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保慶
摘? ? 要:高考試題因其典型性而彰顯導向性。2019年高考文綜全國Ⅰ卷第38題在命題立意、考查特點與解題思路等方面均蘊含重要信息。賞析試題的細微跡象,啟示一線教師在課堂教學與復習備考中要加強學科概念解讀、拓展知識學習深度,提升高階思維品質、培養(yǎng)學科關鍵能力,積極改進教學方式、全面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
關鍵詞:高考政治;試題賞析;備考啟示
認真分析2019年高考文綜全國Ⅰ卷政治試題,可以看出當前高考政治考查中注重“價值引領、素養(yǎng)導向”的測評理念,這一點從第38題的命題立意和考查特點中可見一斑。
一、真題再現
3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當前,中國是世界第二大貨物貿易進口國、第二大服務貿易進口國,貨物和服務年進口值均占全球1/10左右。
2018年11月,中國進一步降低石材、陶瓷、機電等1585個稅目商品的最惠國稅率,關稅總水平由2017年的9.8%降至7.5%,平均降幅達23%。同月,全球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舉行,來自170多個國家、地區(qū)的3600多家企業(yè)參展,現場展示了法國葡萄酒、阿根廷紅蝦、美國智能車載空氣凈化器……進博會吸引了40多萬名境內外采購商,累計意向成交578.3億美元,其中1/4以上為智能及高端設備。
中國擴大進口“大蛋糕”的清單上,既包括數控機床、智能終端、精密醫(yī)療設備、新型汽車、先進民用飛機等高技術產品,也包括個人電子產品、農產品、食品、服裝、化妝品等日用消費品。
結合材料并運用經濟生活知識,說明中國進一步擴大進口對國內經濟的積極影響。
二、試題賞析
“欲為其事,必究其意?!泵恳坏栏呖荚囶}在其命題立意、試題特點與解題思路等方面均蘊含著非常重要的信息,對這些信息的把握程度將直接關系到考生作答的準確性、邏輯性和全面性。具體到該典例則需要關注以下方面:
1.命題立意
(1)弘揚改革開放精神,彰顯中國自信
2018年以來,世界經濟表現低迷,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肆虐全球;而在此背景下中國堅定不移地弘揚實事求是、開拓創(chuàng)新、開放包容的“改革開放精神”,主動降低關稅,舉辦進口博覽會,這既是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自身的要求,也是彰顯中國自信與推動開放型世界經濟發(fā)展的大國擔當。習近平主席近年來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出,“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這些戰(zhàn)略性遠見與舉措贏得了世界的普遍贊譽,成為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和世界經濟輿論界討論的焦點話題,而這一熱點也必然會在中學生群體中引發(fā)廣泛熱議。因此,通過該題的考查,可以引領學生感悟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新表現,激發(fā)家國情懷,增強民族自信。
(2)聚焦學科核心素養(yǎng),增強政治認同
培養(yǎng)政治認同素養(yǎng)是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最根本、最核心的任務。中學生政治認同素養(yǎng)主要體現在從認知、情感與行動上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國家政治制度與基本政策等方面。而本題考查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考生結合自身知識積累與社會認知,通過情境材料提供的具象性文本數據,認識到當前我國作出“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進一步擴大進口政策”對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助力國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義,從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增強政治認同。同時,讓考生通過思考試題規(guī)定的學科任務,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對“進口與出口”“國內經濟與世界經濟”等概念關系予以辨析思考,提高透過經濟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辯證思維力、知識遷移力等關鍵能力和科學精神素養(yǎng)。
2.試題特點
