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給1971年出版的英譯本《博爾赫斯詩選》撰寫的序言中,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1899-1986)聲稱:“首先,我把自己看成一個讀者,其次是一個詩人,然后才是一個散文作家?!?/p>
難道一個讀者博爾赫斯比一個文體大師博爾赫斯更重要嗎?某種程度上,是這樣的。
當(dāng)幼小的博爾赫斯接受父親提供給他的擁有幾千冊藏書的家庭藏書室時,也接受了父母給予他的性格特點:內(nèi)向、害羞、膽怯、敏感。直到成年,他尚未與女孩子有接觸,父親責(zé)怪他保持童男的時間太長了,有一天把他帶到妓院,命令他跟一個女人睡覺。這一記憶使博爾赫斯十分痛苦和不快,一生都難以擺脫對性的恐懼。在《詩人》一文中,他含蓄地寫到過這次被迫的啟蒙:“一個女人,上天給他的第一個女人,在幽暗的地下室等他,他去找她,穿過石砌的蜘蛛網(wǎng)似的巷道和通向深淵似的斜坡。……在他陷入的肉眼的黑暗中,愛情和危險也在等他。”世界通過父親之口發(fā)出一道粗暴的命令,這簡直是卡夫卡式的命運(yùn)。所不同的是,卡夫卡把它描寫為夢魘和變形記,博爾赫斯則把它變成了迷宮——一個充滿了老虎、鏡子、匕首、面具、圖書館和書的魔幻空間。他受過失語的困擾,有一次去電臺作廣播演講時竟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在母親和心理醫(yī)生的共同幫助下,他才擺脫了面對聽眾和觀眾時的恐懼,后來成為一個成功的演講者。五十六歲開始失明后,他更離不開別人的幫助,八十多歲的老母親成為他的秘書兼護(hù)士,成為他的眼睛和雙手。埃米羅·羅德里格斯·莫內(nèi)加爾在《生活在迷宮——博爾赫斯傳》中寫道:“他好像尚未離開母親的子宮?;蛘?,更確切地說,失明把他永遠(yuǎn)地送回了母親的子宮。”
博爾赫斯生前對自己的私生活總是閉口不談,諱莫如深。然而,深入他性格的隱秘世界,或許,也恰恰更能找到“讀者博爾赫斯”的起源和成因。這樣一個重返子宮的嬰兒、戀母者,一個沉思默想的迷宮設(shè)計者,你不能要求他成為惠特曼那樣的放聲高歌者、波德萊爾那樣放浪形骸的行動者和聶魯達(dá)那樣熱心投身政治的人,他憑藉閱讀進(jìn)入書的堅固堡壘,領(lǐng)受書卷的光芒籠罩,成為直接的讀者和間接的作者。
說博爾赫斯是間接的作者,是因為現(xiàn)實生活似乎從不進(jìn)入他的視野,他也從不在自己的生活中尋找創(chuàng)作題材,他是一個探索形而上學(xué)與宗教的文學(xué)的人,一個召喚想象的巫師,一個有書卷氣但無學(xué)究氣的清新的詩人?!安柡账故澜绐?dú)一無二的特征在于:在那里,生存、歷史、性、心理學(xué)、情感、本能等等,都被消解了,都被壓縮為僅僅屬于精神的天地。生活,這個沸騰和混亂的騷動,是經(jīng)過博爾赫斯的過濾變成神話,經(jīng)過升華成為概念之后來到讀者面前的?!保运_語)經(jīng)過他的思想和創(chuàng)造,不斷歸來的是夢境、永恒和對一首無窮無盡的詩的回憶……寫作,對他來說,是用語言的魔法捕捉“第三只老虎”——
我們要尋找第三只老虎。這一只像別的一樣會成為我夢幻的一個形式,人類詞語的一種組合,不會是有血有肉的老虎在神話以外的世界上踩遍大地。
——《另一只老虎》
