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孫世梅
教學設計
一、回顧前文,導入新課
1.《去年的樹》中鳥和樹這對好朋友那份濃濃的友情讓我們感動。這節(jié)課我們再來學習一篇童話故事——《那一定會很好》。
2.關注“一定”一詞,再讀課題,更能讀出語氣。
(設計意圖:承接前面精講課文《去年的樹》,由標題入手,激發(fā)閱讀興趣。)
二、檢查預習,認讀生字
1.詞語中認讀生字。
手推車 ? 根莖葉 ? 拆下來 ? 舊木料
縮成一團 ? ?努力生長 ? ?吱吱嘎嘎
2.韻文中認讀生字。
小小種子縮進泥,
努力成樹鉆出地。
莖深葉茂心愿起,
變身推車隨它意。
吱吱嘎嘎想休息,
舊車搖身變座椅。
挺直腰背很吃力,
拆做地板鋪滿地。
童話故事多神奇,
快快走進課文里。
(設計意圖:根據(jù)本課主要內(nèi)容創(chuàng)編的“小韻文”淺顯易懂,巧妙地涵蓋了7個認讀字。此環(huán)節(jié)既是在個性化的語境中認讀生字,又是對本課故事情節(jié)的引入與初感,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師配樂范讀,學生隨機接讀。
(設計意圖:故事篇幅較長,教師朗讀示范,和諧的樂曲讓學生進入童話故事溫暖陽光的情境中。隨機接讀,提高了學生傾聽的專注力。師生合作朗讀,營造和諧的閱讀氛圍。)
四、閱讀提示,明確目標
出示“略讀提示”,明確兩個需要解決的問題,確定本課的學習目標。
(設計意圖:“大道至簡”,直入重點。略讀課文的學習要依據(jù)“略讀提示”的指引。“提示”中的兩個問題為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更是學生學習的重難點。)
五、借助導圖,自主學習
解決“略讀提示”中的第一個問題:“從一粒種子到陽臺上的木地板,它經(jīng)過了一段怎樣的歷程?”
1.出示學習指南,解讀學習卡片。
①讀:默讀課文,畫出關鍵詞;
②選:任選一張適合自己的學習卡片;
③填:提煉關鍵詞,填寫卡片;
④講:根據(jù)卡片提示,講述“這段歷程”。
學習卡片1:歷程中的變化
種子—( ? ? ? )—( ? ? ? )—( ? ? ?)—木地板
學習卡片2:變化過程中愿望改變
站 ? ? ? ? ?□ ? ? ? ? ? ? 坐 ? ? ? ? ?□
種子—( ? ? ? )—( ? ? ? )—( ? ? ? )—木地板
學習卡片3: 進一步關注“怎樣實現(xiàn)的目標”(關注人物、提取“動詞”)
(設計意圖:思維導圖式的卡片設計,運用精講課文習得的方法,理清故事線索,把握主要內(nèi)容。三個難度等級的設置,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和個性化學習的需要,給予學生自主的選擇機會,使自主學習更適切、更有效。)
2.自主學習,記錄時間。
(設計意圖:略讀課文要突出“略”字,略的是教師的精講細說,強調(diào)學生的“自讀”,要讓學生唱“主角”。葉圣陶先生說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就教學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是應用?!?/p>
此環(huán)節(jié)為本課的教學重點,突出了對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訓練。在前一篇精讀課文《去年的樹》的學習中,學生習得了以思維導圖的形式理清故事的線索從而把握主要內(nèi)容的方法,本課則進行自主閱讀,遷移運用,發(fā)揮了精讀與略讀的“典型引路”與“舉一反三”的作用。)
3.分層反饋,講述“歷程”。
(設計意圖:從選擇卡片到自讀填寫,從書面填寫到口頭講述,從同桌互講到全班匯報,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尊重學習的個性需要,遵循由自主到合作的規(guī)律。)
4.依“情節(jié)圖”,梳理“歷程”,引出“四句話”,體會人物心情和心態(tài),感情朗讀。
5.觀察“情節(jié)圖”思考。
①在這一歷程中,什么發(fā)生了變化?
預設:自身在變、它的想法在變、幫助它的人在變、做出的貢獻在變……
②在這一歷程中,什么一直沒有變?
