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妮妮
摘?要:“致良知”作為心學體系的核心,自有其理論意義和價值,并且與我們當今對于人格的塑造也息息相連。王陽明的“致良知”說所倡導的意識獨立和個性解放,對于當今社會培養(yǎng)優(yōu)秀的人格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本文選取了王陽明心學中的“致良知”說對人格塑造的啟示作為主要研究思路,分別從王陽明生平簡介及心學概述、“致良知”思想的發(fā)展歷程和“致良知”對當代人格塑造的啟發(fā)共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致良知;心學;人格;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615(2019)02-0100-04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2.019
王陽明從小立志做圣人,一心求問圣學之道,因此,小時候曾經癡迷于朱子之學,與好友一起格竹子,格竹不成,反倒染上一身病。從此以后,他對朱子學說產生了質疑,并重新思考圣學的宗旨。通過大量的實踐與思考,王陽明吸收了陸九淵心學的合理內涵,最后成為了心學的集大成者,而且形成了自己一套完備的心學思想體系?;仡櫷蹶柮鞯纳绞论E及其思想的創(chuàng)立,無不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后人,而且還對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對我們當代人格塑造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下將分而述之。
1.王陽明生平簡介
王陽明(1472—1529),原名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出生于素有“文獻名邦”之稱的余姚,王氏先祖書香傳家,家族訓誡淵源深厚。王陽明少受儒家教育熏陶,從小立志“做圣人”,熟讀程朱理學,“日則隨眾課業(yè),夜則收取諸經子史讀之,多至夜分”[1]1620,學業(yè)日長,20歲即中舉。弘治十二年 (1499),王陽明參加禮部會試,獲賜二甲進士第七人,觀政工部,第二年任山東鄉(xiāng)試主考官。
正德元年(1506),劉瑾專權,矯詔逮捕南京戴銑等,王陽明時任兵部主事,“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謫貴州龍場驛丞?!盵2]5150龍場,今貴州修文縣治?!罢挛迥辏?510),劉瑾伏誅,先生升任江西廬陵知縣,繼而升南京刑部四川司主事。后又調吏部驗封司清司主事。此后屢次升遷,歷任文選清司員外郎,南京太仆寺少卿,后改鴻臚寺卿。”[3]003
2.王陽明心學概述
陽明心學的思想內核主要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等三個方面的內容。王陽明認為,“心即理”是自然的道理。理就是心,有其心始可以言其理,無其心便不可言其理。在知行合一上,王陽明常用主意與工夫這兩個概念來概括知與行的關系:“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庇纱丝梢?,王陽明的“行”實際上包括了觀念層面上的和實踐層面上的行,即 “知”是觀念意義上的“行”,“行”是實踐意義上的行,“行”具有雙重內涵。
其中,王陽明思想體系的核心是“致良知”。1514年,王陽明在滁州講學時,再次提出了良知:“邇來只說‘致良知’。良知明白,隨你去靜處體悟也好。隨你去事上磨練也好,良知本體原是無動無靜的:此便是學問頭腦。我這個話頭,自滁州到今,亦較過幾番,只是‘致良知’三字無病。” [1]262王陽明用“良知”來表達和概括其“心學”最本質的內容,他曾說過,他的“良知”這兩個字到了龍場以后,便已開始成為其心學的核心,只是那個時候他點不出這兩個字而已,他那時經常與學者說,是費了很多說辭的。今天有幸見到此意,一語之下,洞見全體,真是痛快。由此可知,王陽明的“致良知”學說是其思想的集大成者。
1.良知
在陽明心學中,良知具有形上意義,它既可以是宇宙的本體,也可以是認識的本體,同時還可以是道德的本體。良知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哲學范疇,首見于《孟子》:“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盵4]295太虛法師說:“良知一名,本于孟子;但孟子良知、良能并稱,王子則總握其樞紐于良知,而良能即攝贊良知之內,故即知即行,徹里徹表?!?[5]1117 太虛法師這一精準的判斷,對孟子的良知良能與陽明良知概念之間的關系,有了很獨到的把握。
良知是王陽明學說的中心,正如他自己所說:“吾將以斯道為網(wǎng),良知為綱。” [1]787良知就是天理,就是“心”,是宇宙的本體。從邏輯上說,既然良知是宇宙的本體,當然也就是認識的對象,是認識的本體。在其內容上,“天理”也就是封建道德準則,那么良知自然也就是道德本體。于是我們就可以得出,王陽明的宇宙觀、認識論和道德論之間的聯(lián)系是一個有機統(tǒng)一體。
2.致良知
良知與致良知的關系是本體與工夫之辨。在王陽明的心學體系中,良知被賦予了精神本體的意義,致良知則為“復那本體”的工夫。良知和致良知的關系,就像是本體論與功夫論的關系。王陽明將良知與致良知的關系比作植物之根和人工培灌的關系。他說:“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學也者,其培擁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刪鋤之者也,無非有事于根焉耳矣?!痹诖颂幹?,“心”即是指良知的本體,“學”則是指致良知的工夫。植物如果沒有根部,那么它則不能生存,但植物離開了后天的培植和灌溉,則它更不能生長。