這種神話般的寫作建立在貪婪的閱讀之上。早在父親的藏書室里,童年的博爾赫斯就讀了《一千零一夜》《堂吉訶德》?!渡袂废群笞x了十幾遍。從荷馬史詩到《熙德之歌》,從《圣經(jīng)》《古蘭經(jīng)》到印度的《摩羅衍那》、中國的《紅樓夢》、阿根廷的《馬丁·菲耶羅》,上帝才知道他究竟讀過多少書,大概沒有一個作家的閱讀量可以與他匹敵。也許在空間交叉、時間無限拉長的迷宮中,他已讀盡世上所有的書。博爾赫斯認(rèn)為,一切閱讀都暗示著一項合作,一次同謀。每一本書都滿載著逝去時光的含義,每一個死去的大師都是活著的:荷馬、但丁、歐瑪爾·海亞姆、蒙田、塞萬提斯、莎士比亞、叔本華、卡夫卡……都是他的“合作者”和“同謀犯”。他的筆,用來寫,更用來傳遞。荷馬的劍、但丁的豹、彌爾頓的玫瑰、濟(jì)慈的夜鶯、柯爾律治的花,在他筆下重新復(fù)活了。
博爾赫斯將讀書視作一種享受,寫詩是另一種較小的享受。當(dāng)他成為盲人后,繼續(xù)大量購書,讓書堆滿每個房間。因為這樣使他感到幸福——書給他帶來無與倫比的幸福。他狂熱地崇拜書,占有書。書是記憶,是想象力,是無限。他傾向于蕭伯納“所有值得反復(fù)閱讀的書都是神靈的作品”的說法,同意馬拉美“世界的存在是為了成就一本書”的觀點,更欣賞布洛伊“一部永不結(jié)束的書是世上唯一的東西,就是世界”的妙論。
萬物都是一種語言的詞匯
某人或某物夜以繼日地
寫下無盡的譫言囈語
這就是世界的歷史。
——《羅盤》
關(guān)于他對書的崇拜、迷戀乃至恐懼,還可以在他的小說中得到佐證。博爾赫斯的不少小說以書為主題,書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渡持畷穼懥艘槐鞠裆骋粯訜o限無盡的書?!拔摇背闪诉@本書的俘虜,長期失眠,偶爾入睡也夢見它。這本書像一個怪物,使擁有它的人也成了怪物。“我”想把它付之一炬,卻擔(dān)心一本無限的書燒起來也是無窮無盡的,使整個地球烏煙瘴氣,最后只好把它藏進(jìn)一個巨大圖書館的地下室,像一片樹葉回到樹林,讓它消失,把它遺忘?!睹孛芷孥E》寫了一個夢:一位圖書管理員在克萊門蒂農(nóng)圖書館里尋找上帝,據(jù)說上帝就在四十萬卷圖書中的某卷某頁某字里,為此他的父母、他父母的父母以及他自己都找瞎了眼。在另一篇《巴別圖書館》中,博爾赫斯把宇宙比作一個圖書館,它由無數(shù)的六邊形陳列室組成,每個六面體的每面墻上排列著五只書架,每只書架上有三十二本書,每本書四百頁,每一頁四十行,第一行大約有八十個黑色字母,這些字母又是混亂無序的。人們寫下這些書后,卻把自己取消了,變成了幽靈。博爾赫斯寫道:“人類——這唯一的種族——正在自行消滅,而這個圖書館會繼續(xù)存在:光亮,孤單,無限,一動不動。裝滿寶貴的書籍,既無用,也不朽,保守著秘密。”
書構(gòu)成了圖書館,是一個個呼吸的睡眠的肉體,等待被觸撫、打開?!皰佅铝藦V場的嘈雜聲響,我走進(jìn)圖書館。立刻,以一種幾乎是肉體的方式,我感到了書籍的重力,有序事物的寧靜氣氛,被挽救,被神奇地保留下來的往昔?!保ā吨氯R奧波爾多·盧貢內(nèi)斯》)博爾赫斯于1937年進(jìn)入圖書館工作,自此,幾乎一生都沒有離開圖書館。1955年,他被任命為阿根廷國立圖書館館長時,已經(jīng)開始失明。他寫道:“上帝賜給我八十萬冊書,同時使我失去光明,這真是妙不可言的嘲弄?!?/p>
當(dāng)一雙失明的眼睛成為圖書館的主人,空間、時間、博爾赫斯正在離他而去的時候,是否已宣判了博爾赫斯的死刑?
