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作為探究學習的重要主體,在探究活動中存在被動參與學習活動、機械執(zhí)行學習任務、低效開展小組合作等行為失范現象。本文提出了學生在探究學習中的理想角色定位,并結合探究學習理論和學生行為要素,制定了學生參與探究學習的角色行為規(guī)范,以期學生能形成嚴謹的探究態(tài)度,從探究中得到真實的體驗與收獲。
【關鍵詞】探究學習;角色行為;行為失范;行為規(guī)范
20世紀末期,世界主要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相繼進行了課程改革。探究學習提倡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和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順應了時代發(fā)展的需求,在世界課程改革的浪潮中脫穎而出。我國及時學習國外先進教學理論,在上海率先開展了探究學習的研究與實踐,并在全國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活動中廣泛運用。經過20年的探索,有關探究學習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均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但在傳統的應試教育下,學生在探究學習活動中的角色行為仍存在較多的失范現象,亟須提高學生對探究學習的價值認識,樹立正確的學習觀,遵守正確的角色行為規(guī)范,形成科學的研究態(tài)度,從學習中得到真實的體驗與收獲。
“角色”一詞源于戲劇中扮演的人物,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首先引入社會學理論,用以分析個體在不同的情境中應有的行為方式。著名社會學家波普諾(D.Popenoe)認為:“角色是對群體或社會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為期待。在現實生活中,社會賦予某種角色的規(guī)范與角色扮演者的實際表現常常存在著差距。換言之,即角色期待與角色表現之間不相匹配。前者是指社會對角色扮演方式的定義,而后者是指某人實際扮演某一角色的方式。” 學生角色行為是指社會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行為期待及其實際所表現的行動。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作為重要角色應遵守探究學習行為規(guī)范,表現出適當的活動行為。
通過課堂觀察和案例分析,發(fā)現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存在較多失范行為,需要教師及時給予指導。
(一)被動參與學習活動
學生在課堂上參與的研究研討性學習活動相對較少,主要是學習課本知識、參與教師的課堂提問,這與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書本為中心幾乎無異。學生被動地參與課堂學習,主要表現有:教師提出哪些問題,學生就回答這些問題,信息雖然是雙向傳輸,但體現出很強的機械性,沒有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只重視知識的學習,忽視了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學生沒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深度思考就回答問題,學習效果有待提高。
(二)機械執(zhí)行學習任務
學生在課堂上像按照教師意圖進行表演的演員,機械地執(zhí)行教師布置的任務。這種行為會導致如下后果:第一,探究學習的理念被扭曲,學生在活動中收益不大,探究水平沒有得到提高,探究興趣得不到激發(fā)。第二,學生機械地跟著教師的節(jié)奏,沒有獨立地思考和選擇,沒有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以致失去學習的信心。第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失去了自主性,創(chuàng)新意識不強。第四,教師與學生缺少互動,距離相對疏遠。
(三)低效開展小組合作
學生在探究學習中會被教師編入學習小組,并結合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交流。學生交流與討論的問題過于簡單,甚至不需要討論即可得出結論,或者討論的問題有難度,學生在課堂上只能在短時間內作出簡單的分析和研討。這種小組合作實際上是虛假合作、低效合作,無法實現深度學習。
學生是探究學習的活動主體,在學習活動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學校和教師應對學生的角色作出精準定位,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提供有力保障。
(一)勇敢的實踐者
實踐者是學生在探究學習中最重要的角色定位。在學習活動中,從提出問題到付諸行動,再到問題解決的過程,學生必須親自完成。學生不再束縛于書本和考試,打破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傳統,由封閉讀書的學習者向勇于參與社會實踐的實踐者轉變,學生要在“做”“調查”“探究”“實驗”“查找”等活動過程中體驗探究的樂趣。在探究學習過程中,要突出強調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性。教師要注意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探究、表現的機會,在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方案、收集證據、反思與評價、表達與交流等階段全方位地放手,讓學生大膽質疑、主動探究。當然,放手不等于放任,教師要給予適當的指導,輔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二)主動的探究者