預設:它不論什么時候說的話里一直都有一句不變的話。
③回扣課題“那一定會很好”。
(設計意圖:抓住故事中的四處語言描寫,引領學生進入故事情境,體會情感朗讀,感受樹的陽光心態(tài)與無私奉獻的精神。)
6.回顧故事,回味這一“歷程”。如果用一個詞語來概括,這是一段怎樣的歷程?(詞語寫在卡片上)
預設:美好、奇妙、漫長、心想事成……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旨在激發(fā)學生嘗試提煉與總結,給予其個性化理解的表達機會,提升學生的思維。選擇有代表性的詞語貼在黑板上,給予學生思維展示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有一種被尊重、被認可的感覺,把學生放在課堂的最中央。)
六、小組合作、發(fā)現(xiàn)異同
過渡:相同的童話故事不同的人讀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兩篇童話故事放在一起比較,又會有什么發(fā)現(xiàn)呢?
1.出示“略讀提示”第二個問題:“比較一下,這篇課文和《去年的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小組合作交流,填寫《合作學習卡片》。
3.共享各組學習收獲。
相同點:都寫“樹”、擬人手法、想象豐富、語言描寫、變化、歷程、貢獻……
不同點:情感(悲—喜)、主人公、敘述時間(短—長)……
(設計意圖:精講課文與略讀課文,兩者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略讀提示”指引我們比較閱讀,不失為一種好方法。開放的閱讀空間,自由的比較方式,歸納異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引導學生“求同而溫故,求異而知新”。這也是對學生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總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
七、質(zhì)疑思考,激發(fā)寫作
1.出示最后一個自然段。
故事的結尾呈現(xiàn)了一幅溫暖的畫面。(配樂朗讀)
2.它為什么覺得自己又變成了一棵樹?
3.如果它真變成了一棵樹,又會怎樣呢?
4.把你們的奇思妙想寫下來,也嘗試編一個“樹”的故事吧!
(設計意圖:文章耐人尋味的結尾,賦予故事豐富的想象空間,也激發(fā)起學生編童話、寫童話的習作興趣和創(chuàng)作愿望。由此與本單元口語交際、習作要求巧妙聯(lián)系。)
教學評析
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凸顯略讀課特點,體現(xiàn)單元框架的編寫意圖,以學生為本,將學生真正放在課堂的最中央。
楊老師以直觀的思維導圖設計學習卡片,引導學生思考“從一粒種子到陽臺上的木地板經(jīng)過了一段怎樣的歷程?”她通過讓學生自由選擇三個難度等級的卡片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既把握了重點和難點,又尊重了學生的差異,進而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三年級學生適合運用直觀的“思維導圖”進行故事構思的梳理與語言架構的輔助。本課恰為“承上啟下”的單元位置。運用前一篇精讀課文《去年的樹》所學習的“抓線索、繪導圖”把握主要內(nèi)容、梳理故事情節(jié)的方法,學習本課,解決故事內(nèi)容的梳理(講述“這是一個怎樣的歷程”),而本課的自主學習又為后面的精讀課文《牛肚子里的旅行》課后習題畫出“旅行圖”做好學習鋪墊和方法遷移。故事情節(jié)圖的“梳理—繪制—運用”使讀童話有“線”可理,讀得具體,讀出條理;又使編童話、寫童話有“線”可依,編得有序,寫出層次。從“讀”到“寫”,無縫對接;從習得到運用,自然過渡。
在完成第二個問題比較《去年的樹》和本文的異同時,楊老師運用韋恩圖,讓學生合作學習,討論兩篇童話的相同與不同之處。“溫故而知新”,提升了閱讀理解能力,訓練了邏輯思維能力,發(fā)展了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又促進了團隊合作能力的形成。
磨課心得
那一定會很好——也許是這充滿正能量的課題一直鼓舞著我,在艱辛的磨課之路上,仿佛無時無刻不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中,激勵著我不斷成長、不斷超越。
那一定會很好——也許是這積極樂觀的話語給了我自“山窮水盡”中探尋“柳暗花明”的勇氣和力量,在如切如磋的磨課歷程中,如一盞明燈指引著我不斷反思、不斷前行。
抽簽偶得的“好”兆頭
當?shù)弥敬斡晌掖砑质⒓觾赡暌欢鹊娜珖≌Z盛會時,激動之余“壓力山大”;當獲悉本次賽會將以統(tǒng)編本教材為選課范圍抽簽決定授課內(nèi)容時,茫然之中“不知所措”。唯一能確定的是我的授課方向為“閱讀教學”。
7月中旬,我懷著忐忑的心情來到美麗的貴州興義參加抽簽會。當看到抽簽紙上赫然的“那一定會很好”,我不禁竊喜——不論這是一篇什么樣的課文,單看這課題就足以讓我沉浸在美好的祝福與完美的預測中。雖然沒看到教材,不知曉課文,一切都是未知的,但我仍然樂此不疲地反復默念著課題,以這樣的好兆頭給自己一種心理暗示——那一定會很好。
初次閱讀的“好”感覺
手中沒有教材,只能試探性地在百度上搜索一下。這是一個童話故事,講述了一個種子到木地板的經(jīng)歷。初讀故事,豐富的想象,有趣的情節(jié),精短的語言描寫和那種積極向上的感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禁猜想,學生也會像我一樣喜歡這個故事吧?
