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亮
摘 ?要:互聯網大數據時代亟待提升的高校語文師資教研能力不僅局限在網絡信息技術應用層面,更為迫切現實的是如何在教學資源利用、內容呈現、教研方法等方面加以創(chuàng)新變革,以此來提升高校語文教學團隊的整體實力和凝聚力。文章從提升高校教學質量和適應社會經濟發(fā)展現實需求的視角,通過實施高校大學語文精品課程戰(zhàn)略、采用“協(xié)作交互式”課堂教學模式、優(yōu)化師資結構、借助科研競賽增強團隊的聚力等四個方面打造真正屬于高等院校的大學語文教學團隊。
關鍵詞:大數據;學科融合;語文教學團隊
中圖分類號:G640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20-0059-04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language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needed to improve in the Internet era of big datais not only confined to the application of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more urgent fact is how they can innovate and reform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resources, the content, the research method, etc, to enhance the overall strength and cohesion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team.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meeting the need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ality, the articlebuilds a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team truly belonging to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roughthe four aspects of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college Chinese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dopting "collaborative intera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teachers, enhancing team cohesion with the help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ompetition and so on.
Keywords: big data; subject integration; language teaching team
伴隨科技發(fā)展的日新月異,互聯網技術、移動智能終端設備與可視化技術等新科技步入了高等學校課堂,我國高等教育也已從規(guī)模擴張型逐步邁向質量發(fā)展型階段,對人才培養(yǎng)素質的優(yōu)化和提升已成為高等院校工作重點。當今,部分高等院校學生人文底蘊缺失,語言應用能力較弱是較為突出的現實問題。從現代高等教育出發(fā),它需要使受教育者擁有大量的實踐技能與專業(yè)特長的同時,還要使得高校學子成為一個精神與心理健全的人。為此,大學語文以其語言工具性價值和獨有的人文特質成為高等學校不可或缺的公共基礎課程。教學團隊的形成是高等院校大學語文課程和綜合素養(yǎng)提升的核心力量,如何緊跟時代發(fā)展潮流,通過高校語文課程改革,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方法,提升教師網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建設出一支能夠真正提升大學語文教學質量,形成語文教學品牌的師資團隊是每一所高等院校都孜孜以求的目標所在。
一、大數據背景下基于學科融合的高校語文教學團隊建設的必要性
大數據時代,作為歷史文化特征較強的大學語文,其在現代信息技術碰撞下需要實現多學科知識的有機融合,發(fā)展成為一種研究性、綜合性、交互性的全新教學模式。而學科融合特別重視的就是海量信息資源下,各學科知識由封閉教學轉變?yōu)槿诤辖虒W。如今,大學語文學科建設單靠名師一己之力去實現教學資源利用、內容呈現、教研方法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變革無疑困難重重。在實現學科融合、密切大學語文與其它學科間聯系方面,團隊教學科研的優(yōu)勢非常明顯[1]。如今,國內多數高校在教學條件信息化、智能化的背景下高度重視大學語文在學科融合過程中的團隊建設,將大數據時代下高校語文教學團隊建設與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緊密結合起來,實施課程群教學資源的共建與分享,通過促進教研活動和經驗傳遞來提升語文教研團隊的核心競爭力,以此帶動高等院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提升。
