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蔚蘋
摘要:在應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如何切實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提高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人文素養(yǎng),增加課本知識的人文性是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從發(fā)掘課本內容、傳統(tǒng)經典文化的現(xiàn)實過渡以及尋求生活中的文化因素入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經典文化底蘊,是一種值得探索的新型教學模式。
關鍵詞:語文教學?傳統(tǒng)文化?人文素養(yǎng)?興趣教學
在應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如何切實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提高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人文素養(yǎng),增加課本知識的人文性是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義務教育實施以后,社會就業(yè)對學歷要求更上一層樓,大環(huán)境下的綜合壓力分散到各個學校不同階段的教育,引起各個學段對考試和升學的重視。在這樣的背景下,尤其在語文教學上,抓字詞句知識成為主流,不僅讓教師授課的內容有了局限,而且加重了學生的學業(yè)負擔,磨滅了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而過于單一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也限制了學生個性的成長和發(fā)展。與此同時,信息科技飛速發(fā)展的今天,高效便捷的新媒體正在逐漸替代傳統(tǒng)紙媒,人們也憑此對西方教育思想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以狄爾泰、斯普蘭、利特教育學為代表的文化教育學即精神科學教育學開始在國內進一步普及,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下以及對國內教育現(xiàn)狀的深思后,整個社會對人文底蘊在教育中所起的積極作用越來越有清晰的認知。近年來,小學課程的設置還有所調整,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上,正在增加傳統(tǒng)文化的比重。教育體制從傳統(tǒng)文化入手,為應試教育的沉疴開了一劑良藥,對整個教育系統(tǒng)進行了微調。時代對于人才需求的不同格局也以人文底蘊為本,開始了一場循序漸進的改革。
一、發(fā)掘課本背后的人文底蘊
教材是學生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教師教授知識和學生學習內容的載體,是連接教師與學生的紐帶。從語文教材來看,課本本身往往淺顯易懂,但是如果將每個淺顯易懂的知識點拓展延伸開來,就可以發(fā)掘文化層面的內容,實現(xiàn)知識的蔓延與串聯(lián)。而這部分內容往往不僅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更能幫助達到“寓教于樂”的教學目的。如何讓學生關注語文課本背后的人文知識呢?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被譽為“教育科學之父”的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和美國教育學家杜威都強調興趣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同的是,赫爾巴特更強調從教育者的角度出發(fā),提倡從興趣教學要以教師為中心;而杜威更傾向于受教育者,認為教育該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從前者來說,教師應在備課時就開始發(fā)掘課本內容,豐富教學手段,做好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銜接。從后者來說,學生在學習時,也要做好預習工作,自覺主動地找尋課本中的興趣點,通過各種信息渠道了解深層內容。從興趣入手,以此為突破點,把學生與老師連接起來,共同探討教材中更深層次的文化底蘊,可以達到“樂學”“趣學”“智學”這樣三學一體的教學層次。在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的習作3中,要求學生寫封信向自己的朋友介紹家鄉(xiāng),在正確把握書信格式的基礎上,抓住自己家鄉(xiāng)的特點,展示家鄉(xiāng)的風貌。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們往往會因為過度強調書信的格式而導致學生對于這一體裁興趣的缺失。書信在信息技術如此發(fā)達,書信使用愈來愈少的當代,如何引起孩子對它的興趣呢?我們可以從書信的根源入手,書信本來就是由于距離較遠而不能及時見面的人互相交流情感與思想的工具。那么,頻繁使用書信的古代可以成為孩子興趣的切入點,“鴻雁傳書”“魚傳尺素”的故事生動形象地刻畫出書信是古人情感的寄托。而近代的《傅雷家書》中,又飽含著一位父親的拳拳愛子之心,令人感動。在教學過程中使用這樣的素材,對于學生而言,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還可以引發(fā)學生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教育教學不斷發(fā)展的今天,教材的編纂也應更加慎重,不僅要符合時代發(fā)展的要求,更兼文化傳遞的重要使命。只有教育者、受教育者與教材的編者共同努力,才能豐富課本知識,形成有趣的文化網(wǎng)絡,形成更符合兒童心理和教育者人文理想的教學模式。
二、品悟經典與時事的辯證聯(lián)系