第一,情境材料“具象化”的呈現方式。綜觀2017—2019年高考文綜全國Ⅰ卷第38題的情境材料,不論是“消費品供求結構性矛盾下企業(yè)的選擇”“分析馬拉松熱不斷升溫的驅動因素”,還是“擴大進口對國內經濟的積極影響”,其試題材料都延續(xù)了“具象化”的呈現特點,并未出現令人感覺艱澀隱晦的文本,而是更多采用實證性的權威數據進行具體化的文字表述。這一特點既符合考生由形象直觀到理性思辨的認知規(guī)律和素養(yǎng)水平測量的試題命制要求,也有助于體現考生在高考試題材料閱讀方面的公平性,可能會成為一種基本遵循延續(xù)在未來的命題要求中。
第二,高階思維“可視化”的展現過程。提升高階思維品質不僅是新課改背景下深度學習的重要特質,更是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學業(yè)評價的必然要求。高階思維“可視化”也就是要求考生必須具備辯證思維力、自主建構力、知識遷移力等思維品質,將思路推導過程由邏輯起點到問題落腳點予以清晰而完整地展現出來的過程。本題屬于典型的“A對B的影響或意義”的設問格式,A代表邏輯思維分析的起點或核心,B(本題中指“國內經濟”)則代表著邏輯思維展開的方向與推導的空間,這個空間看似很大,但卻有嚴格限制,限制條件是由B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決定的。而能否做到高階思維“可視化”正是本題測評不同學生核心素養(yǎng)水平區(qū)分度的重要依據所在。本題的邏輯思維推導過程的“可視化”如圖所示:
2019年高考文綜全國Ⅰ卷第38題思維推導圖
3.解題思路
從高考對學科任務的考查指向來看,本題旨在考查學生運用原理預測與選擇的能力,要求考生運用經濟學相關知識對當前我國進一步擴大進口政策帶來的影響做出預測,并在結果中作出選擇,這背后其實都潛藏著命題者對學生行為表現的預期。而解答該類型的學科任務,首先,要依據學科知識確定“邏輯起點”。實際上,擴大進口的核心是“關稅”問題,實質就是通過關稅這一經濟杠桿來影響國內生產與消費。其次,在解題過程中,需要考生在審題的短時間內結合當前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背景,迅速對“進口與出口”“國內經濟與世界經濟”“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等概念的內涵進行辨別、比較,方能確定思考的方向,提高作答的針對性。當前,在我國對外出口遭遇不利因素的形勢下,如何理解擴大進口對于提高國內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的意義,正是本題所要考查學生的關鍵所在。對于第二對概念中的“國內經濟”則主要應從國內供給側、需求側、新發(fā)展理念、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與新時代主要矛盾的解決來思考,考生對該概念內涵的理解是否全面將直接影響作答的思維視野;對于第三對概念的理解也至關重要,如果考生能正確理解擴大進口的不利影響,那么對其積極影響的分析將會更加深刻,例如面臨國外優(yōu)質商品與服務的涌入,在競爭加劇情況下,國內企業(yè)在困境下的選擇也正好是該政策帶來的積極影響。最后環(huán)節(jié),考生需要做的就是結合所歸納提煉的材料信息,把審題環(huán)節(jié)所建立的答題邏輯呈現出來,該步驟也是對考生包含閱讀理解能力、信息提煉能力、專業(yè)語言表達能力在內的思維品質的綜合考查。
三、備考啟示
“窺一斑而知全貌”,高考試題因其典型性而彰顯導向性,通過對本例題的全面分析,啟示我們在今后課堂教學與復習備考中要關注以下幾點:
1.加強學科概念解讀,拓展知識學習深度
強調基礎是近年來高考政治命題的一貫原則,而重視基礎首先強調的就是對學科概念的扎實理解。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所涉及的學科概念一般可分為“學科基本概念”和“時政學術概念”兩類。學科基本概念即教材和考綱所規(guī)定的概念,它是學生進入大學進行專業(yè)學習和終身發(fā)展所需要的通用性知識和素養(yǎng),是學生運用學科知識解讀社會現象的基礎與前提。例如,對于本題中的“國內經濟”“市場供給”“產業(yè)轉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概念的內涵就需要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予以準確把握。時政學術概念則需要教師從承載學科觀點的基本事實(主要包括國內外時政熱點與基于社會實踐形成的前沿動態(tài))中加以甄別、選取。比如對本題中的“進口關稅”“新動能”“動能轉換”“進口貿易博覽會”等時政學術概念就需要教師在備考中借助播放網絡微視頻、閱讀主流報刊等多種方式予以適度解讀,以拓寬學生知識視野,提高學以致用的能力。
此外,根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關于“學業(yè)質量水平與考試評價關系”的論述,學業(yè)質量水平三是參加學業(yè)水平等級性考試的命題依據[1],這要求我們在備考教學中也必須拓展知識學習的深度。例如在對于本題的探討中,教師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從供求分析框架、產業(yè)升級理論、新發(fā)展理念等角度去思考,而且需要引導素養(yǎng)水平層次更高的學生從全球資源優(yōu)化配置、人民幣匯率的穩(wěn)定、國際收支平衡、對接國際標準、反制貿易保護主義等更廣闊、更深入的視域去拓展理解。
