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佩 張志丹
厘清“家校共育”邊界十分必要
一項網(wǎng)絡調查中顯示,2001名受訪者中,有81.8%的受訪者表示身邊有家長被“家庭作業(yè)實為家長作業(yè)”問題困擾,70.1%的受訪者認為家長過多承擔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責任,63.3%受訪者認為是教師淡化教育責任意識,向家長轉移責任,80.1%的受訪者認為讓教育回歸本位是教育教學中的當務之急。
目前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家庭教育的問題除了侵入過多或疏于教養(yǎng),更多表現(xiàn)出的是退位和缺位,尤其是在當今寄宿制學校越來越普遍的情況下更為嚴重;學校教育的問題是重成績輕育人,過多倚仗家庭教育,把專業(yè)化要求較高的育人目標不適當?shù)亟挥杓议L,轉嫁育人責任,同時對家庭教育缺乏足夠的信任和協(xié)作,對家長缺乏足夠的專業(yè)指導。
因此嘗試厘清“家校共育”的邊界是有必要的?!斑吔纭币?guī)定彼此的權利義務范疇,各自邊界之外的不能不慎重以待,各自邊界內(nèi)管轄責任也都不容推脫,任意侵入對方領地或者因退避導致管轄真空都勢必造成孩子教育的錯亂或者失于教養(yǎng)。
“家校共育”的兩個基本邊界
第一是時間邊界。一個人失去自由與自主的時候,他就不可能成為一個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教育部明確要求學校不得利用微信等手機軟件給家長布置作業(yè),就是考慮到學校教學對家庭教育時間的過度侵占,要為家長解綁,要還孩子自由。把孩子校外的時間還給孩子,還給家庭。為孩子的家庭生活教育留夠足夠多的時間,不因為學校教育甚至更多是教學所需而大肆侵占孩子的課余時間,應保證足夠的親子共處時間和孩子自由時間。
教育的內(nèi)涵遠不只是智育,更不只是追求學業(yè)成績,這意味著家庭教育絕不只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有比附會學校教育更重要的責任。
第二是內(nèi)容邊界。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擔負培養(yǎng)孩子正確價值觀、助其樹立健全人格的責任,都有“立德樹人”的德育目標。這是為社會為國家培養(yǎng)合格公民的使命所在,二者并無區(qū)別,有的只是教育方式的區(qū)別。但在教育的其他方面,學校教育更傾向于通識教育,更重理論,面對更普遍的學生群體,而家庭教育更傾向于發(fā)展天賦,更重實踐體驗,針對富于個性的學生個體。
“家校共育”關鍵在“共”字
一項全國調查顯示,52.5% 的家庭教育仍然著重“為孩子安排課余學習內(nèi)容”;34.6% 的家庭在“陪著孩子做功課”,反而忽略了對孩子身心健康、做人教育、常識教育、掌握生活技能這些家庭最基本職責的履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前不少家庭在育兒職責上的“越位”或“錯位”現(xiàn)象。家庭教育有自己獨特的使命。學生是一個處在身心發(fā)展過程中的完整的人,家庭是孩子心理能量的來源,它更應該在尊重孩子生長規(guī)律的基礎上幫助孩子開展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生涯教育,以此達到生長教育的目的。當孩子在這些方面具備完整的品格時,他在學業(y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也都能迎刃而解。
“家校共育”明確了孩子教育是家庭和學校共同的責任,但“共育”并非同等責任或不分彼此,“邊界”更非“門前雪”“瓦上霜”的涇渭分明,不是神圣不可逾越的界河雷池。不可否認,在“家校共育”體系中,學校掌握更多的主動權,既不越界,又盡到對家庭教育的指導之責,學校當仁不讓。
“家長學校”是學校盡教育督導義務的普遍形式,越來越受重視,并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課程,而一些有著教育家智慧的學校更是把它辦成了家長心目中的“傳說”。
鄭州某校建立了家長課程學分制度,必修課每學期至少2次,一次2個學分,課程主題分別是“和善與堅定并行”“八大學習習慣”“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學習風格”“目標的養(yǎng)成”“青春期心理”,都是和學生成長發(fā)展密切相關、又非學校教育可以獨力包辦的重要課題。每學期至少4個學分,三年課程修滿學分24分,學生畢業(yè)時為父母頒發(fā)“父母學校結業(yè)證書”,讓父母和孩子一起參加畢業(yè)典禮。過程中他們會及時了解授課效果,聽取學員心聲,調整課程內(nèi)容;還會建議相應的課后親子活動,并進行形式多樣的獎勵。
效果如何?讓我們來看看該校一位家長的分享:“今天參加的父母課程,讓我收獲很多,老師們對我們開展了鼓勵性語言的訓練,晚飯后,當我非常別扭地嘗試著用這些語言和孩子說話的時候,我忽然發(fā)現(xiàn)他眼前一亮,并表示,以后要把游戲戒掉,因為他想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人。孩子的進步確如老師在課堂上說的那樣,不知道哪個時刻就會給我們帶來驚喜。我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作為家長也需要不斷學習和提升?!睆募议L的分享我們可以看到,良好的家校共育環(huán)境,是孩子成長的催化劑。
學校對家庭教育的指導方式非此一端,代表學校履職的班主任及其他老師往往在對家庭教育的推動中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
筆者孩子所在的小學,開學伊始,就通過組織參觀、親子體驗等活動,把學?!岸脨?、傳遞愛”的育人理念闡述給家長,謀求家長的認同。孩子的班主任更是屢屢鼓勵家長在課余假日組織孩子們參加福利院獻愛心、野外植樹等社會實踐活動,督促家長教會孩子做家務、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倡議并幫助家長組建閱讀小組、購置書籍、養(yǎng)成親子共讀的習慣,建議家長在春季帶孩子觀察小區(qū)、公園郊野等地動植物的自然變化,認識二十四節(jié)氣,體會時令變化,以寫繪結合的方式創(chuàng)作觀察日記,指導家長們通過閱讀《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我要做個好爸爸》等書籍提升家長對家庭教育的認識水平和實踐能力。
這些活動中家庭是教育的主體,學校老師則給予了熱情專業(yè)的引導,豐富多彩的校外生活培養(yǎng)了孩子對自然的興趣熱愛,使孩子們體驗了同情悲憫對于生命的意義,呵護了孩子寶貴的好奇心和創(chuàng)造欲望,營造了親子相悅、書香家庭的美好氛圍。
這種形式的家校共育,激起了家長參與孩子教育的熱情和信心,幫助家長和孩子一起成長,從教育理念到行為實踐真正做到了既守好各自邊界,又實實在在合作,孩子無疑是這種共育合作中最幸福的人!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云曉說:“家校合作的方向不是把家庭變成學校,而是讓家庭更像家庭?!?這是在恪守“邊界”前提下家?!肮灿彼鶓_到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