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光
摘 ?要:漢字教學是留學生漢語教學的基礎和核心。漢字感教學致力于謀求輕松快速地建構外國人的漢字三維立體大腦圖式的辦法,使外國人的漢字習得周期縮短、難度降低、興趣提高、效果變好。研究和實踐表明,采用順向策略和逆向策略,貼近生活,由簡單到復雜,先直觀后抽象,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習于拆裝組配,樂于見形識構、長于辨音解義,逐步在大腦中建成漢字圖式神經(jīng)網(wǎng)絡系統(tǒng)的漢字教學方法行之有效。
關鍵詞:留學生;漢字感;建構;方略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20-0116-03
Abstract: Chinese character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and core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for foreign students. Sense of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have been committed to seeking to construct a three-dimens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foreigners' brains quickly and easily, and to fostering a sense of Chinese characters, so that foreigners can master Chinese characters in a short period, with learning difficulty reduced, interest increased, and the better effect achieved. On this point, teaching practice have confirmed that effective teach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can use the forward and reverse strategy, which means teachers can adopt flexible methods, from simple to complex, from details to abstract, step by step, teachers can guide students to learn Chinese characters in groups and in parts, showing them how to shape characters' structure and distinguish meaning from sounds, gradually the students can built characters networks in their brains.
Keywords: overseas students; sense of Chinesecharacter; construction; strategy
引言
語感是一個結構復雜、反應敏銳、功能強大的多維神經(jīng)網(wǎng)格系統(tǒng),由多個微觀子系統(tǒng)構成。漢字感是漢語使用者建立在大腦中掌管漢字的儲備中心、指揮中心、協(xié)調(diào)中心和監(jiān)控中心。留學生漢字教學的根本任務是教學生使用漢字準確表達思想與情感,本質(zhì)上就是要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幫助學生科學、快速地在頭腦中建構信息充足、結構科學、體系完備、反應靈活、轉碼精當、傳導暢達的綜合性、多維面漢字感應神經(jīng)交互系統(tǒng)——漢字感。
下面將從漢字的造字思維和機理入手,以字形字義的生成、連結、沿革、流變?yōu)榻馕鲩T徑,探討留學生漢字感建構培育的教學策略、方法和技巧。
一、漢字教學策略
漢字是意音文字,形體的寫義、表音功能是外國人漢字學習化難為易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漢字圖式建構的重要神經(jīng)結點。所以,漢字教學應該貼近生活,由簡單到復雜,先直觀后抽象,分門別類,循序漸進地進行,方法靈活,多管齊下,著力引導學生習于拆裝組配、樂于見形識構、長于辨音解義,逐步在大腦中建成漢字圖式神經(jīng)網(wǎng)絡系統(tǒng)。而采用順向策略和逆向策略是達成目標的關鍵。順向策略就是從部分到整體建構漢字的生成邏輯體系和組配模型。如“一”上加橫成“二”,“二”中加“—”成“工”。逆向策略是從整體到部分,通過逐層拆解漢字直到獨體字或基本筆畫,這個過程也是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整字的生成序列、結構模塊和塑形、變形規(guī)律,從逆向照應、強化和補充順向策略生成的漢字圖式。如“演”看似復雜,記音、識形和書寫都難,但是引導學生按漢字的組配序列法則和塑形、變形規(guī)律進行拆解就變得簡單了。左側的“氵”是“水”作為偏旁的常用模型之一,右邊是一個“寅”字,與整字“演”有讀音上的近親關系。而“寅”字又是由“宀(mián,作偏旁讀作寶蓋兒)”、“一”、“由”、“八”四個字按上中下三個體位組配而成的。其中“由”是“田”字的中間一豎向上拉伸致局部形變而成,“八”字又因為漢字追求形體美觀和書寫方便而長度縮短、筆形變異。在此基礎上,還可對“宀”、“由”、“八”進行逐級肢解,直到全部變成不可再拆解的基本筆畫。