的確,他再也不能閱讀了,只能在母親和妻子瑪·兒玉的幫助下聽讀,只能憑記憶去溫習(xí)讀過的書。但與此同時,另一個博爾赫斯誕生了:他從散文轉(zhuǎn)向詩歌,從自由詩轉(zhuǎn)向格律詩,從復(fù)雜微妙的風(fēng)格轉(zhuǎn)向單純明澈的追求,他成了一個口授大師,一位現(xiàn)代吟游詩人。
他想起了荷馬和彌爾頓。他說:“荷馬就仿佛是對我本人的尊崇,他的失明就仿佛我的失明,他對黑暗的接受就仿佛我對黑暗的接受。失明降臨于我,就像緩緩來到的黃昏……”也許,圖書館里那些百科全書、地圖冊、東方與西方、世紀(jì)、朝代、符號、宇宙與宇宙起源的學(xué)說已經(jīng)與他無關(guān),但他平靜地接受了這緩緩來到的黃昏,以及黃昏身后的漫漫長夜。面對黑夜,他尋找一種“黎明的語言”。
要把歲月的侮辱改造成
一曲音樂,一聲細(xì)語和一個象征。
——《詩藝》
在一個幽靜、蒙塵、無窮無盡的圖書館里,我總覺得博爾赫斯是一只讀書的饕餮,不過這是一只文雅的、細(xì)咽慢嚼的饕餮,有著一副好胃口和堅無不摧的消化功能——吃下書籍,消化世界。有時,他又為不能讀盡整個圖書館而苦惱、嘆息。他在圖書館內(nèi)靜思、漫游、徘徊,直至成為一個幽靈,一個他自己所說的“無人”。
惠特曼曾說過“唯其存在偉大讀者,偉大作品的產(chǎn)生才是可能的”,這一因果律被博爾赫斯打破,兩種“偉大”在他身上合而為一。如果世界喪失了所有的讀者,你也不能說已沒有讀者,還有這一位:博爾赫斯,一位偉大的讀者,一個無限的個人。
后記:
《正午的詩神》是我33歲那年寫的一本書,1999年由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星星》詩刊曾連載過兩年。近20年來,一些青年讀者一直在尋找這本書,常有人在我面前提及它,從而使我產(chǎn)生過續(xù)寫的想法。但苦于事務(wù)纏身,愿望一再被擱置、延宕。
從荷馬到希尼,我寫了40位外國重要詩人,對西方詩歌傳統(tǒng)進(jìn)行了一次個人化的、選擇性的梳理。此書是我的讀詩隨筆,是青春期的“拿來主義”,自己給自己上的“詩歌課”,藉此建立起個人的文學(xué)參照、審美趣味和價值尺度,持續(xù)半年的寫作,其本身是一個學(xué)習(xí)、傾聽和放眼世界的過程。
我在初版自序中寫過:“我力圖勾畫出那些站在人類峰巔的大師和天才們的精神肖像,傳達(dá)他們曠世的空谷之音。只要這本書對那些正在艱難跋涉的當(dāng)代詩歌寫作者有所鼓勵,對青少年詩歌愛好者有所啟發(fā),那么,我的勞動就不會是白費(fèi)的。……通過這本書的寫作,我無意做一個詩歌的普及者,但愿意成為一名傳播者——將詩歌的燈盞傳遞到可能的讀者手中?!?/p>
慶幸的是,時間一晃過去近20年,這本書沒被遺忘,反而被越來越多的讀者喜愛。我在豆瓣讀到過一些熱心讀者的評論,在此摘錄幾則:
蘇比:2000年吧,高中同學(xué)沙和高送我生日禮物,就是這本《正午的詩神》。我的這生,被它改變。
滾石:聽說很多人是因為看了這本書開始寫詩的。
ubyan:我的詩歌啟蒙書。
斷弦的耳朵:詩歌和人物背景精密結(jié)合,讓人更深入的體會到詩歌的內(nèi)涵不是文字所能涵蓋的,一直延伸到靈魂的深處,久久震撼和悲傷……
現(xiàn)在,慧眼的劉春兄決定再版此書,我心存謝意。從一家邊疆出版社到另一家邊疆出版社——令人敬重的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正午的詩神》獲得了一次重生機(jī)會。每本書都有自己的命運(yùn),《正午的詩神》無疑遇到好運(yùn),我將再版視為對一本書的祝福,以及對我個人的激勵。要特別感謝畫家陳雨先生,他的40幅風(fēng)格獨(dú)具的肖像畫,使此書大為增色。文中引用多位翻譯家的譯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1998年寫這本書時,米沃什、沃爾科特、希尼等人還活著,此番修訂過程中,87歲的沃爾科特走了。至此,《正午的詩神》變成了一本寫40位逝者的書。這倒符合我對閱讀的一個觀點:少讀活人的書,多讀死人的書?!钊说臅诮?jīng)歷無情的死亡,而那些經(jīng)受了時間淘洗的作品,是值得信賴的,留下死者不朽的聲音。
這次修訂,除了必要的勘誤和補(bǔ)充,基本上保持了全書的原貌。我想,就讓它成為青春期閱讀與寫作的立此存照吧,也算是敝帚自珍和不悔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