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秋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學方法正被打破,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以及學生主要段依靠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已經(jīng)不適應時代需要。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合理設計課堂教學,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益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課堂教學設計、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評價
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成功的必要條件,教師是否能按照教學設計的理論和要求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是教學工作科學化、規(guī)范化和高效率的前提,同時也是提高復習效率的重要保障。那么如何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提高高三生物復習的效率呢?現(xiàn)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和經(jīng)驗,談談我的幾點做法。
一、吃透課標精神,明確教學目標
設計恰當?shù)慕虒W目標是提高復習效率的前提,與以往相比,新課標的知識內(nèi)容同時體現(xiàn)了基礎性、與時俱進及實用性;其次更注重科學素質的培養(yǎng),即運用科學的知識、態(tài)度、方法、手段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復習課是在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知識和能力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在新層次上建構知識網(wǎng)絡,對學生考試技能的訓練與提高。因此高考復習課的教學目標和新課有所區(qū)別,應該圍繞所考核的知識范圍目標和學生所要達到的能力目標兩個核心來創(chuàng)設。針對這兩個核心要素,教師應熟讀考綱、課標和教材,確定相應知識范圍,另外還要認真研究近5年的高考生物試題,體會高考知識的考查難度與廣度,熟悉高考命題的形式,以確定復習課學生應達到的能力目標。
二、研讀教材,把握課堂上教學內(nèi)容的安排
復習課有以下幾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思維能力的訓練提高、解題能力的訓練形成?!爸v練結合”是目前復習課上應用最為普遍的方法。那么講與練如何結合呢?一般來說,對于知識點比較分散、思維強度不大、邏輯推理能力要求不高的章節(jié),如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生命活動的調(diào)節(jié)等內(nèi)容,可以采取“先講后練”的方式。即先復習課本的主要知識點,再通過對應題目練習來鞏固,故課前要設計好相關的復習要點及練習題。而對于思維強度大、邏輯推理能力高的章節(jié),如遺傳變異、細胞代謝等內(nèi)容,則宜采取“先練后講”的方式,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也有利于教師對教學方法的總結。比如在復習《利用雜交實驗法判斷基因在染色體的位置》時,我們可以采用一道典型的高考題來分析講解,并課前設計好對應的例題,解題思路,解題方法與技巧。例如(2016·全國Ⅰ,32)已知果蠅的灰體和黃體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但這對相對性狀的顯隱性關系和該等位基因所在的染色體是未知的。同學甲用一只灰體雌蠅與一只黃體雄蠅雜交,子代中♀灰體:♀黃體:♂灰體:♂黃體為1∶1∶1∶1。同學乙用兩種不同的雜交實驗都證實了控制黃體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并表現(xiàn)為隱性。請根據(jù)上述結果,回答下列問題:
(1)僅根據(jù)同學甲的實驗,能不能證明控制黃體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并表現(xiàn)為隱性?
(2)請用同學甲得到的子代果蠅為材料設計兩個不同的實驗,這兩個實驗都能獨立證明同學乙的結論。(要求:每個實驗只用一個雜交組合,并指出支持同學乙結論的預期實驗結果。)
當然,針對不同內(nèi)容,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及策略。在日常教學中的一些做法,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1.教學設計要基于學情,課前設計前我們應該清楚地知道,教學設計是為了學生的學而設計的,而且我們學生是山區(qū)面向中學的學生,所以我們設計的內(nèi)容、習題、解題思路都應該更符合我們的學生。
2.教學過程多讓學生參與,教師主要是起到“點火”和“點評”的作用,引導學生主動去學,讓學生的學習熱情燃燒起來,重視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與訓練。根據(jù)生物學的特點,課堂上要讓學生多動手去畫圖,比如畫出8種細胞器的結構圖、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圖、有絲分裂各個時期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圖、DNA分子的結構模式圖(平面結構)等等。如果學生做到了圖象都會畫了,自然也就掌握了相關的重點知識了。
3.教學過程中注意設計的復習內(nèi)容問題化,做到“有效教學”?!皩土晝?nèi)容問題化”是高三復習比較常用到的一種方法。但是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哪些內(nèi)容需要問題化呢?一般是本節(jié)課的課標重點、高考??键c、易錯易混淆的重點概念和較難理解的抽象的生理過程。我們可以用填空題、判斷題、設問或設疑、圖形圖表分析和小組活動獲得問題解決的方案等具體形式來進行設計。除外,在平常教學活動過程中,我們還應積極樹立“有效教學”的觀點。
4.采用多媒體教學與傳統(tǒng)黑板板書結合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新的教學技術給生物教學帶來諸多方便,所以我們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利用好了如課件、微課小視頻、模具等生物資源,便可以使得書本里面的知識更為形象化、具體化,使得原來一些抽象的內(nèi)容更容易被學生接受。然而,在教學過程中也絕不能只依賴多媒體,同時也要跟傳統(tǒng)的板書教學結合起來。因為多媒體教學時所用的課件,視頻等輔助資料都是課前準備好的,老師在課堂講授時也都會因為學生的不同反應和提問等,要臨時講解一些知識點和疑問,此時,板書將是最適合也是最快捷的講授方式。而且一節(jié)課下來,重點的內(nèi)容都將呈現(xiàn)在黑板上,有利于學生的課堂小結,也有利于提高復習效率。
三、設計與學習目標相匹配的教學評價
在一節(jié)課中,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掌握的程度如何,我們需要通過一定的途徑來獲得必要的反饋信息。所以通過合理設計教學評價,可以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和提高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其最終的目的就是來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如何。在高考備考中,檢測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形式有課堂提問、課堂練習、課堂小測試等。一般來說,一節(jié)課中這些檢測形式常常都會運用到。比如上課前我們常常會對上一節(jié)的課進行復習和檢測,這個時候我們常常會通過課堂提問來檢查學生的情況。所以課堂教學設計中要課前設計好讓學生口頭陳述或回答的問題,如“請你說說細胞膜的功能有哪些?”,“請你陳述一下孟德爾兩對相對性性的雜交實驗的過程”等等。課堂練習作為鞏固復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作用不言而喻。復習課時間緊、任務重,所以選擇和設計好課堂練習的例題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在復習《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一節(jié)內(nèi)容時,我們可選擇和設計這樣的歸納性和綜合性強的例題。課堂練習:在探究生物的遺傳物質和遺傳規(guī)律的漫長歲月中,眾多學者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正確的是( )
A.孟德爾的假說認為基因位于染色體上
B.艾弗里提出的有關肺炎雙球菌體外轉化實驗的結論在當時沒有得到科學家的一致公認
C.格里菲思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證實轉化因子是DNA
D.赫爾希和蔡斯的噬菌體浸染細菌的實驗證明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還有另一類常常用到的檢測形式就是課堂小測試,它能將課堂中學生所要記憶、理解和掌握的內(nèi)容用問卷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以考查學生對知識內(nèi)容掌握得如何。比如在復習《DNA的復制》時,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一個表格,讓學生自己歸納,從而來檢測學生的掌握程度。
總之,高三生物復習課教學不僅要從內(nèi)容上進行設計,也要關注教學方法的設計?,F(xiàn)代生物教學的優(yōu)化設計,是提高生物教學效率、深化高中生物學科教學改革的關鍵。優(yōu)化的課堂教學設計和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必然能帶來滿意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生物老師要多從本校實際情況出發(fā),尋求最優(yōu)、最好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lián)合編寫.《教育學基礎》.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12
[2]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院校.《中學生物教學》.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