(一)適應培養(yǎng)對象發(fā)展變化的現實需要
伴隨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斷提升與新鮮事物的不斷涌現,高等院校廣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節(jié)奏求快追新的趨勢愈發(fā)明顯,如今,高校就讀的95后,千禧后普遍知識儲備豐厚,具有好奇心與接受力較強的特征。在審美意識與價值取向上同前輩迥然相異,且多數學生內心較為敏感脆弱。當前高等院校各專業(yè)學生普遍存在學習態(tài)度不正、技能訓練敷衍、生活心態(tài)浮躁的怪象,這與高等院校課程建設中長期忽視學生人文底蘊的培育存有很大的關聯。具體到語文教學,僅僅依靠多媒體技術來展示分析作品,早已不能滿足他們的現實需要,大學語文教學老師形成團隊,集思廣益打破學科界限,實現人文歷史、藝術音樂、心理輔導等多學科的知識融合,并以此充實大學語文教學內容、在強化學生人文藝術底蘊滋養(yǎng)的同時,通過優(yōu)秀作品的朗讀講解增強學生的自我感知、價值實現與協(xié)同共進意識。
(二)學科融合背景下教學能力提升的需要
高校大學語文經典文選中蘊含了豐富的歷史、哲學、美術繪畫等方面的知識,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的素材選擇上,僅僅依靠單一的中文專業(yè)背景是無法實現高質量的課件創(chuàng)制的。這就需要融合藝術人文歷史教育類的教師對相關的知識素材挑選把關,精心設計出符合學生接受能力的內容。學科融合下的語文團隊集中備課可以方便教師突破個體知識面受限的狀況,實現語文教學團隊特色化教學與各項素質技能互補,提升高校大學語文師資隊伍的核心競爭力。學科融合下的大學語文團隊可以在內部實現人文知識儲量的擴展與語言基礎知識的重構,使大學語文教學標準化,規(guī)范化[2]。學科融合下的集體備課教學可以讓教師開闊視野,增進相互間的溝通和信任,而教學經驗欠缺的青年教師可以在老教師的“傳幫代”下快速成長,而青年教師也能幫助老教師更新文化知識結構,傳遞新的教學理念。學科融合下的高校語文團隊建設更易在同行教師間形成團結互助、取長補短的團隊氛圍,對團隊中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也會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三)信息化條件下教學方法亟待變革
伴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信息智能化與知識海量化的教學方式對中國高等院校的發(fā)展將產生重大影響。高等教育只有從軟件教學水平和硬件教學設備兩方面提升質量和性能才可以為國家培養(yǎng)出社會需要的優(yōu)秀人才。信息化時代傳統(tǒng)的以老師單個講授解讀大學語文的經典作品、學生掌握作品大意、懂得鑒賞分析、做題思考解答的教學模式亟待變革。信息化條件帶給學校硬件上的變化就是智慧教室的產生,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實現教學場所的智能化智慧化,最大限度地優(yōu)化教學的資源配置,為廣大師生獲取大量的學習信息資源、創(chuàng)造設備技術平臺,促進教學課堂內師生間的交互研習,并提供與教學相匹配的情境感知。這就需要高校語文教師形成團隊,充分利用信息化條件下的現代教學設備,改變教學方法,充分利用云技術桌面與虛擬技術形成的教學展示平臺來豐富語文課程資源的創(chuàng)建與共享。在有限的教學課程空間中通過智能平臺搭建,將語文教學資源有機整合在一個空間里,聚合展示并通過“多人多機多屏”實時推送,將師生的教學錄播與電子筆記通過智能化的硬件設備與專業(yè)的應用軟件記錄存儲下來,幫助學生較好地實現課堂教學回溯,為知識點與知識體系的構造提供了充分條件。由師生共同主導和參與的智慧學習平臺凸顯了智能化的優(yōu)勢,這為數字資源學習空間的拓展提供了必要的課教素材。
二、大數據背景下基于學科融合的高校語文教學團隊建設現狀
(一)課程弱化,師資培訓機會較少
近年來,伴隨高等院校學生就業(yè)壓力的陡然增大,諸多高校都考慮社會用人單位對學生職業(yè)技能實用性需求的提升,加大了專業(yè)技能課的培養(yǎng)力度,特別是在專業(yè)課程安排上加大力度,片面強調學生的專業(yè)技能培訓,忽視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部分高等院校的領導甚至私下認為大學語文作為公共基礎課是中學語文的繼續(xù)和延伸,在大學生就業(yè)狀況不佳的現實境況下,它的現實存在意義并不是很大。有部分高校則認為大學語文課程應當滿足學生的現實要求與職場的需求,無需過分重視基礎知識和人文底蘊的傳授,可以壓縮部分基礎課時[3]。課程教育的邊緣化逐漸導致語文教研團隊的邊緣化,得不到新鮮血液的補充和學科資金的建設投入,讓高校語文教學處境非常尷尬,很多資深的大學語文教師常年留守校園得不到任何參加培訓進修的機會。
(二)定位模糊,團隊課改意識不強
