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軍 曹媛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會寫“妙、奏、琴”等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借助關鍵語句理解課文內(nèi)容。
2.精讀課文第1、2自然段,感受生動的語言,想象課文描繪的聲音,體會大自然聲音的美妙。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練習背誦第2自然段,積累喜歡的語句。
教學過程:
一、認讀詞語、短語,讀準字音
1.第一組
滴滴答答 ? ?叮叮咚咚
淙淙 ? 潺潺 ? 嘩啦啦
嘰嘰喳喳 ? 唧哩哩唧哩哩
2.第二組
輕輕柔柔的呢喃細語 ? 雄偉的樂曲 ? 充滿力量的聲音
輕快的山中小曲 ? 熱鬧的音樂會 ? 波瀾壯闊的海洋大合唱
二、初讀課文,理清層次
1.教師配樂范讀全文。
2.學生自由讀課文,圈畫出每個自然段的關鍵語句。
3.引導交流,借助關鍵語句理解段落的意思。
(1)第1自然段,理解關鍵詞語“美妙”。
(2)第2自然段,找到關鍵句“風是大自然的音樂家”。
(3)第3自然段,找到關鍵句“水也是大自然的音樂家”。
(4)第4自然段,找到關鍵句“動物是大自然的歌手”。
4.借助關鍵句,了解課文內(nèi)容。
三、精讀課文第2自然段
1.學生認真默讀第2自然段,圈畫生動語句,體會“美妙”。
2.在學生自主閱讀、自主理解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交流。把自己覺得美妙的句子讀給大家聽,也可以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3.教師在學生自由交流的基礎上相機指導,點撥關鍵。
預設指導點一:
句子:風,是大自然的音樂家,他會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風琴。
點撥:想象手風琴的演奏姿態(tài)和優(yōu)美旋律,邊想象邊讀,邊讀邊想象。
預設指導點二:
句子:當他翻動樹葉,樹葉便像歌手一樣,唱出各種不同的歌曲。
點撥:關注“不同”,引導想象。
預設指導點三:
句子:不一樣的樹葉,有不一樣的聲音;不一樣的季節(jié),有不一樣的音樂。
點撥:引導學生關注四個“不一樣”,想象有哪些“不一樣”。邊讀邊想象,邊想象邊讀。
預設指導點四:
句子:當微風拂過,那聲音輕輕柔柔的,好像呢喃細語,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溫柔;當狂風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動起來,合奏出一首雄偉的樂曲,那聲音充滿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點撥:關注句中“分號”,感受微風和狂風聲音的不同之處。
4.制作音樂家名片,借助關鍵點練習背誦。
(1)梳理第2自然段中描寫聲音“美妙”的詞語,形成音樂家名片。
(2)借助名片上的信息,練習朗讀課文。
(3)書寫本課生字:秒、演、奏、琴、感、受、柔。
(4)借助名片信息,練習背誦第2自然段。
(5)想象情境,練習背誦。
四、整體回顧,課堂小結(jié)
1.梳理課文整體結(jié)構(gòu),提示大自然還有很多美妙的聲音。
2.提示:閱讀第3、4自然段,可以制作“水——音樂家”“動物——歌手”的名片。
3.建議:觀察自然,留心生活,傾聽更多美妙的聲音。
五、課后作業(yè)
1.背誦第2自然段。
2.積累文中喜歡的語句。
教學評析
《大自然的聲音》是一篇段落結(jié)構(gòu)簡單明了的散文,語言描寫輕快活潑不失溫柔細膩,溫柔細膩中又有粗獷雄厚之美。這樣的美是要用心靈去感受的。本單元的閱讀訓練點正是“感受生動的語言”“積累喜歡的語句”,而這一訓練點是對2011年版課標第二學段閱讀目標與內(nèi)容中提出的“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的細化與落實,又是“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一要求在三年級上冊本單元教學的具體操作。
