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偉民
作為鼻咽喉科的疾病之一,變應性鼻炎在臨床上較為常見,相關研究資料顯示,該病在我國的平均發(fā)病率為20%,對于我國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因此,有效促進該病治療效果的提升,對于人民群眾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1]。在治療方面,根據(jù)WHO組織的研究顯示,可以采取對癥治療與對因治療相結合的方式對患者進行干預[2-3]。切斷過敏源,應用含有激素類、抗過敏的藥物進行內服或局部外用。再配合營養(yǎng)素類藥物增強自身免疫力,堅持鼻部護理,以達到減輕臨床癥狀、降低疾病發(fā)作頻率的效果。其中,在對因治療方案中,采用粉塵螨滴劑進行舌下含服作為一種較為常見的治療方法,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4]。本次研究針對采用舌下含服塵螨滴劑對變應性鼻炎進行治療所取得的臨床效果進行了分析,現(xiàn)將相關結果報道如下。
本研究從2015年5月—2018年5月期間入院治療的患有變應性鼻炎的患者中選取150例以塵螨作為主要過敏源的患者,將其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分配的方式,將其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研究組中,男性41例,女性34例,患者年齡在13~55歲,平均(29.25±6.85)歲;對照中,男性45例,女性30例,患者年齡在13~63歲,平均(30.74±7.52)歲;在一般資料方面,P>0.05,兩組患者的差異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其具有可比性。且此次研究已征得患者同意,并符合倫理規(guī)范標準,獲取倫理委員會許可。
1.2.1 研究組 研究組采用舌下含服塵螨滴劑配合藥物的方式進行治療,具體治療方法為:在早餐前,指導患者對粉塵螨滴劑(浙江我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S20060012,規(guī)格:2 mL)進行舌下含服,根據(jù)滴劑濃度的不同,可以將其分為1號(濃度為 1μg/mL)、2號(濃度為10 μg/mL)、3號(濃度為100 μg/mL)、4號(濃度為333 μg/mL)、5號(濃度為1 000 μg/mL)。治療第1周時,指導患者使用1號滴劑,治療第2周時,指導患者使用2號滴劑,治療第3周時,指導患者使用3號滴劑,治療期間,前3周屬于藥物劑量遞增期,每天對于患者的滴劑使用量分別為1滴、2滴、3滴、4滴、6滴、8滴以及10滴。從第4周開始進行維持治療,使用4號滴劑,治療時間為2周,在此期間,藥物的用法與用量為3滴/次,1次/d。對于年齡不大于13歲的患者,在進行2周的治療后繼續(xù)維持該滴劑的治療,對于年齡大于13歲的患者,在進行2周的治療后,可改用5號滴劑進行治療,藥物的用法與用量為2滴/次,1次/d。同時,在治療的過程中,根據(jù)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可以對對癥藥物進行酌情使用,若患者的臨床癥狀相對較輕,可以選取糠酸莫米松噴劑(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 H20113481,規(guī)格:50 μg)對患者進行噴鼻治療,藥物的用法與用量為鼻部每一側使用藥物噴1次,1次/d。對于中癥與重癥患者,可以使用孟魯斯特鈉(Merck Sharp & Dohme Ltd.生產(chǎn),國藥準字:國藥準字J20130054,規(guī)格:5 mg)患者進行口服,藥物的用法與用量為1次/d,劑量為兒童5 mg/次,成人10 mg/次,藥物治療持續(xù)時間為7~14 d。
1.2.2 對照組 對照組單純采用藥物進行治療,治療方式方法以及藥物的用法與用量與研究組相同。
在治療后14 d,通過電話對患者進行隨訪,以便有效記錄患者的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以及對于治療的滿意度情況。觀察時間為6個月,觀察期滿后,根據(jù)患者的相關數(shù)據(jù)對其進行綜合評價。其中,治療效果可以分為痊愈、有效、起效以及無效。主要從鼻塞、鼻癢、噴嚏、流涕四個方面進行評判。鼻塞:吸氣時有意識性感覺為1分,間歇性鼻塞為2分,幾乎全天有癥狀為3分;流涕:流涕次數(shù)<5次/d計1分,5~10次/d計2分,>10次/d計3分;鼻癢:間歇性意識性感覺為1分,有蟻行感為2分,幾乎全天有癥狀且不能忍受為3分;噴嚏:連續(xù)3~5個計1分;5~10個計2分;>10個計3分;改善率=(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改善率>95%為痊愈;改善率>60%為有效;改善率≥20%為起效;改善率<20%為無效;不良反應主要包括舌下麻木、咳嗽以及胃腸功能障礙;滿意度可以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以及不滿意等三級??倽M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shù)×100%。
