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旭初
摘要:小說是初中階段存在諸多教學難點的一種文體。數(shù)字教材優(yōu)勢諸多,無形中提高了小說教學的有效性。文章基于滬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中《沉船之前》這篇課文的課堂實踐,歸納出課前設置合理預習環(huán)節(jié)、課中搭建小說學習支架、嘗試多元筆記流轉,以及課后整理學生課堂筆記四種教學策略,以提升學生小說的閱讀素養(yǎng)和學習能力。
關鍵詞:數(shù)字教材;初中語文;小說教學;教學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能夠區(qū)分寫實作品與虛構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八年級是學生全面接觸小說的一個重要年段。如果能在八年級打好學習小說的基礎,激發(fā)學生閱讀小說的興趣,引導學生掌握閱讀小說的基本方法,將對學生在九年級乃至高中階段進一步閱讀小說提供助力。
但是,八年級這一年段的小說教學,無論是內容確定,還是教學策略運用都存在諸多問題。首先,小說教學內容確定泛概念化,教學中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三要素少有側重點,教師很少按照學情教學,而是將所有與小說有關的教學內容,試圖在此年段全部教授給學生;其次,語文小說教學策略單一,導致學生對于教材中經(jīng)典作品呈現(xiàn)“偽閱讀化”,進一步導致學生課外小說閱讀的泛娛樂化和泛功利化。
而數(shù)字教材與語文小說教學的整合,對于八年級學生有以下五個優(yōu)點:(1)補充了現(xiàn)有小說教學的內容;(2)拓展了現(xiàn)有小說教學的資源;(3)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小說的興趣;(4)嘗試記錄了學生學習小說的經(jīng)歷;(5)提供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可能。有了上述這些優(yōu)點,下面筆者將闡述具體的小說教學策略。
一、培養(yǎng)學生能力,設置合理預習環(huán)節(jié)
小說學習的預習環(huán)節(jié),需要在課前對所學文本具備除了日常經(jīng)驗之外的、某種相關度更高的“前理解”,這樣的“前理解”有助于激活課堂學習狀態(tài)。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手,數(shù)字教材環(huán)境下的預習環(huán)節(jié)重點運用其分享文本、發(fā)布微課、設置思考題等與筆記流轉相關的功能,引導學生課前花時間閱讀小說文本,激發(fā)學習小說的興趣。
例如,對于《沉船之前》這篇課文的學習,其作為《泰坦尼克號》的電影小說,由音樂家、爵士、船長三個片段組成。三個人物雖然具體身份有所不同,但是在追求榮譽感、堅守生命價值、勇于面對災難等精神品質上存在許多相似點。人物的諸多相似性使得這三個片段的學習方法是類似的,可以相互遷移。因此,筆者設置一個預習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參考教師閱讀某一片段的示例,總結學習路徑,自主學習另外兩個片段,從而為課堂上進一步的交流、討論,以及學生之間的筆記流轉、相互借鑒學習做準備。這種預習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旨在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能力。而學生白主學習的情況,在家中就能夠及時通過筆記流轉功能上傳給教師,將課前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質量也納入到教師的監(jiān)督之中,為課堂上教師根據(jù)學生課前學習情況調整教學內容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
二、根據(jù)學生實際,搭建小說學習支架
八年級的學生,與六、七年級的學生相比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常說的青春期便是從這一年段開始的。青春期前,學生相對比較聽話,不太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隨著學生的身體開始發(fā)育,心理的成長也處于發(fā)展階段,獨立思考能力開始發(fā)芽,初步的邏輯思維開始形成。學生具備了能夠初步區(qū)分文學體裁、閱讀小說的能力,但是又不能比較熟練地掌握或者駕馭小說閱讀的方法,更不能在此基礎上正確理解部分小說的主題。