教學中通過對這種思維方式、邏輯關系和鑄模范示的反復重現(xiàn)和強化,學生頭腦中的漢字生成圖式就會逐步形成、清晰、豐富。特別是逆向策略的應用,以解構之術習得建構之功??傊嘞虿呗缘倪\用可以有效縮小留學生的漢字心理盲區(qū),減輕記憶負擔,降低識字、寫字和記字的時間成本和學習強度,銳化見整識零、繁簡相濟的解讀效應,提高教學效率。
二、漢字感建構教學九法
在相向策略之下,以通用漢字為對象,以組配、解構模型和類推、歸納規(guī)律為分流依據(jù),可以擬定九種具體應用方法,幫助完成漢字圖式建構。
1. 描寫法:主要用于象形字,這些字貼近生活實際,字形是對有形物的白描,容易觀察理解和解說。日、月、水、火、車、馬、止等即是。如“止”的甲骨文字形酷似一只腳趾向左、腳后跟向右的“腳”,故本義是腳。從甲骨到正楷,“止”由字畫經(jīng)圓潤流線形過渡,逐漸走向方正平直。了解這種形體來源和變化可以幫助學生在右腦中逐步完成象形字的造字思維方式和習用手法的圖式網(wǎng)絡建構,使相關神經(jīng)元完成鏈接放電和意念投射。激發(fā)他們的探求欲,強化記憶線索,從而習字難度減小,教學效果增強。
2. 解析法:是從造字構形機理進行解讀分析,指事字和會意字最適用。如上、下、寸、元、兇、旦、卡、忐、忑、尖、塵、歪、孬等。它們是古人不方便或無法畫出具體形象造字時,采用點、線等符號或已有字單獨或聯(lián)合提示字義的辦法造出來的字,教學時應該把造字者所選的字義提示方法、所用符號和沿革過程等再現(xiàn)、講解給學生,幫助他們在初遇這些字時就直接在頭腦中進行造字者的思維路線、表示方法和示義要領的鏡像造影,可以極大減輕死記硬背學字的心理負荷和記憶難度,使學習漢字變得生動有趣,輕松易懂。比如“元”字甲骨字形下部分似一面左側立之人的正視略圖,上部的橫筆“-”為特加線條符號,提示此字之義為頭??w的變化縮短了提示符橫筆,筆形變得方正剛直,這是方便書寫和追求形體美的結果?,F(xiàn)代漢語普通話中,“元”的本義已很少用到,而以第一(如“元月”)、為首的(如“元首”)、開始(如“公元”)這些引申義為常。但這些字義在漢語文化中,都與“頭”有抽象化了的形義關聯(lián),所以,字形圖式的建立對字義儲存的輔助作用很大,可以加以有效利用。
3. 復原法:漢字書寫追求線條美觀、結構平衡、整體諧調(diào)、形體端莊、穩(wěn)重大方。因此,一個字充任偏旁、部首時,常會發(fā)生筆畫變形(如“子”和“孑”、“孓”之間),筆畫或部件的合并或省略(如“卡”和“上”和“下”之間),部件移位(如“疆”的形符“土”放在“弓”的彎弧內(nèi)),一個部件衍生出多種形體(如“手”有九種變體四種變異)。這自然會增加學習難度。但只要抓住這些特點,分析其形成思路、方法和規(guī)律,通過形體的復原,在學生頭腦中活化造字機理和變化模型,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字形字義,鎖定關注焦點,建立完備健康的圖式系統(tǒng)。如“芻”、“受”、“父”、“有”,乍一看,形體各異,毫不相干。其實,它們共享同一個部件——“手”:“芻”的手是“彐”、“受”的手是“爫”和“又”、“父”的手是“乂”、“有”的手是“ ?”。再結合造字時以圖賦義的思路及形體流變經(jīng)緯,學習過程會變得可見可觸、生動有趣。記憶難度會大大降低,而且有利于學生腦海中的字形造影和形義搭橋。
4. 疊加法:是采用同形多體位雙重、三重或四重疊加造出來的字,現(xiàn)仍在使用的,商務印書館第五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共收入78個。為使這類字易學易記,教學中向?qū)W生強化其字形鑄模特點和取義邏輯方式非常有助于形義二維字感圖式的建構。疊加字的取義邏輯方式具有多樣性。有的取“多”、“盛”、“大”之義,如“眾”、“品”、“森”、“鑫”、“淼”、“赫”等;有的取群體形態(tài)或景象義,如“骉”、“犇”、“矗”、“竝”等;有的取數(shù)的倍增義,如“皕”、“雙”、“卅”、“卌”;有的則只是以群像表示某種事物,如“蟲”、“毳”、“焱”等。講解字形時,有意識地與字義結合,幫助學生激活這類字的形體構造機理以及取義視角、邏輯和方法的神經(jīng)聯(lián)系,書寫、記憶就變得簡單了。
5. 添筆法:是向上下左右內(nèi)外六個方位逐層添加筆畫而成新字,以幫助學生在已學漢字的基礎上擴展圖式疆域,織密大腦神經(jīng)網(wǎng)絡結點,輕松快速習得更多漢字的方法,是順向策略最基本的應用。漢字“一”變“二”、“工”、“土”直至“往”的過程,就是一個直觀的添筆法范型。
