帶奶,增加仔豬的整齊度和均勻生長,減少弱仔豬的頭數(shù)。當部分母豬產仔數(shù)量較多時,將部分仔豬放到其他母豬身邊進行寄養(yǎng)。豬的嗅覺相對比較靈敏,他們主要依靠嗅覺進行辨識,可以在仔豬身上涂抹受寄母豬的奶水等物質,促進寄養(yǎng)工作的順利進行。通常要選擇乳汁較多,性情較為溫順的母豬,寄養(yǎng)前,讓仔豬吸食一定的母乳,提高仔豬的自身的免疫能力。另外要遵循寄大不寄小,寄多不寄少的原則。
6 仔豬補鐵、硒
仔豬出生后,體內的鐵含量為32~52.3mg,生長發(fā)育階段,仔豬每日大約需要消耗7~16mg的鐵,從母乳中得到的鐵含量遠遠不能滿足仔豬的生長所需,如果不及時為仔豬補充鐵,很容易引發(fā)缺鐵性貧血,仔豬主要表現(xiàn)為長發(fā)育緩慢、體重較輕、以及發(fā)生白痢等現(xiàn)象。仔豬出生后3~4d可以進行補鐵,主要采用肌注牲血素,2mL/次,每隔10d左右注射1次。如果仔豬體內缺硒會很容易造成病理性疾病,養(yǎng)殖過程中主要采取的措施如下,在仔豬出生后3d肌肉注射0.1亞硒酸鈉0.5mL,30d左右再加強注射1次。
7 適時斷奶,合理分群
仔豬在出生后25d左右要做好斷奶工作,斷奶前1周,要適當減少對仔豬的哺乳次數(shù),并為仔豬增加輔料,直到仔豬完全斷奶為止。斷奶后仔豬的體重與大小都有差異,飼養(yǎng)人員要根據(jù)仔豬的生長情況對仔豬進行分群,同時要加強對仔豬的管理。斷奶后的仔豬飼喂量要逐步過渡,還應給仔豬飲水中添加多維藥物抗應激。
8 疾病防控
仔豬在生長中很容易感染大腸桿菌,對仔豬的危害較大。通常在母豬分娩前40、20d用TP苗和大腸桿菌苗進行免疫,使仔豬在出生前就獲得一定的免疫能力,3和7日齡采用頭孢藥物進行2次保健注射,同時加強衛(wèi)生管理。仔豬25日齡時,選用1%敵百蟲體外驅蟲,伊維菌素體內驅蟲。
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保障仔豬免疫力。3日齡注射偽狂犬苗,7d注射氣喘苗,14d注射藍耳苗和圓環(huán)苗,21d再次注射氣喘苗,28d注射豬瘟苗。
加強消毒,保持圈舍衛(wèi)生,避免污染。在產仔期間每天進行消毒,以后可以隔1d消毒1次,同時注意消毒藥的輪換使用,增加消毒效果。
9 結束語
養(yǎng)好哺乳仔豬需要從日常管理的多個方面下功夫,在不同生長階段采用合理科學的措施,加強飼養(yǎng)管理,提高仔豬成活率,增加經(jīng)濟效益。
參考文獻
[1]趙鶴庭.提高仔豬成活率的策略[J].畜牧獸醫(yī)科技信息,2019(5):105.
[2]李開升,劉琦,陳曉輝,等.提高規(guī)模化豬場仔豬成活率的綜合技術[J].飼料與畜牧,2017(4):55-57.
[3]劉曉蓮,劉小華,清酬韋.規(guī)模化堵場如何提高仔豬的成活率[J].農業(yè)開發(fā)與裝備,2016(10):196.
作者簡介:王勇(1989-),男,本科,助理獸醫(yī)師,研究方向:基層畜牧獸醫(yī)臨床、人工授精技術應用及推廣、生豬生產管理與疾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