拿到期盼已久的三年級上冊教材,那充滿油墨的馨香給人怡然的感覺。我迫不及待地翻到那一課,越過前面的“略讀提示”,直接進入課文,就是這個溫暖的小故事,文中的插圖以清麗的水彩勾勒出三幅畫面:農(nóng)夫推著車的喜悅,一把椅子的靜立,木地板沐浴著陽光的溫暖。三頁內(nèi)容,圖文兼美,就像初見一位重逢的老友,莫名心生一種親切感。
細讀教材,才注意到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本課只有7個要求會認的字,除略讀提示的兩個問題,書后沒有練習題。顯然,這篇課文需要一課時完成。這樣一方面不用考慮課時劃分問題,可以體現(xiàn)本課教學的完整性和整體感;而另一方面要考慮怎樣能既完成認字、讀文,又能解決略讀提示的兩個問題。
解讀品析的“好”發(fā)現(xiàn)
帶著諸多疑問,我又一次沉浸在書海中,渴望能從中找到一點兒靈感,尋到一絲靈光。于是眼中的關鍵詞定位在“略讀課”和“童話教學”上。翻閱書籍,查閱文章……當我搜索相關教學錄像時,驚奇地發(fā)現(xiàn)近年來“國賽”的課堂上幾乎沒有略讀課的影子。這是為什么?聽說多年前一位特級教師以一篇略讀課的精彩教學贏得了現(xiàn)場好評和陣陣掌聲,但卻意外地名落孫山。原因何在?沒有把握好略讀課的特點,把略讀課講成了精讀課。她失敗的經(jīng)歷就像魔咒一樣,從此以后全國小語會賽課的講臺上再沒出現(xiàn)過略讀課。也許是大家在略讀分寸的把握上有所忌憚。是呀,略讀課怎么講?講多了變精讀,失敗!講少了變自學,失??!我再一次陷入迷?!獙τ谖襾碚f,“那一定會很好”嗎?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奔热弧霸趺粗v”的路走不通,就試著從“怎么學”的角度探探路吧。我嘗試以學生如何學習的角度再次解讀教材,竟然有驚喜的發(fā)現(xiàn):
“單元導語”指方向,統(tǒng)整“目標”定位。
這一單元圍繞著“童話”的主題,要學習四篇童話故事,以“精—略—精—略”的順序排列,“感受童話豐富的想象”,學習最后指向?qū)懽鳌皣L試編童話、寫童話”。閱讀感受想象,而創(chuàng)編需要想象。閱讀童話與編寫童話的自然鏈接點在于故事情節(jié)的把握和表述,理出情節(jié)的線索是關鍵。
“略讀提示”明任務,確定“問題”導向。
略讀課無須“節(jié)外生枝”,課文前的“略讀提示”已經(jīng)給學生提供了兩個學習任務,解決了這兩個學習任務,教學目標也就完成了。
分析“略讀提示”的兩個問題:
從一粒種子到陽臺上的木地板,它經(jīng)歷了一段怎樣的歷程?
