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珊珊
摘要:在“現(xiàn)代”萌動的19世紀初期,人們對回憶過往有一種強烈的需求,而在20世紀,對記憶的研究逐漸滲透到社會學、文化學、文學、歷史學甚至是地理學。這一點也體現(xiàn)在尼日利亞戲劇家沃萊·索因卡的代表作《強種》中。該劇的主題和框架承載了厚重的文化記憶,具體體現(xiàn)在分析表明,劇中人物埃芒的個人記憶和本地村民以利己主義思想為根源的不人道的非洲迷信風俗的集體記憶,都是劇本對文化記憶的言說。由于集體記憶的差異,其中包括在內(nèi)的個體記憶會產(chǎn)生巨大的差別,這將社會成員之間的必然沖突。
關(guān)鍵詞:《強種》;文化記憶;個人記憶;集體記憶
逐漸形成和積累的記憶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在1941年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在《記憶的社會框架》中,將記憶置于社會框架下進行分析,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集體記憶”概念——“集體記憶是構(gòu)成我們認同的活生生的過去,其根本在于當下性,它不是一個既定的概念,而是一個社會建構(gòu)的概念。”[1]他的這一理論被公認為是該研究領(lǐng)域的起點,他也成為社會記憶研究的開山鼻祖。
之后,20世紀80年代,德國古埃及學家揚·阿斯曼發(fā)表《集體記憶和文化認同》一文,第一次闡述文化記憶概念——“關(guān)于一個社會的全部知識的總概念,在特定的互動框架之內(nèi),這些知識駕御著人們的行為和體驗,并需要人們一代一代反復了解和熟練掌握它們。”[2] 因此,借助文化記憶,人們能夠更好得掌握并了解歷史。
“個體記憶和集體記憶總與社會與文化息息相關(guān)?!盵3]另外,關(guān)于記憶,“它并不是個體活動的過程,而是在一定的社會框架下才能完成,特定的社會框架促成了相應的個體記憶和回憶”[4]。換言之,記憶是具有社會性的——“記憶是一種集體社會行為,人們從社會中得到記憶,也在社會中拾回、重組這些記憶。” [5]在本劇中,埃芒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他的個人記憶所依附的社會框架讓其認為作為強種是是為大眾犧牲的英雄;而劇中以賈古那和奧羅治為首的本村頑固守舊的村民則一直信奉不為人道的封建迷信,這對于她們的個人記憶也產(chǎn)生了影響。
此外,“集體記憶就是一個群體內(nèi)所有成員共享的、有關(guān)過去的表述。屬于同一個集體的成員分享共同的記憶,個體的記憶一方面構(gòu)成了集體記憶的基礎,另一方面又基于這個集體記憶”[6]。因此,對于同一個群體類的成員,他們擁有相同的集體記憶,產(chǎn)生的個人記憶也極大可能是不謀而合的。劇中,賈古那為首的村民就是在一個相同的集體記憶中,通過他們的種種表現(xiàn),對待埃芒以及伊法達的態(tài)度,能看出他們的個人記憶具有很高的相似性。集體記憶也可以被認為是一種記憶陣營,對于阿托家族而言,他們的個人記憶產(chǎn)生于這個陣營,而陣營的支撐力量就是非洲不為人道的封建迷信的傳統(tǒng)和思想。
再者,人與特定的生活環(huán)境之間密切關(guān)系:時間和空間。即“每個人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絕非一塊黑板,一個人留在其中的痕跡不可能像黑板上的字跡一樣不用吹灰之力就可以被抹得一干二凈。時空不僅支撐記憶,而且反作用于記憶”[8]。進一步分析此觀點,我們不難得出此結(jié)論:不同的時空都有其特定的生活環(huán)境,相應也有其特定的集體記憶,存在和成長于不同時空,即不同社會框架下的個體,他們的個人記憶模式也是大相徑庭,形式各異的。
很顯然,劇作家在《強種》中設定了外鄉(xiāng)和本村兩種不同的特定環(huán)境。埃芒成長的環(huán)境是外鄉(xiāng),相應地,他接受的集體記憶是強種是英雄的思想:。從劇中他的種種表現(xiàn)來看,這對其個人記憶模式產(chǎn)生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英雄主義,愿意犧牲。反觀賈古那、奧羅治,他們成長的環(huán)境是本村,接受的集體記憶是非洲相對封建迷信的思想,這也導致他們的個人記憶模式和埃芒有很大差別,相對于埃芒的開放和前衛(wèi),他們則顯得拘謹和保守。
“每種文化都會形成一種‘凝聚性結(jié)構(gòu)’,它起到連接和聯(lián)系的作用?!盵9]擁有相同集體記憶的人,他們往往會有共同遵守的規(guī)范和共同認可的價值,從而被聯(lián)系在一起。不同的集體記憶,產(chǎn)生的文化背景不同,造就的規(guī)范和價值也不一致,進而產(chǎn)生不同的個體記憶。當不同的個體記憶發(fā)生交集時,磨合成為了必然。而一旦個體記憶差異過大,甚至涉及到人生觀、價值觀等核心問題時,沖突將不可避免。
結(jié)語
在《強種》中,作者索因卡展現(xiàn)了兩種非洲傳統(tǒng)文化的矛盾和沖突。本文分析了個人記憶和集體之間的從屬關(guān)系,并試圖在個人記憶和集體記憶的碰撞中尋找解決矛盾的方法,為本作品的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M].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9-42
[2] [德]哈拉爾德·韋爾策編.社會回憶:歷史、回憶、傳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4
[3] [德]揚·阿斯曼.關(guān)于文化記憶理論[A].陳新,彭剛主編.文化記憶與歷史主義[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5
[4] 金壽福. 揚·阿斯曼的文化記憶理論[J]. 外國語文,2017,(2).
[5] 李興軍.集體記憶研究文獻綜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9,(4).
[6] Wood.Nancy.1994.Memory’S Remains:Les Lieu de Mémoire[J].History and Memory (6):123—149.
[7] 阿斯曼,揚.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M].金壽福、黃曉晨,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6
[8]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M].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