大學語文學科團隊的創(chuàng)建應以提升高校學生人文素養(yǎng)為己任,依據新課改標準的要求,從推動學科進步發(fā)展與促進大學生健康發(fā)展的現實需求出發(fā),構建學科間融合的大學語文教學體系。而從目前部分學校大學語文課程安排的內容和集體備課教案來看,基本仿同高中模式,側重理論教學,按照時代或文章體裁來安排作品講授,有的甚至沿襲初級中學教材分知識單元模塊的安排體例,未能準確把握高等院校培養(yǎng)綜合素養(yǎng)較高的專業(yè)化人才的現實需要。語文教材作品的體例安排未能充分考慮高校學生的自身發(fā)展特性以及職業(yè)應用的現實需要,直接導致學生對大學語文教學課本不感興趣。此外,語文教學團隊成員間在推動語文課堂教學是否應強化師生互動的關鍵問題上存在分歧,團隊中有的年長語文教師認為課程教學應以作品和應用知識寫作為核心,師生課堂互動過多占用了過多的課時,無法保證教學的質量。而有些年輕教師認為高校語文教學師生間的互動與否是教育課改的關鍵,如果學生無法參與教師多媒體教學活動,無法激發(fā)自身學習興趣,或是課堂教學中主體能動性無法得到高效的發(fā)揮,整個教學就會重新回到傳統(tǒng)“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中去。如今,多媒體在某些教師的手中只是變成課件教案的“投影儀”,多媒體課堂成為老師的課件動態(tài)展示,整體氣氛壓抑沉悶,未能營造出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讓語文教學的質量呈現低效低能的局面。
在課程改革方面上,專業(yè)課程與大學語文融合的深度較低,絕大多數的高校老師考慮了教材與專業(yè)結合的現實需求,但多數還是停留在膚淺的層次上隨意舉例結合,未能在本學科團隊內形成學科間系統(tǒng)深度的融合的集體備課方案,對學生全面發(fā)展帶來實質性的提升與幫助。
(三)理念各異,團隊參與意識不強
在大學語文教研團隊的創(chuàng)建過程中,由于不同的教師在個人性格、閱讀偏好、教育觀念、審美需求、教學態(tài)度等各不相同,不少大學語文教師對課程改革的看法和理解程度也不盡一致。不愿意改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認為新創(chuàng)的教學模式雖然調動了高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性、幫助學生習得基本寫作和審美的技能、增強學生的人文底蘊,但是也存在偏離教學內容體系、思維過于發(fā)散的現實問題。在教學理念上,很多老教師對信息化背景下的強互動教學方法存在質疑,認為這個盡管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并沒有幫助素質偏弱的學生打牢語言文學的基礎知識??傊Z文教學團隊間的教師各有各想法,大家思想較難統(tǒng)一,削弱了語文教學團隊的凝聚力[4]。
(四)結構失衡,制約教學團隊發(fā)展
目前部分高等院校是由大專院校合并升級而來,大學語文教學團隊的骨干力量普遍存在年級偏大、知識結構老化、教學方式陳舊的問題,而高校在公共基礎課程上也未能適應崗位需求的變化,及時補充更多的新鮮血液。學歷偏低、培訓少成為制約大學語文教學團隊發(fā)展的主要因素。學習交流受限、思維觀念陳舊,導致教研團隊科研工作的進展緩慢,高層次的課題立項少、團隊科研能力弱、高水平的學術成果不多讓諸多高等院校在公共課程的教學研究上非常落后。眾所周知,教學和科研的關系是緊密不分的,好的科研水平可以正向帶動教學水平的提升,實現科研為教學服務的現實目標;而教學能力又是從事科研活動的基礎與前提。兩者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如果一個教研團隊只管教書而不做科研,那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必顯陳舊、落后,長期發(fā)展就會導致教學無法深入展開,專業(yè)內涵逐漸丟失的問題出現。
三、大數據背景下基于學科融合的高校語文教學團隊建設思路
(一)實施高校大學語文精品課程戰(zhàn)略
科學合理的課程目標設計作為大學語文教學課改的核心所在,是大學語文教研團隊重點關注的課題,建立在學科融合基礎上的教學精品課程需要在教學內容上深度挖掘。例如,在大學古詩詞精品課程《春江花月夜》的教授過程中,好的教學團隊除了通過集體備課的方式制作出精美的課件外,如能夠結合自然歷史背景與同名古曲展開詩意內涵上的拓展延伸,就可以讓學生在詩詞古曲中比較異同,從古典音樂的視角來創(chuàng)造含蓄簡約的意境,深入挖掘其深意及美學價值,打通學科間的壁壘,激發(fā)學生對藝術音樂繪畫的興趣,拓寬他們的知識面。此外,伴隨互聯網大數據在高校語文教學中的靈活運用,一堂好的大學語文精品課程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課堂的概念,而是貫穿于課前、課中、課后等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課前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對語文教學課程的背景資料和知識點展開預習,通過參考書籍實現對電子資源的高效利用;課中教師可以實現電子板書的演示、互動平臺的創(chuàng)建以及隨堂測的考評;課后的網絡習題練習、網絡解惑答疑以及知識庫數據共享等都是強化語文教學效果的重要方式。
(二)采用“團隊協(xié)作交互式”課堂教學模式