基于三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我們理解“感受生動的語言”“積累喜歡的語句”在教學中的實施要求應該這樣把握:教師要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語文經(jīng)驗,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關注生動的語言,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想象、體會、交流等手段或形式感受課文語言的生動形象,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獲得對語言文字美的體驗。我想,董軍老師的這節(jié)課,其成功之處就在于對單元訓練點的目標要求把握很準確,以讀為基礎,以讀為核心,在讀中理解、讀中想象、讀中積累,每一步語言文字的實踐活動都指向單元訓練點,最終一步步達成本課教學目標。
一、讀中理解,體現(xiàn)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訓練序列
本冊教科書第二單元、第六單元、第八單元的閱讀訓練點分別是“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學習帶著問題默讀,理解課文的意思”,從教科書單元訓練點的編排可以看出,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訓練,編者是有意體現(xiàn)了從理解詞語意思,到理解一段話意思,再到理解全篇意思的訓練體系特點。準確解讀每個單元的訓練點,有利于我們找到教學的起點和教學的終點,有利于我們對本課的教學目標進行準確的定位。董老師正是關注到了教科書單元訓練點之間的關聯(lián),對本課詞語的理解,強調(diào)學生自主運用方法理解其意思,對本課內(nèi)容的理解,則強調(diào)借助關鍵語句把握課文主要內(nèi)容。
而對于如何引導學生“初步把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董老師將第六單元“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作為學生認知的起點,同時又考慮到學生在理解能力上的發(fā)展,確定將“借助關鍵語句理解課文內(nèi)容”作為本課把握主要內(nèi)容的目標。教學中,董老師先引導學生找出第2~4自然段分別是圍繞哪句話寫的,依據(jù)學生的回答,教師依次將三個自然段的關鍵語句呈現(xiàn)在課件上,形成了本課課后練習2的課文結(jié)構(gòu)框架圖。然后請學生借助圖示,說一說課文先寫了什么,再寫了什么,最后寫了什么。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既對“借助關鍵語句理解”這一方法進行了復習鞏固,又將這一方法遷移運用到了把握課文主要內(nèi)容上。我們看到,董老師實施的教學活動順應了教科書對學生語文能力訓練體系的編排特點,遵循了學生語文能力發(fā)展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不是就這篇課文教這篇課文,而是站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教學立場上,以這篇課文作為學生能力發(fā)展階段中的一個載體,在學生已有認知經(jīng)驗的基礎上,引領學生在方法的實踐運用中自我建構(gòu)新的認知經(jīng)驗,以此促進學生語文能力、語文素養(yǎng)的螺旋式發(fā)展提升。
二、讀中想象,讀出畫面感,感受語言的生動
這篇課文的教學定位是“感受和積累”。感受生動的語言,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讀”,讀課文中生動的語言,想象生動語言描繪的畫面,讀出語言的畫面感。邊讀邊想象,在文字與畫面的相互轉(zhuǎn)化中,感受語言的生動優(yōu)美。董老師就是抓住了“讀”,用各種形式引領學生有層次地讀,讀出意思,讀出想象,讀出感受,將單元的訓練要求落實得扎實有效。
首先,董老師在讀的指導上體現(xiàn)了一個“巧”字。散文的語言多是感性的,語言的描繪富于想象,偏重修辭的運用,個性化特征比較強。董老師采用以讀代講的方式,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體會句子的意思和表達的方式。
其次,董老師在讀的指導上還體現(xiàn)了一個“實”。課文的朗讀要實實在在,要讓學生在讀中有真發(fā)展,有真收獲。這節(jié)課,董老師將朗讀與思維發(fā)展結(jié)合在一起,讓讀的目的性更強,語言文字學習運用的訓練更實。如,在讀到“不一樣的樹葉,有不一樣的聲音;不一樣的季節(jié),有不一樣的音樂”這句話時,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想一想都知道有哪些不一樣的樹葉。學生聯(lián)想到了法國梧桐樹的樹葉,聯(lián)想到了柏樹、楓樹、柳樹的樹葉,然后再通過合作讀、接讀的方式,邊讀邊想象各種樹葉發(fā)出的聲音,體會精練的語言所描繪聲音的豐富性。又如,對第2自然段整體內(nèi)容的把握,董老師同樣采用了讀的方式,在課件上呈現(xiàn)出第2自然段的句子,一邊讀一邊將關鍵詞語提取出來。