王陽明的“致良知”說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擴充自己的良知,并把它推致于事物之間;另一方面則是把良知實在地付諸行動中去。在擴充良知方面,王陽明認為人人具有良知,并且每個人從具有良知到良知的顯現(xiàn),并不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而是受到了私欲的蒙蔽。因此,致良知的關鍵在于不斷地去除個人的私欲來使良知復明,不斷地擴充自己的良知,推致于事物之間,則人人皆可成為圣人。
在把良知實在地付諸于行為中去這方面,首先,王陽明認為人們要不停地用功,持續(xù)不斷地“克己”。王陽明說:“人若真實切己,用功不已,則與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見一日,私欲之細微亦日見一日?!袢擞谝阎炖聿豢洗?,已知之人欲不肯去,且只管愁不能盡知,只管閑講,何益之有?且待克得自己無私無克,方愁不能盡知,亦未遲在?!盵1]20他認為,人在持續(xù)不斷的“克己”中,就應該像“走路一般”,在每個具體問題細節(jié)中發(fā)現(xiàn)“天理之精微”并克服“私欲之細微”,直到達到“克得自己無私可克”。
其次,要將窮理與居敬相結合。在窮理與居敬上,朱熹早就認為,居敬和窮理應相互配合,但他認為居敬和窮理是兩個獨立的方面:居敬是戒慎并且不怠慢,窮理則是對事物的精察而不疏漏。也就是說,居敬是作為一種態(tài)度,窮理則是實際地去實踐。但王陽明卻認為,窮理與居敬應是統(tǒng)一的。他在回答日孚的提問時說:“一者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若只知主一,不知一即是天,有事時便是逐物,無事時便是著空。惟其有事無事,一心皆在天理上用功,所以居敬亦是窮理。就窮理專一處說,便謂之居敬;就居敬精密處說,便謂之窮理;卻不是居敬了便有個心窮理,窮理時便有個心居敬。名雖不同,功夫只是一事?!盵1]33他認為居敬即是窮理,他進一步說道,窮理即是盡性,因為性即理也,窮理就是盡性,當然盡性必須窮理,只有窮理才能致良知。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氣質和能力等特征的一個總和,也是指個人的道德品質與人能作為權利和義務主體的資格。在此文中,筆者更多的是從人的總特征和道德品質含義兩方面來展開論述。道德品質也稱“德性”,簡稱“品德”,它是個人在道德行為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比較穩(wěn)定的、一貫的特點和傾向,是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在個人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xiàn),由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等因素構成。因此,本文主旨是結合“致良知”學說,進一步來論述其對塑造當代人格的啟示。
1.顯現(xiàn)人的道德本心
王陽明在陸九淵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致良知”的主張。他認為“道即是良知”[6]416,“良知者,心之本體……”[6]244,良知即是道,即是天理,道德修養(yǎng)的最終目的在于“致良知”?!叭徽\意之本,又在于致知也?!私钥梢詾閳蛩础诖艘?。”[6]467每個人都有無暇的本心。在王陽明看來,良知是每個人本來就有的,如果人人都能除去自己的過度私欲,從而擴充自己心之本體到達極致,那么他就能成為圣人。因此,人們首要的任務,就是要破除“心中賊”,因為致良知的關鍵在于去除私欲,由此來使自己的良知得到顯現(xiàn)。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人們也得到了更多的發(fā)展機遇,但與此同時也將面臨著巨大的危險和挑戰(zhàn)。在當今社會之中,人們的人格正在受到不斷的侵蝕,人們的道德意識逐漸在被各種物質欲望所吞噬。許多人逐漸沉溺于對物質和精神欲望的過度奢求,比如嗜煙、酗酒和好名牌以及陷于游戲所帶來的精神快感等。如果人們隨之任意發(fā)展,那么人們的道德本心即良知會逐漸泯滅,從而整個人會變得庸俗、暴躁、無禮和傲慢,從而失去判斷是非的道德能力。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具有良知的,看似沒有良知的有些人,只是因為他們的良知被過多的私欲蒙蔽了而已。只要我們能把良知擴充到極致,那么我們都有可能成為圣人。那么為什么良知不能全部呈現(xiàn)出來呢?是因為私欲的蒙蔽。因而,要想致良知,就要擴充良知到極致,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其實也就是把私欲去除。在王學中,王陽明強調克己之私欲,并不是要求人們完全去除所有的欲望,而是要求人們去除過多的沒有必要的欲望。男女衣食之欲,這些滿足人們生活基本所需的欲望是不用去除的,這些生活所需的基本欲望反而能維持社會的倫理綱常。人人堅信都有一個良知,我們所做的“惡”都是受我們的過多私欲所指使的。只有覺悟了這一點,我們才會破除“心中賊”,去除心中過多的私欲,擴充自己的良知,從而顯現(xiàn)人的道德本心,恢復人之為人應有的精神氣質。
2.由里及外的道德行為
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人往往是“說一套,做一套”,根本沒有把自己的良知到生活中去踐行。比如,社會上一些所謂的公益項目,表面上看似是道德的行為,實際上,這只不過是他們?yōu)榱俗鰪V告的變相行徑,其初衷并非是為了真做慈善。所以,王陽明說“言良知則使人尤為易曉”。那么我們是否就可以理解為,如果言“非良知”,會讓人們覺得非常“難曉”呢?