傳統(tǒng)教學模式是以單個教師通過課堂灌輸理論知識為中心的教學過程,這種過程往往是單向度的,教師之間未能形成合力去及時掌握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靈活運用的程度?,F今“團隊協(xié)作交互式”課堂教學模式可以讓多位教師直接在課堂互動白板、智能黑板上完成文字批注、PPT翻閱、即興書寫等,實現多位教師共同參與多媒體教學,這樣既可以在新老教師間形成“傳幫代”氛圍,又能高效地利用信息網絡科技資源,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方便他們近距離全方位地熟悉教師的課件演示全貌和學習重點,讓知識技能的學習變得更為體系化、精細化。這對最大限度地提升團隊課堂教學效果是大有裨益的。團隊協(xié)作交互式課堂教學模式讓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中的教師從集中講授知識體系、學生課堂課后吸納知識重點的“聽課”,變成了師生共同發(fā)現、探尋問題、教師隨堂答疑解惑的“問課”,這對師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學雙方在課前備課,預習與資料翻閱,課中的教學互動與課后的知識交流共享方面做足功課?!皥F隊協(xié)作交互式”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內外的學習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培養(yǎng)和鍛煉,對大學語文的興趣和研習的自信心不斷提升。此外,高校大學語文教學團隊每年可以在各專業(yè)院系舉辦各式各樣的誦讀演講比賽,辯論征文活動等,在強化語言文字基本功的基礎上提升學員的人文素養(yǎng),而團隊中的教師不但要負責組織和策劃活動本身,而且要借助互動性的競賽活動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職業(yè)素養(yǎng)、思維溝通與職業(yè)禮儀等,使得學生綜合素養(yǎng)明顯地提升。
(三)優(yōu)化師資結構,打造團隊的骨干
長期以來,高校語文課程一直處在被邊緣化的位置,很少出現公共教學課程的知名學術帶頭人,即便存在也早早兼任了學校的行政領導職務,缺少與本專業(yè)團隊開展實質性的教研交流活動,起不到傳幫帶的現實作用。而合理化的教學梯隊的形成是高校語文教學團隊建設的核心所在。首先,大學語文教學團隊要選拔品質優(yōu)良,在教學科研、組織策劃方面都比較強的學科教師作為學術帶頭人,逐步形成一支教學經驗豐富,科研能力突出的中青年骨干教師團隊。而學科融合下的高校語文教學團隊又可以培養(yǎng)多個教學核心骨干,團隊成員除了各自的教學任務之外,可以將大家的創(chuàng)意匯聚在一起變封閉式的教學為開放式的合作溝通。將傳統(tǒng)教學的好經驗與時代創(chuàng)意有機融合在一起,形成大學語文教研團隊的品牌效應。其次,在師資隊伍的結構優(yōu)化上,高等院校要重視大學語文的基礎教學性質,適時為大學語文團隊添加高學歷,高素質的新生力量,保證大學語文課程團隊的教師年齡搭配合理,形成教學梯隊[5]。讓更多的教師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改革熱情,將骨干師資派出深造進修,通過學習先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技巧來提升個體能力與人文素養(yǎng)。最后,定期開展精品課程的觀摩活動。依據高校學生的特點自編教材,深入挖掘大學語文的人文精神和審美韻味,使高等院校大學語文教材廣泛的覆蓋應用寫作、文學鑒賞與演講口才訓練等。在作品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合,突出結合專業(yè)發(fā)展特色。在應用寫作部分安排商務文書、法律文書、公文寫作等應用性寫作。讓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演講與口才部分除了基本演講知識的講授之外,還要廣泛開展命題演講與即興演講,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應對未來的職場需求。如此一來,高校語文教學團隊建設方可實現教學資源的有機整合,以教學骨干的培養(yǎng)帶動教學團隊建設,為創(chuàng)建富有特色的高校語文品牌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借助科研競賽增強團隊的聚力
大學語文教改科研活動不但是推動學科自身建設發(fā)展的基礎任務,而且也是學科團隊凝聚力水平的集中體現。高校語文教研團隊應積極探索和總結信息化背景下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經驗,鼓勵骨干教師參與大學語文教學課題的申報與評比活動,將日常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處置的技巧,還有諸如課改的想法等等匯聚在一起,廣泛組織開展學科教改研討交流活動。在達成合意的基礎上,共同申報教改課題。與此同時,團隊可以通過內部合作的方式申報富有高職特色的諸如“高校大學語文教改實踐創(chuàng)新研究”,“技能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語文科教資源庫建設”等,通過課題的深入研究可以讓教學團隊在課程改革建設中的思路變得清晰,教學理念上趨于統(tǒng)一,集體凝聚力得到快速提升。
參考文獻:
[1]馮霞.信息技術支持的多學科融合教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7:26.
[2]袁彬.試論語文教師教育的當代轉型[D].華東師范大學,2013:10.
[3]王娜,楊平.基于學科融合的大學語文教學團隊建設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3(02):66-68.
[4]王正斌,汪濤.高校教學團隊的內涵及其建設策略探討——西北大學教學團隊建設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1(03):75-77+86.
[5]胥秋.學科融合視角下的大學組織變革[J].高等教育研究,
2010,31(07):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