如果讀完第2自然段之后,讓學生用“風,是大自然的音樂家”來概括這一段話的意思,過于理性的回顧、小結(jié)會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因生動、美妙的語言所激發(fā)出的情感消失殆盡。董老師深知此道,因此采用接讀的方式,引導學生用信息提取的辦法,提取出文中的關鍵詞和教師接讀,概括出了第2自然所寫的內(nèi)容。這一教學過程充分體現(xiàn)了讀中理解、讀與思維發(fā)展緊密結(jié)合的教學原則的操作性特征。
三、讀中積累,注重積累方法的指導
積累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背誦積累,側(cè)重語言的理解和記憶;第二個層次是運用積累,強調(diào)運用自己積累的語言,又在運用的過程中生成新的語言經(jīng)驗。董老師執(zhí)教的這節(jié)課是《大自然的聲音》的第一課時,側(cè)重對語言的背誦積累。單單一個背誦,教師同樣關注到了方法的指導,體現(xiàn)了教師很強的目標意識,時時處處都關注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設計了一張明信片,課堂上學生可以借助明信片的提示練習背誦。這張明信片暗含著背誦的一個方法,它提示學生課下可以像這樣,運用串聯(lián)關鍵詞的方法繼續(xù)練習背誦。
課堂上練習背誦的時候,董老師并不拘泥于這一種方法,他還告訴學生可以把語言文字轉(zhuǎn)化成形象的畫面,想畫面練習背誦。多種方法提供給學生,學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練習背誦。教師就是要這樣,眼中有學生,心中有目標;教學也是要這樣,為促進學生的能力發(fā)展而設計、實施,語文的課堂才有活力與生機。
當然,教學也總會留下遺憾。董老師的這節(jié)課也有遺憾,而遺憾恰恰還在讀上。一是教師雖然在指導學生“讀”方面做了不少文章,但讀后的交流不足,比如,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課文語言描繪的畫面后,可以交流想到的畫面,交流耳邊聽到的風聲像什么,使自己感受到什么,再把自己的感受帶到課文的朗讀當中。這樣的交流能夠促進學生將課文的語言通過想象帶入到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中,再通過交流用課文新學到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進而實現(xiàn)語言由閱讀輸入再到表達輸出的學習運用的過程。而交流也能促進學生將課文語言更快地內(nèi)化吸收,推進學生熟讀的程度,最終達到熟讀成誦。二是教師采用引讀、接讀的方式使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銜接得很緊密,也很自然流暢。正是這種自然流暢“逼著”學生一直跟著教師的閱讀速度在前進,學生自己品讀語言、感受語言的時間和空間就顯得不足。閱讀一定要放慢腳步,關照每一個學生,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在“慢閱讀”中品味、感受語言,積累、運用語言,從而獲得自己的語言經(jīng)驗,提升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磨課心得
從7月初到9月底,歷時兩個半月的磨礪,讓我收獲很多。結(jié)合自己的參賽經(jīng)歷,我把本次“國青賽”歷練的過程概括為“靜心磨煉”“靜心雕琢““靜心超越”。
一、靜心磨煉,享受過程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薄皣噘悺钡膮①愡x手都會磨煉自己的意志苦練基本功,我更是提前進入了備戰(zhàn)狀態(tài)。
1.磨煉需要計劃,需要實效
在2015年12月,參加天津市小學語文教師素養(yǎng)大賽的時候,我的磨煉計劃已經(jīng)開始了。課余時間,學習相關教育理論知識并注重積累,購買了《國家中長期教育規(guī)劃綱要》《特級教師教學思想》等書籍進行閱讀;為了提高自己的書寫水平,又購買了《田蘊章歐楷基礎教程》《田蘊章歐楷解析》等書法著作,每天抽出至少兩個小時練習粉筆字。讀書練字已經(jīng)成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磨煉需要團隊,需要智慧
