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研究學生、了解學生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但是在當前的中學歷史教學中,學情分析面臨著被忽視、被感性認識所取代、空泛化、片面化等問題。本文指出當前學情分析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了觀察法、調(diào)查法、文獻法、訪談法、綜合分析法等進行學情分析的方法。
關鍵詞:學情分析;存在的問題;方法
每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都會涉及到三個方面,即“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這里所說的“備學生”指的就是“學情分析”?!皩W情分析”顧名思義就是學生情況的分析,包括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等方面的分析。學情分析是教學設計的前提和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它能夠促使教師積極轉(zhuǎn)變角色,增強學生的主體性;能夠準確的把握學生的起點狀態(tài),了解其具有的知識和能力基礎,使得教學更有計劃性,進而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學情分析的過程本身就是教師實踐能力提升的過程。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學情分析的現(xiàn)狀
通過收集部分高中歷史教師的備課本,以及對部分歷史教師進行訪談,可以發(fā)現(xiàn),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學情分析”存在很多問題。
(一)忽視學情分析
部分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很少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往往注重分析教科書,根據(jù)教科書中的具體內(nèi)容設計教學步驟。備課本中的內(nèi)容也集中于分析本課的重難點、考試的“高頻考點”、哪些知識與高考掛鉤等。這樣的教學設計,教師更加注重對教科書中內(nèi)容的把握與理解,以求課堂上自己能“發(fā)揮自如”,將課本知識“二次加工”呈現(xiàn)給學生,使其能夠應付考試。如此一來,歷史成為一門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知識為中心”的課程,學生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其主體性被忽視,學習興趣下降,自然而然會產(chǎn)生對學習歷史的厭煩情緒。
(二)以感性認識代替學情分析
教師通過與學生長期的相處與觀察,通過與學生原來老師的交流,通過與同班老師的座談等方式,能夠加深對學生的了解。但是這樣形成的了解,只是模糊的、飄忽不定的一種感性認識,對于學生行為背后的真實狀態(tài),往往不得而知。很多教師就將這種感性認識當成是“學情分析”,殊不知了解學生與學情分析是兩個概念。了解學生只能證明教師關注學生,但是不能體現(xiàn)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將學生作為主體。學情分析是有目的、有方法的,是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以便有效進行教學。而了解學生歸根到底還是為了教師的教,只能將這種平常的了解作為學情分析的起點。
(三)學情分析的空泛化
部分教師雖然認識到學情分析的重要性,但是在具體的執(zhí)行中,出現(xiàn)了抽象化、空泛化的現(xiàn)象。例如,在很多的高中歷史備課本中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描述:“高一年級X個班,共XX學生,這些學生生源質(zhì)量高低不一,在教學當中要分階段、分層次的進行鞏固和提高……”,又或者:“高一的學生,已經(jīng)有一定的歷史基礎,但是其抽象思維有待加強,注意力還是不夠集中……”,這些學情分析過于空泛,學情分析中所指出的是這個年齡段學生的整體特點,而沒有具體到班級、具體到學生的分析,甚至將其引用到其他科目、其他年級也同樣適用,因此也就不能針對不同的班級和不同的學生進行有效的教學。
(四)學情分析的片面化
當前的學情分析首先分析的是學生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把這作為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起點狀態(tài),這就出現(xiàn)了學情分析的片面化問題。學情分析除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還要考慮到學生已經(jīng)建構(gòu)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作為生活中的“人”豐富的體驗和感悟。教師進行教學實踐時,要將學習場景與學生的生活場景相結(jié)合,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片面化還體現(xiàn)在學情分析中忽視了個體間的差異。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因此也就具有差異性,應該尊重學生的獨特性,鼓勵學生在此基礎上全面發(fā)展。但是在實際的歷史教學中,教師更加關注班級的整體情況,教學設計比較單一,彈性小。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學情分析的方法
(一)觀察法
歷史教師要在進行學情分析時觀察學生的認知傾向,不同認知傾向的學生對信息的加工整理方式是不同的。整體思維外顯的班級要通過問題沖突的方式引導學生,整體思維內(nèi)斂的班級要鼓勵學生進行多種思維方式的交流。這就需要教師在平常教學中進行仔細觀察,分析各個班級、各個學生的言語和行為,以制定適合特定學生的教學設計。
(二)調(diào)查法
進行歷史教學前,要了解學生學習歷史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掌握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能力水平,這就需要進行具體的調(diào)查。調(diào)查可以采用問卷的形式,設置難度不同的問題讓學生完成,教師通過分析問卷掌握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經(jīng)驗層次,進而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
(三)訪談法
教師可以通過訪談的形式獲得學生的學情狀況。在每個班級中挑選具有代表性的不同類型的學生若干人,召開一個小型的座談會,教師在訪談會前設計好問題,讓大家各抒己見,踴躍發(fā)言,在這樣的氛圍中了解整個班級的學情。
(四)文獻法
文獻法是指可以通過查看有關的文獻資料進行學情分析。例如,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相關文獻,對了解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水平就有很大的幫助。文獻資料中還有很多教育家發(fā)表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一線歷史教師的經(jīng)驗之談,還介紹了關于如何進行學情分析的科學方法等等,這些對于這對于了解學生、進行科學的學情分析起到很大的作用。
(五)綜合分析法
通過觀察、調(diào)查、訪談、查看文獻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有了一定的了解后,還要關注學生以后可能的發(fā)展情況。也就是要通過以上的方法進行綜合分析,明白學生在現(xiàn)有的思維狀態(tài)下,在哪些領域中還可以得到提升,提升到怎樣的層次水平。
參考文獻
[1]袁從秀.中學歷史教學設計與案例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46-47
[2]吳蕾.教師對學情分析的認知與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3]曹培英.學情分析的意義、內(nèi)容與方法[J].小學各科教與學.2009.12.
[4]周一貫.”學情”:不該遺忘的資源[J].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2003.06.
作者簡介:張星星,女,1992.09,漢族,山西古交人,單位:山西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職務:2015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