從王陽明的“致良知”學說中,我們可以得知,只擴充人的良知是不夠的,“致良知”的根本目的在于人人都能依照自己的良知做事。如果人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能依照自己的“心之本體”即“良知”,由內而外,毫無虛偽的道德,那么這樣的人才能真正“致良知”,“言良知則使人尤為易曉”。因此,在現(xiàn)實中,要檢驗一個人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都要看他是否從人的本心出發(fā)而做出的行為。
3.培養(yǎng)堅忍不拔的性格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經常會遇到許多不順和坎坷,但每個人遇到坎坷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狀況是不一樣的,這主要取決于自己的性格是否足夠堅定。有些人遇到一些困難,會選擇逃避或者自暴自棄,甚至去懷疑自己的能力。有些人遇到大一點的坎坷,總以為天要塌下來?;仡櫷蹶柮饕簧慕洑v,可謂跌宕起伏,不知受到多少磨難,最終他都能堅持下來。自從劉瑾專權以后,由于王陽明抗令欲救南京戴銑等人,劉瑾十分惱怒,對他廷杖四十,并貶謫為貴州龍場驛丞。在去貴州龍場的路上,還不斷受到劉瑾派人追殺。最后雖然安全到達了龍場,但那里條件非常艱苦,生活十分困難。盡管如此,他并沒有因此而氣餒,那個時候,他說:“吾一切執(zhí)念皆可解,唯有生死之執(zhí)念不可解?!敝?,他潛心在龍場悟道,終得圣賢之道的要旨,即圣賢之道,到后來慢慢完善為眾所周知的“致良知”說。
王陽明曾說,良知之說是“從百死千難中得來,非是容易”。因此,當我們每個人遇到不順和坎坷時,如果心理一旦有一個良知,那么自己心中就等于有了一個標準或信念?!爸铝贾钡倪^程就是人們?yōu)榱藢で笠粋€標準或信念而奮斗不止的過程?!爸铝贾钡钠D苦啟示我們,無論生活中會遇到多大的困難,只要我們能不斷地克服困難,堅守自己的本心,最終定會有所收獲。但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我們一定不能先放棄。王陽明認為,人到了一定的境界,達到的狀態(tài)就是本心的呈現(xiàn),且堅固不動,這不是一種虛幻的狀態(tài),而是真實存在的。在經歷了種種艱難的磨礪之后,王陽明確信,良知說不僅可以使人達到道德的至善,而且如果依賴“良知”,則人們可以真正達到他們向往已久的‘不動心’的至高境界。
“致良知”說是王陽明自己認為最為成熟和完備的思想,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圣門正法”。在當今比較浮躁的社會中,我們需要冷靜思考,需要重新去審視和認真面對王陽明的王學思想,不要一味地加以否定或肯定。在審視王學的過程當中,我們不要把明以后所有的歷史遺留問題都歸結為王學的過失,也不要輕易地從唯物或唯心主義來對此界定。王陽明創(chuàng)立學說的本意并不是叫人們去空談,只是由于后世王學的畸形演變,才導致了人們對王學誤解更加深刻。
[1]?王陽明.王陽明全集 [M]. 吳光,等,編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張廷玉,等. 明史19-20傳[M]. 北京:中華書局,1974.
[3]?王陽明.王陽明全集[M]. 陳恕,編校.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
[4]?孟子.孟子[M].萬麗華,藍旭,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
[5]?太虛法師.太虛大師文鈔:初集:第2編[M] .上海:中華書局,1927.
[6]?董治安,張忠綱.傳習錄[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鐘昭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