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放
摘 要:德里達曾這樣說,“我們很容易說明結構的概念,甚至‘結構’這個詞本身與形而上學認識論(episteme)一樣古老,也就是說,與西方的科學和西方的哲學一樣古老,而且它們都深深地植根于普通語言學的土壤之中,形而上學認識論在語言的最深處活動著,它把西方的科學和西方的哲學歸并到一起,使它們成為自己的組成部分,所有這一切都是通過一個隱喻性的置換來完成的?!倍@里所謂“隱喻性的置換”即是指思想現實與語言符號的轉換。在美術教育中,所謂“超語義”概念的提出,首見于王大根對美術語言所做的三個層次的劃分:語言形態(tài)(字詞)、語義信息(內容或主題)和超語義(文化意蘊)。段鵬在博士研究論文《開放的藝術及其教育》指出美術語言三個部分,“語言形態(tài)”是美術本體,而“語義信息”和“超語義信息”則是傳達出美術作品文學、歷史、風俗、政治、社會、道德、宗教等多方面的信息和價值。[1]
關鍵詞:高中工藝 形式語言 文化情境 核心素養(yǎng)
一、高中工藝模塊美術是基于文化情境的美術形式語言
(一)高中工藝模塊課程以文化理解素養(yǎng)為基礎的設計創(chuàng)意的物化
工藝一詞具有多重含義,其中重要的內涵之一是一種加工制作的手藝,是設計創(chuàng)意的物化,尤指根據生活的要求,按照美的規(guī)律加工制作物品的技藝,它常常在與審美的結合。因此,在高中工藝模塊美術的學習中,要注重與歷史的關系側重從文化傳統(tǒng)的角度去學習和認識其審美價值與文化精神。
在教學中融入歷史、生活和社會知識,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lián)系,讓學生在具體的文化情境中認識手工藝的特征和表現形式,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傳統(tǒng)手工藝課程在講述傳統(tǒng)手工藝創(chuàng)造原理及典型手工藝技藝的基礎上,通過對代表性傳統(tǒng)工藝的田野調研,了解現代社會中手工藝生存環(huán)境及生存狀態(tài)的變化,并根據社會需求設立主題,進行傳統(tǒng)手工的創(chuàng)新設計。
(二)高中工藝模塊美術是基于內容、形式、情境三者有機統(tǒng)一的美術語言
鑒賞手工藝的文化,需要了解人類依據不斷變化的審美標準,結合客觀實際需要不斷造物的歷程,從而“形成對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和認同”。
工藝模塊美術中,“情境”可以視為手工藝品背后的歷史、社會系統(tǒng)文化脈絡。橫向來比較的話,手工藝品的情境有別于內容和形式,盡管在美術學科中,有“形式主義”(Formalism)與“情境主義”(Contextualism)的區(qū)分,但在工藝模塊美術的學習中,教師應把握內容、形式、情境三者,使它們共同組成理解手工藝美術的三個重要維度。
二、高中工藝美術是“情境主義”為導向的美術形式語言
(一)學校教育中的情境主義新視角的教學導向
法國史學家丹納(Hippolyte Adolphe Taine,1828-1893)在其著作《藝術哲學》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藝術作為一種精神文明的表現形式,其面貌取決于種族、環(huán)境和時代三大因素”,這對于我們理解藝術中的“情境”因素提供了初步的理論前提。著力于此,我們可以進一步地將手工藝作品的“情境”即其背后社會與文化構成因素劃分為內外兩種,前者指手工藝者和其當時工藝品制作的生活經驗、情感體驗等,后者則是一件工藝品創(chuàng)作之初的政治、經濟、歷史、社會、民族等文化屬性方面的內容,它們協(xié)同組成了觀者對工藝品的藝術價值的詮釋與理解的背景。在高中工藝模塊美術學習中,以情境為導向的學校美術教育相異于傳統(tǒng)美術教學對形式主義的偏愛,在學校美術教育的教育導向、目的、內容、方法、評價方式都區(qū)別于形式主義美術教育,這無疑為我們常規(guī)的課堂美術教學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二)高中工藝模塊美術教學是情境主義為導向的材料與技藝相結合的美術活動
情境主義者視藝術為一種社會溝通和交流的工具,其作品的意義和價值是由創(chuàng)作者和應用的情境所共同決定的。因此,不存在普遍的藝術美感的“形式”和“意義”,藝術作品本身的思想、觀念和功能在藝術闡釋的過程中占據著主導性的作用。基于此,以情境為導向的高中工藝模塊美術教育除了在引導學生對具體形式美的感知以及理解和運用特定的媒材與工具外,還需要更加著重于對藝術作品意義的詮釋、理解和再評價,也是對手工藝作品進行深層次的文本解讀。社會母體中的文化符號在課堂美術鑒賞及創(chuàng)作過程中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需要教師進行專門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引領。
三、高中工藝模塊美術語言的構成形態(tài)和藝術形式語言
(一)手工藝美術的是不同構成形態(tài)的美術形式語言
課程社會學認為,課程內容本身具體體現了社會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體現了社會控制的中心。其內容說到底是社會對未來成員加以控制的中介。而工藝美術作為保存和傳遞人類文化精華的主要載體,學校的教學內容需要傳遞適合于未來國家、民族和社會發(fā)展的各種知識、技能及價值觀。學校如何選擇、組織各種種類的文化和符號資源與階層化的社會的需求的、規(guī)范的、概念化的意識形態(tài)具有辯證的關系。[2-3]工藝美術作為美術語言的一種表現方式,傳統(tǒng)工藝美術在現在生活的傳承與發(fā)展的過程中要體現工藝美術語言的時代性,作為一種形象、直觀的視覺交流手段,美術語言是表現和傳達創(chuàng)作者內在思想和情感的外在媒介、形式和符號。
(二)工藝美術的藝術表現形式語言
在《世紀末的藝術反思》(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一書中,就曾將藝術語言歸納為四:一、形式語言。主要體現在對線條、色彩、材料的處理上,傳統(tǒng)藝術在此方面較為偏重;二、修辭語言。這是一種藝術表達的語言,如對比、隱喻、象征、悖論等方式;三、審美語言。它涉及復雜的語言美學問題,我們可以簡單講其稱之為裝飾性的美感;四、觀念語言。這是建立在當今世界的觀念藝術和藝術觀念化的基礎上的一種重要的語言表達方式。[4]社會物質生活的發(fā)展及我們對材料的認識,勢必會豐富美術的語言和學習,[5]在這種理解上,把工藝美術與技術方面的變革、新型材料的發(fā)展納入到高中工藝模塊美術教育中,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新的思考方向。
參考文獻
【1】王大根論視覺文化時代的美術教育清華美術[J]第三卷藝術教育的當代境遇.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120.
【2】吳永軍 課程社會學[M]. 南京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54一160.(對于課程與意識形態(tài)的深一層次的探討
【3】邁克爾·阿普爾著,黃忠敬譯意識形態(tài)與課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顧承峰 賀萬里 裝置藝術 長沙 湖南美術 出版社,
【5】尹少淳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111.
【6】皮爾斯:論符號 李思卡:皮爾斯符號學導論 [美]皮爾斯 著 趙星植 譯 四川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