這一問題緊扣故事內(nèi)容,學生思考時,也許會從故事情節(jié)的變化入手,逐一講述這段歷程;也許會從故事的整體思考,歸納概括,感受這段歷程。
比較《去年的樹》和《那一定會很好》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對比閱讀,過去從來沒有在三年級出現(xiàn)過,學生能比較出什么?從哪些方面去比較?比較到什么程度?……一連串的問題冒了出來。
這些未知和不定僅“紙上談兵”是永遠解決不了的,我?guī)е鵁o限期待和些許忐忑開始了磨課的歷程。
反復推敲的“好”變化
自新學期開學到比賽時間,磨課時間也就一個月,除去休息日和為其他工作占據(jù)的時日,我僅剩20天有效期。一向排斥“軟磨硬泡”式備課模式的我,真正有效的“磨課試講”僅有六次,但在各級領導的督促關懷下,我與省、市的教研專家和學校的備課團隊,經(jīng)歷了不計其數(shù)的說課、議課、研課過程,不斷地就試講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剖析和研討。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將所經(jīng)歷的磨課歷程概括為兩個變化過程:
1.從“面面俱到”到“刪繁就簡”,體現(xiàn)略讀特點
第一次試講,盡管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但認讀生字、朗讀課文就占了10多分鐘,而“略讀提示”的問題提出后,少部分學生能短時間內(nèi)結合課文進行思考和解答,大部分學生處于被動地聽、茫然地想,不知所措的狀態(tài)。于是,我便調(diào)整為小組合作、團隊互助的方式,但難以把控學生的學習情況。為了讓學生都有思考、有提升,真是辛辛苦苦地講了許多,延時20多分鐘仍覺得放心不下。比賽時延時半分鐘都要被扣分的,這節(jié)課必須要做“大手術”。
重新審視目標,必須刪減教學內(nèi)容,精簡課堂語言,還要考慮把有限的時間用在學生自主學習中。生字的認讀必須精練,逐字落實其重難點一定是最有效的方法嗎?孫世梅主任面對我的困惑,這樣說:“認讀字,重在認讀,終要會用,在不同的語境下認讀和運用。”是呀,學生已經(jīng)具備自主學習生字的方法和能力,何不給他們些自主空間呢?將生字認讀與課文朗讀結合在一起,認字為了讀文,讀文也可認字。于是我調(diào)整了認讀字的學習方式,以檢查預習開始,檢驗生字在詞語中的讀音,又將生字編入一首體現(xiàn)課文內(nèi)容的兒歌中認讀,激發(fā)學生讀文的興趣,讀文時再次認字,既學習了認讀字,又初讀了課文。我們用節(jié)省下的時間解決重點問題,體現(xiàn)略讀課特點。略得有理,略得有度,略得有法。
2.從“尊重學生”到“關注個體”,彰顯生本課堂
幾次磨課,最糾結的就是故事內(nèi)容的梳理,學生常會憑著讀文記憶,零散無序地復述;課堂觀察發(fā)現(xiàn)在小組合作中,語言能力較強的學生處于強勢位置,多數(shù)學生只是“聽眾”。究竟應該寫哪些關鍵詞幫助學生梳理故事情節(jié)呢?看著讓我們不斷糾結、難以抉擇的十幾種板書設計方案,我頓發(fā)靈感——學生在二年級已經(jīng)學會提煉關鍵詞把握內(nèi)容的方法,是否可以嘗試讓學生自己梳理線索(文中有多條線索,任何一條都可以理出情節(jié)變化),繪出一個思維導圖呢?基于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現(xiàn)狀,不能完全撒手,所以我設計了一個半開放式的思維導圖卡片。試講時發(fā)現(xiàn)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運用好,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差異,我又將導圖調(diào)整為三個難易等級,由學生自主選擇。這一次的實踐非常成功,每個學生都能在自主選擇的思維導圖卡片的輔助下提煉故事信息,梳理講述故事情節(jié)。由低到高的學習反饋,自然地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認知,既尊重了學生學習規(guī)律,又尊重了層次差異,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學習。
在課后研討、論證這一教學設計時,發(fā)現(xiàn)前一課《去年的樹》與后一課《在牛肚子里旅行》都在關注故事情節(jié)的梳理,更巧的是后一課課后題明確寫出讓學生動手繪制“旅行圖”,本課的思維導圖工具的使用,正是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為編童話、寫童話的思維架構做鋪墊,實現(xiàn)從閱讀到寫作的讀寫遷移。
而后的磨課,關注到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加入“個性化理解這是一段怎樣的歷程”環(huán)節(jié),以貼“詞卡”形式,體現(xiàn)對學生個性思維的尊重。
就這樣,一節(jié)試講次數(shù)不多,但背后凝聚團隊力量的《那一定會很好》,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以閱讀體驗與語用實踐為基調(diào),以尊重學生個性、培養(yǎng)學生素養(yǎng),體現(xiàn)略讀課文特點的示范課例得到了大家的贊許與好評。特作小詩以總結這次賽課歷程:
那一定會很好
再回首,不禁感謝那段“磨”的歷程。
雖苦而艱,但一路歡歌。
磨課,磨人,磨團隊。
我們
在磨礪中共生情智,不斷提升,
我們
從經(jīng)驗走出來,解讀教材,探尋編者意圖;
從課堂走下來,解讀學生,探索生本策略;
從磨課走過來,解讀教學,探求變革路徑?!?/p>
(作者單位:吉林長春市第一實驗中海小學/吉林省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