在這一階段,教師不能急于通過簡單的、大量閱讀小說的粗線條方式,訓練學生的小說閱讀能力。其要訣不在于量,而在于質與法。因此,通過搭建小說學習支架,即學習小說相關問題鏈的方式,傳授一些閱讀小說的基本方法,是一種比較可取的教學手段。但是,此支架又不宜太復雜。傳統(tǒng)小說教學內容一般涉及主要人物、人物之間的關系、人物的表現(xiàn)、人物的具體處境、作者的情感與寫作目的、小說的敘事視角等方方面面的內容。八年級學生是不可能完全把握教學內容的,在教學中將這些內容一股腦地教授給學生,會讓學生不知所措,跟不上教師的教學節(jié)奏,從而導致失去閱讀小說興趣的后果。
例如,對于《沉船之前》這篇課文的學習,教學支架只需要集中在小說人物、人物處境、人物在處境下的表現(xiàn)、表現(xiàn)的目的和人物背后的價值取向,以及作者的寫作目的這幾點上即可。并且,在數(shù)字教材的環(huán)境下,以課前預習表格的形式將此支架流轉給學生。
三、基于文本內容,嘗試多元筆記流轉
筆記流轉的方式主要有生生間、師生間的流轉,以達到中層次、深層次應用,乃至聯(lián)系性應用的效果。生生間的流轉指的是將學生學習中比較優(yōu)秀的學習成果,經(jīng)課堂交流、修改、整理后分享給其他學生,從而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師生間的筆記流轉,這種流轉指的是教師在學生可能遇到的學習難點上,適當?shù)匾怨P記流轉的形式,將一些圖片、視頻、課外閱瀆、補充資料、作者生平簡介等資源分享給學生,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難點。
例如,對于《沉船之前》這篇課文的學習,筆者針對這樣一篇電影小說,對于師生間筆記流轉的方式,就需要高效地利用好《泰坦尼克號》這部電影中豐富的視頻資源,為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寫作目的打下扎實的基礎。
但是,不得不指出,教師還應該關注到電影本身與小說文本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對于這堂課的評課就出現(xiàn)了相關的爭論。部分教師認為,電影《泰坦尼克號》中有關船長的視頻資源中,是存在船長對乘客們的愧疚的,但是電影小說本身的文本內容并沒有涉及到船長的這種情感表達,因此不應當使用這些視頻資源。也有教師認為,如果仔細解讀文本內容,會發(fā)現(xiàn)作者確實花了大量的筆墨在刻畫船長的復雜內心世界,是存在很多句子暗示船長的愧疚與自責的,教師應當將文本解讀的重點放在分析船長對自己船長身份的榮譽感上。
通過以上爭論,讓筆者意識到教師在今后教學電影小說這類文本,使用數(shù)字教材進行視頻資源流轉時,一定要思考電影內容與小說文本是否存在差異。哪些視頻資源能夠無縫銜接使用,哪些不能夠使用,會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導致不必要應用的結果。哪些即使使用了,應當給學生一些怎樣的引導,如體會分析視頻資料和文本內容的異同,需要教師做好充分的考慮。
四、關注學習經(jīng)歷,整理學生課堂筆記
教師在完成數(shù)字教材環(huán)境下的教學后,往往忽視學生課后筆記的整理,誤以為筆記只存在課前或者課堂上的流轉。其原因還是在于部分教師對于數(shù)字教材依然抱著“為使用技術而使用”的心態(tài),最終使教學呈現(xiàn)半途而廢、學習效果大打折扣的狀態(tài)。
小說教學應當重視課后對閱讀小說方法的適當總結,教師應當教給學生的不僅是某個問題的結論,而更應該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在教學《沉船之前》這篇課文后,筆者鼓勵學生對課堂上的學習內容,特別是學習小說的方法作為一項作業(yè)進行歸納、整理、共享。而數(shù)字教材筆記流轉中修改、整理的相關功能在課后也應當發(fā)揮作用。筆者將學生的課后筆記收齊后,加以儲存,用作學生學習經(jīng)歷的記錄,以供學生在今后其他小說的學習中再次參考使用。
參考文獻:
[1]徐淀芳,紀明澤,張新宇,等.應用數(shù)字教材,促進教學方式優(yōu)化[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16(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