2018年7月12日,參加第三屆全國小學青年教師語文教學觀摩活動的教師集聚貴州興義現(xiàn)場抽簽。經(jīng)過現(xiàn)場抽簽,我抽到的是統(tǒng)編本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大自然的聲音》。確定課題后,天津市教研室在第一時間組織專家成立了市、區(qū)、校三級磨課團隊,充分解讀教材、構(gòu)建教學結(jié)構(gòu)。我利用暑假時間進行了大量閱讀和思考,結(jié)合統(tǒng)編本教材的編寫理念和自己的教學風格,寫出了初步的教學設計。按照邊磨課、邊修改、邊提升的思路,先后在津南區(qū)北閘口第一小學、津南區(qū)北閘口第二小學、天津市實驗小學等學校磨課十幾次,《大自然的聲音》的教學設計在一次次的錘煉下,越來越成熟……
從7月初到9月底,歷時兩個半月的磨礪,市小語專家關懷備至,區(qū)教研員悉心指導,校骨干團隊相伴隨行……每一位成員都付出了太多的心血。
二、靜心雕琢,沉淀內(nèi)化
有人說:好課是“磨”出來的。我覺得非常有道理。7月26日,在進行了大量閱讀和思考,結(jié)合統(tǒng)編教材的編寫理念和自己的教學風格,寫出初步的教學設計的基礎上,我與區(qū)教研員范老師結(jié)合設計初稿又進行了第二次備課,晚上11點30分左右教學設計第二稿完畢。由于在假期中,沒辦法試講,我們就聯(lián)系親戚朋友,終于找到幾名上三年級的孩子,組成了一個“迷你小課堂”。8月15日上午,進行了假期中的第一次試講。根據(jù)試講中出現(xiàn)的問題,我與范老師對教學設計又進行了新的修改。8月29日,進行了開學后的第一次試講,這次試講與前次不同,因為有了更多學生的參與,課堂中暴露出的問題就更明顯了。課后,幾位教研員和骨干教師交流了自己的聽課感受:教師只是在背教案,并沒有關注學生的發(fā)展;教師評價語缺乏針對性,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課堂氣氛沉悶……老師們的每一句話都重重地敲擊在我的內(nèi)心深處。范老師帶領大家對這些個人問題進行了細致的分析之后,我們重新設計了教學環(huán)節(jié)。9月3日,市、區(qū)、校三級磨課團隊的專家與骨干教師在聽完試講后,一針見血地指出教學設計和我自身存在的問題:教學內(nèi)容設計過于繁瑣,重點不突出;教學目標不明確,課堂生成點不明顯;這樣的課堂“飄”在空中,不扎實……
就在我陷入困惑的時候,市、區(qū)小語專家悉心指導我深入研讀教材,結(jié)合學生的學情,進一步確立并細化了以“感受生動的語言”為核心的教學目標,指導學生在多讀、美讀的基礎上熟讀成誦;在閱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想象,感受語言的生動,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在隨后的十幾次“研磨”中,《大自然的聲音》這一課的核心目標一步步走向精確,我似乎看到了成功的曙光。9月17日來到天津師大二附小,當上課的鈴聲響起,我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課堂,眼中、心里都是學生,都是課堂。此時的學生也在用心地閱讀著、圈畫著、思考著,師生完全沉浸在課堂之中,盡情品味著美妙的語言,聆聽著大自然的聲音。
隨著比賽日期的一天天臨近,我開始由“備戰(zhàn)”狀態(tài),進入到“奮戰(zhàn)”之中。
9月22日中秋節(jié)假期第一天,范老師舍棄休息時間,在教研室指導我一次又一次空講,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9月25日上午試講一次,下午看錄像找問題,再修改;9月26日上午講一次,下午講一次,隨后再空講。應該說,這一天的收獲最大,很多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與課堂實施豁然開朗。9月27日,我們自信滿滿地踏上奔赴蘭州的征程……
三、靜心超越,砥礪前行
“國青賽”是一場沒有輸贏的比賽,不論結(jié)果如何,我認為我們都是贏家,因為我們從中得到了提升、歷練、成長。
我開始重新審視自我、重新審視自己的課堂;我會繼續(xù)在自己的三尺講臺上沉淀,用沉淀的智慧更好地為學生服務,用一生的激情引導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痹诮窈蟮慕虒W道路上,我會繼續(xù)挖掘潛能,釋放能量,靜心追求,靜心磨煉,靜心超越,不負青春韶華,不負三尺講臺,用責任和擔當,續(xù)寫奮進的篇章! ■
(作者單位:天津市津南區(qū)北閘口第一小學/天津市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室)
責任編輯 楊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