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蔚然
作者名片
路遙,中國當代作家,原名王衛(wèi)國,1949年出生于陜北榆林清澗縣。曾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陜西分會黨組成員、副主席。代表作有《平凡的世界》《人生》等。
1992年11月17日,路遙因肝硬化腹水醫(yī)治無效在西安逝世,年僅42歲。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wù)院授予路遙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wù)?,并獲評鼓舞億萬農(nóng)村青年投身改革開放的優(yōu)秀作家。
創(chuàng)作背景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花費6年心血創(chuàng)作的一部百萬字小說,這部小說以恢弘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現(xiàn)了改革時代中國城鄉(xiāng)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遷,還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電臺廣播。被視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當代史詩”般的經(jīng)典作品。該作品于1991年獲得中國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書名是《平凡的世界》,但作品中的每個人都不平凡,每個個體所隱忍的東西、承受的命運、經(jīng)受的苦難也都各不相同。有人說,人不應(yīng)對抗自身的平凡,但每個人又無時無刻不在抗爭。
選段一
孫少平上這學實在是太艱難了。像他這樣十七、八歲的后生,正是能吃能喝的年齡??墒撬款D飯只能啃兩個高粱面饃。以前他聽父親說過,舊社會地主喂牲口都不用高粱——這是一種最沒營養(yǎng)的糧食??墒蔷瓦@高粱面他現(xiàn)在也并不充足。按他的飯量,他一頓至少需要四五個這樣的黑家伙。現(xiàn)在這一點吃食只是不至于把人餓死罷了。如果整天坐在教室里還勉強能撐得住,可這年頭“開門辦學”,學生們除過一群一伙東跑西顛學工學農(nóng)外,在學校里也是半天學習,半天勞動。至于說到學習,其實根本就沒有課本,都是地區(qū)發(fā)的油印教材,課堂上主要是念報紙上的社論。開學這些天來,還沒正經(jīng)地上過什么課,全班天天在教室里學習討論無產(chǎn)階級專政理論。當然發(fā)言的大部分是城里的學生,鄉(xiāng)里來的除過個別膽大的外,還沒人敢說話。
每天的勞動可是雷打不動的,從下午兩點一直要干到吃晚飯。這一段時間是孫少平最難熬的。每當他從校門外的坡底下挑一擔垃圾土,往學校后面山地里送的時候,只感到兩眼冒花,天旋地轉(zhuǎn),思維完全不存在了,只是吃力而機械地蠕動著兩條打顫的腿一步步在山路上爬蜒。
但是對孫少平來說,這些也許都還能忍受。他現(xiàn)在感到最痛苦的是由于貧困而給自尊心所帶來的傷害。他已經(jīng)十七歲了,胸腔里跳動著一顆敏感而羞怯的心。他渴望穿一身體面的衣裳站在女同學的面前;他愿自己每天排在買飯的隊伍里,也能和別人一樣領(lǐng)一份乙菜,并且每頓飯能搭配一個白饃或者黃饃。這不僅是為了嘴饞,而是為了活得尊嚴。他并不奢望有城里學生那樣優(yōu)越的條件,只是希望能像大部分鄉(xiāng)里來的學生一樣就心滿意足了。
可是這絕對不可能。家里能讓他這樣一個大后生不掙工分白吃飯,讓他到縣城來上高中,就實在不容易了。大哥當年為了讓他和妹妹上學,十三歲高小畢業(yè),連初中也沒考,就回家務(wù)了農(nóng)。至于大姐,從小到大連一天書也沒有念過。他現(xiàn)在除過深深地感激這些至親至愛的人們,怎么再能對他們有任何額外的要求呢?