追本溯源、回歸經典是時下的一種趨勢,越來越多的群體開始意識到國學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語文教學上,“尋根教學”也成為一種新興的熱潮,從文化根源汲取力量成為另一種教學模式。一方面,社會商業(yè)文化不再一味追求所謂潮流,開始從傳統(tǒng)文化入手,衍生出更富內涵的作品。另一方面,“終身學習”的概念提出后,知識擁有者的形象早就不再拘泥于傳統(tǒng)知識分子,而是走向了基層大眾。文化涵養(yǎng)的增強使人們越來越明白沒有文化底蘊的發(fā)展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僅沒有發(fā)展前景,而且經不起推敲。然而,因為時代的變遷,時間因素所造成的文化認同感在飛速下降,文化隔閡越來越深,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文化的銜接成為教育的一大難題。例如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中引用了《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句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很多學生不理解,當今社會有些人甚至很難做到贍養(yǎng)自己的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又為什么要去管別人的父母與孩子呢?我們在教授過程中,如果不能聯(lián)系時事,可能會給孩子留下書本知識不適用的錯誤印象。因而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向孤兒院捐款,為貧困山區(qū)的孩子捐助文具、圖書、衣服等,又或者去養(yǎng)老院看望老人,經濟條件允許的社會人士甚至可以收養(yǎng)孤兒,這都是在我們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做到“及人之老”“及人之幼”。在授課中提出時事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例如“看到老人摔跤,是否要去扶”等。探討文學經典中的道德價值觀的轉變,極能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想要做到這一點,不但對教師本身的文化素養(yǎng)有一定的要求,而且對學生的閱讀廣度與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做到不斷學習,自我充電,深入研究,學生要拓展自己的閱讀量。同時,二者要關心社會時事,樂于思考,尋求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文化的聯(lián)系,剔除不符合時代發(fā)展要求的“糟粕文化”??鬃釉凇墩撜Z·為政》中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與思的平衡讓語文教學不再流于單一的文字教學,而是發(fā)揮它的內在作用,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實生活相勾連,使孩子不再產生隔閡感,化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形成積極鉆研樂于求知的學習氛圍,這對于語文學習是極具現(xiàn)實意義的。為了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才藝,合肥市紅星路小學一向重視學生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培養(yǎng),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已蔚然成風,在2018年11月舉行的合肥市首屆青少年國學大賽總決賽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績。未來,學校將進一步加強對傳統(tǒng)文化經典的投入,讓更多的學生通過誦讀經典體會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文化素養(yǎng),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三、徜徉于生活中的文化因子
語文學習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果局限于課堂學習,很容易讓學生產生“疲勞感”和“距離感”。如何打破“紙上談兵”的刻板模式呢?教師們不妨從生活中找尋文化的共同點,拉近學生和教材的距離。中國是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國家,五千多年的文化沉淀在這個國家的各個地方,留下了有跡可循的痕跡。這些生活中處處可見的文化痕跡,雖不能直接表現(xiàn)它的文化意義,但由于貼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活圈子,在深入學習之前就為二者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全的熟悉的文化氛圍,為研究、學習打下了事半功倍的基礎。蘇教版小學四年級課文《春聯(lián)》的教授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春節(jié)作為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是每個孩子都熟悉的,而貼春聯(lián)作為過春節(jié)的習俗,也是孩子們從小就耳濡目染的文化傳統(tǒng)。在這節(jié)課的學習中,孩子們由于熟悉春聯(lián),不僅上課情緒高揚,樂于發(fā)言,而且能從自己的生活體驗中總結出春聯(lián)的特點,了解對仗與平仄。這樣,本來較為難懂的知識點,因為貼近學生生活,在理解的過程中反而變得容易。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學習語文:教學《風速歌》時引導孩子觀察室外的風,看看景物的變化,了解了風雖然看不見,但可以去感知;學習《游子吟》時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的母親是如何關愛自己的,體會母愛的偉大。引導學生善于將生活和教學緊密聯(lián)系,知識更容易產生遷移,更容易理解。教育也可以多增加“儀式感”,例如在古詩學習中,我們可以仿效古人的吟誦方式,增加知識文化學習的參與度。當然一切的表象感知最終要回歸學習的目的和需求上,過于注重形式而忘記學習的初衷是要不得的,但是如果使用恰當,會給語文學習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語文教學的傳統(tǒng)經典文化滲透是個大的方向,也是一條值得嘗試的思路。找到其中的平衡點不僅需要時間,也需要各方的努力。基于社會發(fā)展的需求,這樣的探索和研究勢在必行。只要我們善于研究,緊跟語文課改時代步伐,將必然在現(xiàn)有的語文教學模式中開拓出一條新的發(fā)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