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耀珠
【摘要】 ?歷史是一個國家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史。在初中階段,是學生的必修課程,主要讓學生在歷史教學中通過一些歷史故事明白一些道理,做到“以史為鑒”。因此,教學活動中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顯得十分重要,可以說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教學課程。本文主要從初中歷史教學的現(xiàn)狀、培養(yǎng)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等方面來談一談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性。
【關鍵詞】 ?歷史核心素養(yǎng) 重要性 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51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2-099-01
前言
近年來,隨著課改進程的不斷深入,歷史教學中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認知能力,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因此,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應該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提高一堂課的教學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初中歷史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
1.1學校對歷史教學不夠重視
歷史教學在初中可以說是一門副科,在課程的設置上,學校雖然是按照規(guī)定設置的,但是在具體的執(zhí)行過程中力度不夠,尤其是快要期末考試的時候,會出現(xiàn)主科占課的現(xiàn)象。同時,歷史教學內容涵蓋方方面面,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要求非常重要,但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試教育的影響,對歷史教學不夠重視,不僅沒有認真研讀和分析教材,還沒有找到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大多都是照本宣科,課堂教學方式單一,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認知能力沒有給予太多的重視,課堂教學枯燥乏味,嚴重背離了歷史教學的初衷,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2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不高
經(jīng)常聽到有些學生說上歷史課沒意思,對歷史課程采取應付、無所謂等消極的應對方式,帶著一種抵觸情緒學習歷史,不肯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久而久之,形成了尖子生和普通生兩類學生,很多學校盲目的把注意力集中在尖子生身上,忽視了對普通生的培養(yǎng),使學生產(chǎn)生逆反心理,“學生變的難教,教師覺得難做”,師生之間缺乏互動,缺乏溝通,缺乏合作,課堂教學達不到預期效果。
1.3教師教學模式單一
在歷史課堂教學模式上,依然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聽為輔,教師和學生之間處于脫離的狀態(tài),不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在教學內容上,因為歷史的客觀性,教師授課時仍然是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對學生提問較少,導致學生主動思考的時間過少,教學過程缺乏趣味性。在教學手段上,仍然是用粉筆板書,沒有合理的利用多媒體教學,導致課堂氛圍沉悶。
二、培養(yǎng)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性
2.1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一些歷史小故事引導學生理解歷史知識點和歷史中的一些人文故事,對于感興趣的歷史人物會促使學生課下通過微媒體或者書籍來搜集一些古跡遺址、名人軼事、歷史典故,在搜集的過程中,使得學生掌握了大量的歷史事實,積淀了人文知識,增強了學生的文化底蘊。
2.2增強學生的探究精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更重要的是歷史核心素質的培養(yǎng),歷史學科教育的內容要不再局限于課本知識的涉入,可以讓學生走進社會和一些古跡之地,通過詢問周邊人和自己搜集相關歷史文化知識,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學生對我國歷史文化內容的更新,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探究歷史的精神。
三、培養(yǎng)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
3.1穩(wěn)扎穩(wěn)打學生基礎知識
歷史教材是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第一手資料,歷史信息量特別大,可以給學生提供最基本的歷史知識,以滿足學生最基本的學習訴求。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認真研讀教材,把握重點難點,以便于對學生歷史知識量的攝入,扎實學生的歷史基礎。如:在講述“南京大屠殺”的這節(jié)課內容的時候教師應當結合歷史教材上的圖片和文字,講述1931-1945年中國抗日戰(zhàn)爭期間發(fā)生的一系列重要的歷史事件,使學生對抗日戰(zhàn)爭有個基礎的了解,進而體會抗日戰(zhàn)爭對我國歷史的重要意義。
3.2深入分析歷史事件
回望久遠的歷史之路,與現(xiàn)代相臨近的故事還有很多,雖然已經(jīng)離我們而去,但是一些歷史典故對我們仍有一定的影響。如:“王莽新政”。教師在進行歷史講解的時候,應當帶領學生深入分析事件的背景、起因、改革的內容及改革的影響,使得學生對歷史事件進行深入的了解,并結合現(xiàn)實談談自己的看法?!耙允窞殍b”,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
3.3創(chuàng)新課堂授課形式
學生自教式授課,以自學、自教、自評、師評四個環(huán)節(jié)貫穿整個課堂。學生在自學環(huán)節(jié)只有大量收集資料信息才能夠駕馭課堂,獨立完成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許多學生自教的案例都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體現(xiàn)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不僅完成了課堂教學任務,而且讓大家在輕松的氛圍中記得更牢固。如:大家都知道的歷史人物“屈原”,除了大家都熟知的《離騷》,還有我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端午節(jié)”,學生可以“端午節(jié)”為切入點,自行搜集相關與屈原相關的資料,與教師、同學進行資料共享,師生、生生對知識點進行分組討論,最后進行師生共同評價,拓寬學生的歷史知識面,從而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的能力。
四、結束語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的普及對歷史教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這樣的背景下,歷史教育工作者要適應多元化的社會環(huán)境,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積極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盡可能的為學生提供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情景,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發(fā)散思維、大膽質疑、善于發(fā)問,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能力。
[ 參 ?考 ?文 ?獻 ]
[1]李新英.淺談初中歷史教學對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解讀[J].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7(02):71-73.
[2]周云華,黃飛.例談學生歷史解釋能力的培養(yǎng)[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7(5):27-31.
[3]季冬美.論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版),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