2.提升高階思維品質,培養(yǎng)學科關鍵能力
思維品質是指學習主體在面對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問題情境時,能運用思想政治學科的基本思維框架進行獨立思考和探索創(chuàng)新的一種認知品質。當前,積極創(chuàng)新活動型課程設計,使學生在合作探究與自主辨析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升思維品質,形成關鍵能力,是我們應對新時期教學轉型與素養(yǎng)測評的重要發(fā)力點。朱明光先生曾撰文指出,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成就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路要“凸顯觀點,關注過程”,并進一步強調,“所謂過程,即達成觀點的過程。其意義不在于走什么程式,而在于有什么表現,不在于是什么答案,而在于有什么行為,不同于學科邏輯的演繹過程,是學習主體親歷親為的思維和操作”[2]。從近年來全國卷的考查趨勢看,試題越來越重視體現高階思維品質的自主思辨過程。例如,對于本例題的分析中,就需要考生熟練運用經濟學中“供求分析框架”“社會再生產理論”“國內發(fā)展與對外開放的協調關系”等基本思維框架來分析與解決問題;考生必須理解擴大進口戰(zhàn)略不僅體現出中國對世界經濟發(fā)展的貢獻,而且更利于自身的發(fā)展,實現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目標,而這也正是學生正確推理與作答所必須建立的邏輯思路。為此,要求我們在后續(xù)備考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將這些共性的學科思維熟練掌握,形成學科關鍵能力,全面提升學科素養(yǎng),而這也恰恰是學習本課程的真正目的所在。
3.積極改進教學方式,全面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
新時代高考試題測評的新特點不僅在學業(yè)質量水平檢測方面對考生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對課堂教學方式的轉型和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講話中所強調的,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當前,欲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課程的育人功能,就必須深入理解與落實習總書記提出的“八個相統一”?!鞍藗€相統一”的要求是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進策略的系統概括,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重要抓手,它能夠有效改變以往政治課“高”“遠”“冷”的弊端,有效提升課程的親和力和吸引力,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為此,我們在教學與備考中已不能僅僅滿足于考點知識的落實,而應該適應改革的最新趨勢,主動轉變教學觀念,積極推進“八個相統一”要求在教學中的實施,努力探索體現學科本質的教學策略。具體而言,一線教師必須著眼于學科價值的引領與高階思維能力的提升,采用以議題為中心的合作探究式教學、調研項目式學習或小課題研究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自主辨析與深度學習。此外,教師要明白議題中心教學中的“議題”除具有學科性、綜合性、生本性、情境性等特點以外,還應具有“未完成性”,而這種“未完成性”所要達到的深度學習力與認知高度將直接取決于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這需要一線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做好備課前“功夫”,精心設置序列化的“問題鏈”,將學生的視域引向更為遼闊的空間,使其能在課后甚至更長遠的時間里持續(xù)思考與關注,以真正體現為學生長遠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奠基的課程育人理念。
參考文獻:
[1]韓震,朱明光.《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51.
[2]朱明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么教,怎么學[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8(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