少平知道,家里的光景現(xiàn)在已經(jīng)臨近崩潰。老祖母年近八十,半癱在炕上;父母親也一大把歲數(shù),老胳膊老腿的,掙不了幾個工分;妹妹升入了公社初中,吃穿用度都增加了;姐姐又尋了個不務(wù)正業(yè)的丈夫,一個人拉扯著兩個幼小的孩子,吃了上頓沒下頓,還要他們家經(jīng)常接濟一點救命的糧食——他父母心疼兩個小外孫,還常常把他們接到家里來喂養(yǎng)。
家里實際上只有大哥一個全勞力——可他也才二十三歲啊!親愛的大哥從十三歲起就擔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沒有他,他們這家人不知還會破落到什么樣的境地呢!
賞讀感悟
孫少平來自農(nóng)村,家境貧窮,他的學習生活過得相當艱苦,經(jīng)常是忍饑挨凍,但他始終沒放棄求學的夢想,反而更加勤奮好學。在文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孫少平的伙食就是每頓飯兩個高粱面饃。在現(xiàn)在看來,這是多么不可思議??!這部作品對青少年朋友來說,并不僅僅只是體會憶苦思甜,而是要在文中學到一種精神,一種無論在何種困境中都永不放棄的精神。相信這種精神能讓你成長得更加優(yōu)秀。
選段二
一九八五年清明節(jié)前后,盡管山野仍然是一望無際的荒涼,但雙水村卻隨處可見盎然的春意了?!?/p>
燦爛的陽光一掃冬日的陰霾,天空頓時湛藍如洗。山川河流早已解凍,泥土中散發(fā)出草芽萌發(fā)的新鮮氣息。黃土高原兩類主要的候鳥中,燕子已經(jīng)先一步從南方趕來,正雙雙對對在老地方筑新巢;而大雁的隊列約摸在十天之后就掠過高原的上空,向鄂爾多斯邊的北草地飛去……農(nóng)事繁忙起來了?!瓘娜ツ昵锬┒蹰_始,孫少安個人掏腰包出資一萬五千元重建的雙水村小學,現(xiàn)在眼看就要最后竣工了?,F(xiàn)在,田福堂當年攔河打壩震壞的校舍窯洞,已經(jīng)被一排氣勢宏偉的新窯洞所替代。當年的學校操場也擴大了一倍,栽起一副標準的籃球架,還有一些其他莊稼人叫不出名堂的玩意兒。操場四周砌起了圍墻。鐵欄式大門上面,拱形鐵架上“雙水村小學”五個鐵字,被紅油刷得耀眼奪目。據(jù)說一兩天內(nèi)就要舉行“落成典禮”,到時鄉(xiāng)上縣上的領(lǐng)導都來參加;聽說黃原還要來人拍電視哩。哈呀,孫少安小子雖然破了財,但這下可光榮美了!
當然,新學校的慶祝典禮不僅是孫少安的大事,也是雙水村所有人的大事。幾天來,全村人都有點激動不安地等待這一非凡的紅火時刻。
需要告訴諸位的是,雙水村的領(lǐng)導階層已經(jīng)在去年冬天進行了大換班。金俊武接替著名的田福堂出任了村黨支部書記;而孫少安接替金俊山出任了村民委員會主任。這個變化看來有點突然,實際上也很自然,我們不會過分驚訝。這樣,福堂同志和俊山同時就成了普通老百姓。當然,如果農(nóng)村也設(shè)顧問委員會的話,他們二位完全有資格當正副主任。另外,玉亭同志不但沒有退到“二線”,反而由支部委員升成了副支書。田海民的委員職務(wù)沒變。新任支部委員有原一隊副隊長田福高和金家灣入黨不久的前地主的小兒子金光輝。光輝進入了雙水村的“政治局”,使他們一大家人十分榮耀……
賞讀感悟
在那個年代里,早出生幾年和晚出生幾年的命運相差是很大的。孫少安是孫少平的哥哥,是家里的全勞力,承擔著很多重任,接受的教育不多,所以文化水平不高,但生活改善后,便自掏腰包出資一萬五千元重建了雙水村小學。平凡的人,做著平凡的事,但在平凡中完成對家人對社會的責任與擔當,就已變得不再平凡。類似這樣的情節(jié)在書中是很多的,這些情節(jié)深深地打動著讀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