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育紅
【摘 要】 目的:分析在治療產后出血的過程中應用子宮壓迫縫合術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在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于本院行產后出血治療的3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按入院時間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止血術,觀察組采用子宮壓迫縫合術,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無論從術中出血量、分娩后2h出血量還是分娩后24h內出血量來看均優(yōu)于對照組,且組間差異明顯,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子宮壓迫縫合術治療產后出血的效果良好,可有效降低術中和術后出血量,是臨床上比較有效的治療方法。
【關鍵詞】
產后出血;子宮壓迫縫合術;臨床療效
產后出血是指產后24h內出血量≥500mL,通常以產后2h內最為明顯。產后出血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產后并發(fā)癥,也是導致產婦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產后出血造成的產婦死亡情況在偏遠、落后地區(qū)尤為突出,70%的產生出血是因為宮縮乏力。產后出血通過及時、科學的治療后,大部分患者可以痊愈,但也有少數(shù)產婦會因為兇險的病情導致子宮切除,對日后生活造成影響[1]。為控制產后出血情況,保障產婦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選擇合適的止血方法尤為重要。產后出血通常會先應用宮縮劑,如果無效的情況下,臨床常用的方法還包括:子宮動脈結扎、宮腔紗布堵塞、高選擇性動脈栓塞等,但是這些方法都存在效果不佳、操作復雜或導致患者喪失生育能力等問題。在治療難治型產后出血時使用宮縮素難以達到目標效果,子宮動脈結扎術則失敗率較高,且容易發(fā)生其它并發(fā)癥。子宮壓迫縫合術是上世紀90年代末興起的治療產后出血的新方法,具有簡單、安全、迅速、有效等特點。應用子宮壓迫縫合術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由于后出血導致子宮切除的可能性。為探究子宮壓迫縫合術治療產后出血的有效性,本文對應用子宮壓迫縫合術治療產后出血的效果進行了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于本院行產后出血治療的3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按入院時間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5例。對照組年齡23~35歲,平均年齡(26.51±2.64)歲;孕周期36~39周,平均孕周期(38.52±1.72)周;新生兒體質量1.65~3.78kg,平均體質量(2.85±0.35)kg。觀察組年齡22~34歲,平均年齡(27.25±2.13)歲;孕周36.5~39.5周,平均孕周期(37.83±2.3)周;新生兒體質量1.58~3.90kg,平均體質量(3.52±0.18)kg。兩組患者的年齡、體質量、手術時間、孕周期、新生兒體質量等資料不具備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止血術,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給予注射縮宮素或通過子宮按摩止血,必要時可采用雙側子宮動脈結扎術進行止血[2]。
1.2.2 觀察組 采用子宮壓迫縫合術止血。具體方法為:在手術前從腹腔中托出子宮,進行子宮壓迫試驗。如果經加壓后出血停止,則有很大可能性手術成功。手術步驟如下:首先下推膀胱腹膜,使其反折,充分暴露子宮下段。在子宮右側切口處下緣3cm左右或子宮內側3cm處由外至內進針,經過宮腔在切口上緣3cm處或子宮內側4cm處出針,將縫線拉至距宮角3cm左右位置的宮底,再將縫線垂直繞向子宮后壁,在對應前壁的位置進針,進入宮腔橫向至左側后壁與右側對應處進針,出針后將縫線垂直經過宮底到達宮前壁,在與右側對應的位置對左側子宮切口進行上下緣縫合。由助手對子宮進行加壓,同時收緊縫線兩端,確定止血成功無出血現(xiàn)象后打結,此時子宮表面會顯現(xiàn)2條凹痕,關閉子宮切口。注意打結時速度要緩慢、勻速、用力適度,過緊的縫線會影響子宮供血,過松的縫線會導致手術失敗。將子宮放回腹腔觀察,如患者子宮下段未出現(xiàn)切口滲血,陰道也未發(fā)生流血即可關腹。
1.3 評價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分娩后2h出血量以及分娩后24h內出血量。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使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包予以處理,兩組產后出血患者的相關計量數(shù)據(jù)應用(±s)描述,組間經t檢驗,當P<0.05則表示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無論從術中出血量、分娩后2h出血量還是分娩后24h內出血量來看均優(yōu)于對照組,且組間差異明顯,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產婦產后出血是嚴重的分娩期并發(fā)癥,是危脅產婦生命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3]。近年來,產后出血一直是引起孕婦死亡的首要原因,產后出血發(fā)病率占分娩總數(shù)的2%以上[4]。發(fā)生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包括子宮乏力、軟產道裂傷、胎盤因素、凝血功能障礙等。如果產后出血量在24h內達到500mL,產婦很容易由于失血過多而導致死亡。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子宮壓迫縫合術逐漸應用于臨床[5],并且得到了廣泛重視。其主要是通過對子宮壁血管的壓迫達到降低出血部位血路速度、促進血栓的形成、達到止血的作用。其在臨床應用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主要優(yōu)點在于其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不大,并且縫合效果較好,可以避免機體受損。由于術中出血量較少,因此其術后并發(fā)癥也相對較少,更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在本次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無論從術中出血量、分娩后2h出血量還是分娩后24h內出血量來看均優(yōu)于對照組,且組間差異明顯,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再次證明了子宮壓迫縫合術的有效性。綜上所述,子宮壓迫縫合術治療產后出血的效果良好,且簡單易操作、對醫(yī)院設備和醫(yī)生年資要求較低,此方法可有效降低術中和術后出血量,減少術后并發(fā)癥,是臨床上比較有效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 胡葉青,武永芳,趙翠霞.改良子宮壓迫式縫合治療產后大出血臨床效果觀察[J].飲食保健,2018,05(11):38.
[2] 付丹.改良式多U型子宮壓迫縫合術在難治性產后出血中的應用分析[J].河北醫(yī)學,2018,24(09):1494-1497.
[3] 武永芳,胡葉青,趙翠霞.改良子宮壓迫式縫合治療難治性產后出血患者臨床效果分析[J].飲食保健,2018,05(10):37.
[4] 李琳.子宮壓迫式縫合治療剖宮產術中大出血的臨床體會[J].現(xiàn)代醫(yī)用影像學,2018,27(03):945-946.
[5] 喻寶中.子宮壓迫式縫合治療剖宮產術中大出血臨床療效觀察[J].吉林醫(yī)學,2017,38(04):737-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