選取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0.0進行數(shù)據(jù)信息的分析工作,其中,以代表計量資料,組間數(shù)據(jù)以t檢驗,以(%)代表計數(shù)資料,組間數(shù)據(jù)以χ2檢驗,P <0.05,兩組患者的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治療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明顯,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在不良反應方面,研究組5例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包括2例舌下麻木、2例咳嗽以及3例胃腸功能障礙,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9.3%,其中,經(jīng)過7~14 d的觀察后,研究組患者的舌下麻木與胃腸功能障礙逐漸緩解,針對咳嗽情況,中途進行止咳藥物與孟魯斯特的使用后,相關情況消失且未再次出現(xiàn)。對照組13例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包括6例舌下麻木、4例咳嗽以及3例胃腸功能障礙,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7.3%,兩組數(shù)據(jù)相比,以P>0.05,表示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在滿意度方面,研究組中,25例患者表示非常滿意,45例患者表示基本滿意,5例患者表示不滿意,總滿意率為93.33%;對照組中,5例患者表示非常滿意,27例患者表示基本滿意,43例患者表示不滿意,總滿意率為42.67%;研究組優(yōu)于對照組,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1 治療效果
表2 研究對象不良反應情況
表3 研究對象治療滿意度情況
相關資料顯示,作為臨床上較為常見的鼻咽喉科疾病,近年來,變應性鼻炎在我國的發(fā)病率有上升的趨勢,且治療不當可能會并發(fā)支氣管哮喘、鼻竇炎等疾病[5],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因此,有效促進該病治療水平的提升,對于我國國民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積極的意義與重要的價值[6-7]。近年來,伴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相關研究人員對于該病的治療提出了免疫治療、藥物治療避免與變應原接觸以及醫(yī)療知識宣講等全方位的治療體系[8]。其中特異性免疫治療是針對變應原致敏的“對因療法”,被認為是唯一有可能改變變態(tài)反應疾病自然進程的治療方式[9]。
而粉塵螨滴劑治療屬于免疫療法的一種,是臨床常用于治療過敏性哮喘以及過敏性鼻炎的脫敏藥物。其治療原理在于根據(jù)患者過敏源,反復給予漸增量特異性變應原[10],使機體出現(xiàn)免疫耐受,從而增加機體對變應原的抵抗能力,改變疾病進程。當患者再次接觸變應原時,其臨床癥狀就會減輕,甚至痊愈。此類藥物通常采取皮下注射的方式給藥。但特殊人群如嬰幼兒、老年人等,不適應頻繁注射,因此,舌下含服治療方式逐漸在臨床使用推廣。且臨床也已證實舌下含服粉塵螨滴劑脫敏治療粉塵螨致敏的AR是安全和有效的[11]。
本次研究中,通過對研究對象的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在使用舌下含服塵螨滴劑對變應性鼻炎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采用滴劑與藥物聯(lián)合治療的治療效果與患者滿意度相對較好。趙蘇霞等[12]指出,在治療過程中,多數(shù)患者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一定的不良反應,針對這種情況,可以酌情使用對癥藥物進行緩解與治療,該結論與本次研究的結果具有一致性。
綜上,在對以塵螨過敏為主要癥狀的患有變應性鼻炎的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采用舌下含服塵螨滴劑的方式有助于促進治療效果的提升,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