6. 加件法:適用于已學習了部分基礎漢字的教學對象,也是順向策略的應用。它是把一個已學漢字作為部件與另外的已學漢字在上下左右內(nèi)外六個方位上進行組配,構成新字的習得方法。因此,大腦圖式建構也須以在建神經(jīng)鏈接為條件,是對這些圖式的加密、孳乳和富化。如“十”,向左加“口”成“葉”,向外加“口”成“田”,向下加“口”成“古”。而“古”向左加“亻”成“估”,向右加“攵”成“故”,同時向左右兩邊添加成“做”,向外加“囗”成“固”。又如“千”,向下部左右兩側加“北”成“乖”,“乖”向下加“八”成“乘”,“乘”向右加“刂”成“?!薄?/p>
7. 減筆法:是逆向策略的。留學生初遇筆畫多、結構復雜的漢字往往望而生畏。鑒此,需化繁為簡、變難為易來給學生減壓,提高習字效率。減筆法是達成這一目標的理想之選。從前文所舉“演”字一例可以看出,一個字的形體無論多么復雜,都是由若干筆畫組配成部件,再由部件裝配成整字的,這一原理與用無數(shù)小零件組成汽車構件,再把各構件裝配成汽車異曲同工。同理,跟一個完成了拆裝整部汽車若干遍的人一定非常熟悉該汽車的構造一樣,一個能把形體復雜、筆畫繁多的漢字進行正確分析和拆解的人,漢字構形圖式一定在其頭腦中很清晰、穩(wěn)固了。
8. 聯(lián)想法:古人造字,“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漢字學習與觀察體悟現(xiàn)實世界、萬物百態(tài)和內(nèi)在心性聯(lián)系起來、結合起來,找到幫助理解記憶漢字的方法和技巧,在頭腦中快速建立客觀世界和主觀心性與漢字形義之間的直接聯(lián)系,完成立體圖式建構。
如“大”“天”“夫”三個字,學生初學時很容易混淆,記起來比較困難。以造字理念為基礎,進行生活化、直觀化的講解說明,區(qū)分它們也很簡單。“大”的金文是一個雙臂張開、雙腿叉開時的人形正視簡圖,這跟我們平時說什么東西非常非常大的時候用身體比劃的動作一樣。“天”的金文是在“大”這個人形簡圖的頭頂上用“一”作為標記,表示頭頂這個位置叫做“天”。“夫”的金文是在“大”這個人形正視簡圖的上面加上表示古代男子把頭發(fā)用頭繩或頭巾扎起來,再插上簪子時的形狀“+”之后的模樣。也就是說,“夫”是中國古代成年男人的裝扮正視簡圖,男女之別在發(fā)型上最明顯,所以“夫”的本義就是指成年男子。
9. 類推法:形聲字約占漢字總數(shù)的95%,3500個常用漢字中,形聲字比例約為90%,大概3150個。雖然現(xiàn)在形聲字的聲符表音、形符表義功能已經(jīng)嚴重弱化,精確度不理想,但對于留學生學字的作用仍然值得重視。一方面,可以利用聲符的表音功能和義符所含的義類給學生以讀音和字義的暗示、提醒;另一方面,可以應用聲符和義符發(fā)揮暗示和提醒作用的部件幫助學生記音記形。這種以類為單位進行的聯(lián)結、互識、互構與照應,就是語言習得中的類推作用,它會把每個字的獨立圖式變?yōu)樵谧x音和字義兩方面都各有交集的聯(lián)合互通圖式。
例如,以“向”、“尚”為聲符的字有35個,韻母都有ang,只有“響”和“餉”加了韻頭“i”,成韻母iang,其余33個字全為韻母ang。它們分別與zh、ch、sh、d、t、x 6個聲母組配成音節(jié)。字形上,4個字以“向”為聲符,18個字以“尚”為聲符,其余13個字是以“尚”為聲符的形聲字的衍生字。也就是說,所有的字中,聲符不變,形符多變。聲符盡量把該字自身融入趨同的讀音區(qū)間,義符全力將該字自身與其他字相區(qū)別。一方面,讀字時,聲符可以給你發(fā)音暗示或提醒,義符則顯示出該字的字義與何種事物相關。另一方面,這種暗示或提醒以及義符顯示的事物相關性又可以反過來幫助你分辨、記憶聲符、義符、讀音和字形。它們是互相促進的,在順逆兩個方向上發(fā)揮積極影響。
三、結束語
留學生漢字感的建構是個循序漸進的動程,在正確教學策略的指引下,進行多途徑、多類型、多方式的漢字圖式建構,將會在幫助學生克服漢字恐懼心理的基礎上,提高漢字習得興趣,減輕記憶負擔,強化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申小龍.文化語言學論綱——申小龍語言文化精論[M].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2]呂必松.漢語教學路子研究芻議[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3(1):1-4.
[3]劉大為.作為語言無意識的語感[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1):105-112+124.
[4]徐通鏘.漢語結構基本原理——字本位和語言研究[M].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5.
[5]徐云知.語感和語感教學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左安民.細說漢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