探究者的角色定位意味著學生不僅僅要獲得書本上的知識,還需要自主尋求答案,解決問題,探究問題的本質與規(guī)律。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問題:第一,探究的“源”至關重要,決定研究的方向。探究的“源”即教師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探究能否真正意義上產生效果,與學生是否喜歡探究的主題密切相關。第二,學生探究的目的是培養(yǎng)勇于實踐、敢于探究的科學態(tài)度。學生的探究不同于嚴格意義上的科學探究,它更傾向于學生的興趣和探究過程。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學生在探究學習中的價值追求。第三,探究的目標、內容和評價方式要一以貫之。學生探究的目標、內容和評價方式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任何一方面與其他方面不一致都會導致探究的終止或失敗。例如,某學科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都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那么在考核評價過程中只有重點考察探究學習的內容才能實現三者的呼應,否則,探究目標和內容只是空談。
(三)快樂的學習者
探究學習所強調的學習者角色不同于傳統的學習者角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首先,探究學習是主動的學習。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自覺地擔負起學習的責任。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方法,學生都有權利自主決定,這樣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效果,增強其創(chuàng)新意識,維持長久的學習興趣。其次,探究學習是快樂的學習。強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體驗,使學生輕松、自信、樂觀和積極,面對問題,敢于質疑、敢于行動。最后,探究學習是合作的學習。通過在探究學習活動中進行充分合作,學生既可以體會到合作帶來的收獲和優(yōu)勢,也提高了團隊意識和團隊精神。
(四)獨特的設計者
探究學習活動的開發(fā)與設計,是由課程研究員、教師和學生共同來完成的。學生作為課程開發(fā)與設計的主體之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探究學習活動問題的設計、研究方案的制定、小組的合作分工、研究工具的制定、活動的實施程序、活動的評價和總結、表達形式的選擇等,需要讓學生參與其中,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才智。
學生角色行為規(guī)范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方案、收集證據、反思與評價、表達與交流等六個階段,以及多個具體的探究學習的行為要素。
(一)主動提出問題,小組充分討論
學生根據教師創(chuàng)設的學習情境主動提出一個感興趣的、新穎的探究問題,再根據個人興趣自行組建活動小組,組織小組成員結合探究問題展開充分討論,對問題的價值性、創(chuàng)新性、可行性等進行分析和研討。
(二)深挖已有經驗,作出合理假設
小組成員共同討論“解決問題的已有經驗或知識有哪些”,主動對問題出現的原因和產生的結論作出猜想,對假設表述的明確性和假設的可操作性進行探討。
(三)合作制定方案,明確探究方法
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制定全面的探究方案,擬定詳細的研究步驟,明確具體的探究方法,做好成員之間的分工,合理分配時間和經費,并對探究問題作出嚴謹、詳實的書面綜述。學生還應采取自學、聽報告等形式學習和了解基本的探究學習方法,確保探究學習過程的科學性。小組合作制定探究學習方案后,應以書面形式征求指導教師的意見。
(四)認真嚴謹探究,努力收集證據
本環(huán)節(jié)的主要任務是實施探究學習方案,解決最初的探究問題。每名學生都應積極參與到探究學習活動之中,認真對待學習活動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學會運用各種探究方法收集能驗證假設的證據,然后進行記錄和保存,并根據一定的原則對收集到的證據進行初步有序的整理、篩選。
(五)反思學習成果,作出客觀評價
學生要按照既定的標準對收集到的證據進行整理和分類,判斷這些事實證據與假設之間的關系,通過分析、綜合、歸納、推理等多種方法得出合理的、科學的結論。得出結論并非意味著探究活動已經結束,學生還要不斷對探究學習活動進行反思、質疑、修正,不斷發(fā)現新的問題,重新開展新一輪的探究學習。同時,學生應在教師的指導下對探究結論的可靠性進行肯定的評價,對自己和同學的探究成果進行客觀的評價。
(六)展示探究成果,交流學習經驗
小組要把學習成果形成書面材料,通過報告、研討會、展板、墻報、刊物等多種形式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敢于與他人交流學習心得,樂于與他人分享探究學習成果和經驗,并善于傾聽別人提出的寶貴意見,同時對自己和他人的表達作出客觀的評價。
參考文獻:
[1][美]波普諾.社會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10.
[2]朱丹.高職學生職業(yè)核心能力培養(yǎng)的行動研究[J].廣西教育,2015(2):55.
【本文系2017年廣東高校重點科研項目(青年創(chuàng)新人才類)“基于探究性學習的高職學生職業(yè)核心能力培養(yǎng)模式研究” (2017GWQNCX004)、2017年廣東高校重點科研項目(特色創(chuàng)新類)“‘四位一體路徑下高職學生職業(yè)核心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與實踐”(2017GWTSCX00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