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小松
我現(xiàn)任平頂山市戲劇研究中心(曲劇院)演員,主攻須生。十幾年來經(jīng)過老師、導演的精心培養(yǎng)下,很快擔任了10多部劇目的主要角色,飾演了不同形象、不同性格的人物角色。如古裝戲《清風亭》中飾演張元秀;《開棺斬子》中飾演李天民;新編《潘閣辭朝》中飾演老丞相潘閣;《畫龍點睛》中飾演常何;傳統(tǒng)戲《對梨花》中飾演杜文學;《風雪配》中飾演高贊;《王華買爹》(一、二、三部)中飾演楊繼風、八賢王等;《卷席筒》(一部)中飾演老曹林、(二部)中飾演曹寶山、(三部)中飾演老解差。主要獲獎項目:2015年在全國煤礦系統(tǒng)舉辦的折子戲大賽中,《潘閣辭朝》“舍妻”一折,榮獲表演一等獎;2018年7月,由平頂山市宣傳部舉辦的“環(huán)保杯”中青年演員戲曲大賽,《清風亭》中“斥子”一折,榮獲表演一等獎;同年10月,榮獲河南省第十一屆河南戲曲紅梅(縣區(qū)級)演唱組金獎。
在眾多的劇目中,我對《清風亭》非常喜愛。通過多年的舞臺實踐和在劇中飾演張元秀這個角色,我對塑造人物有了一定的體會。
《清風亭》,又名《天雷報》《雷殛張繼保》。該劇講述了明朝年間,薛府妻妾不和,二夫人生一男嬰,大夫人心懷妒忌,吩咐家院將嬰兒拋扔在清風亭上,巧被豆腐佬張元秀夫婦拾到、收養(yǎng),取名張繼寶,夫妻倆含辛茹苦,撫育成人。13年后,張繼保在清風亭與生母周氏相認、帶走。張元秀夫妻思兒成疾,每日到清風亭盼子歸來。張繼保得中狀元,衣錦還鄉(xiāng),路過清風亭小憩。張老夫妻前往相認,但張繼保忘恩負義,置養(yǎng)母養(yǎng)父的恩德于不顧,不肯相認,把老夫妻當成乞丐,只給他們二百銅錢。老婆婆悲憤已極,碰死在亭前;張元秀悲憤至極,氣絕身亡。張繼保也被雷電擊死,得到應(yīng)有的報應(yīng)。這是一部家庭倫理劇,它揭示了封建社會階級之間的對立,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道德觀。全劇以雷殛結(jié)束,也表現(xiàn)了古代人民懲治惡人的強烈愿望。通過“拾子”“養(yǎng)子”“失子”“尋子”“認子”“斥子”幾場戲的演繹,頗為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劇中張元秀是一個善良純樸、通情達理、性格倔強的老人。雖然生活清貧,但夫妻恩愛,其樂融融。在“拾子”一場中,張元秀夫婦看完元宵節(jié)花燈后,步履輕盈、有說有笑地相互攙扶走在回家的路上。路過清風亭小憩時,忽聽有嬰兒的啼哭聲,撿到了一個棄嬰。張元秀夫婦欣喜若狂,如獲至寶地抱回家去。這場戲充分表達了張元秀夫婦老年得子的喜悅之情,把孩子貼在胸前,寧肯自己受凍,也要用衣服裹著孩子,為孩子擋避風寒,這一些細微的動作表達了孩子的疼愛,表現(xiàn)了張元秀夫婦的善良、樂觀、詼諧、相親相愛。
“養(yǎng)子”一場中,為了養(yǎng)活小繼保,夫妻倆起早貪黑地辛勤勞作做豆腐,走街串巷賣豆腐,省吃儉用,供他讀書。時隔13年,張元秀無論從形體、聲音、步態(tài)都有所變化,身體微駝,聲音稍蒼老,步履不再輕盈。孩子放學回家晚了,老兩口提心吊膽,唯恐孩子在外面受什么委屈。讓孩子吃面條、肉包子,自己吃豆腐渣。盡管他們非常辛苦,但看到孩子一天天健康成長,他們苦中有樂,由衷地感到欣慰和高興,對生活極大的滿足,讓觀眾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在“失子”一場中,當兒子說出“繼保不是你們的親生,我要找我當官的爹去”絕情話語時,張元秀悲憤萬分地唱道:“小奴才全將良心味,氣得我渾身打顫心意灰,十三年含辛茹苦人長大,羽毛長成就要飛。想當年清風亭上抱兒歸,好也似遭霜的小草命將萎,為養(yǎng)你我全村跑遍找奶水,我日日討米你娘做炊?!笔甓闹挥幸淮脖?,十三年我淡酒沒敢喝一杯,十三年我衣不遮體人變鬼,十三年我骨瘦如柴奴才肥。十三年為你受了多少罪,十三年希望化成灰,十三年更是一場夢,夢醒心頭血刀錐,苦命人心血掏盡全白費,如今后悔能怪誰?我能怪誰呀!”在這段唱腔中,張元秀如泣如訴地講述了撫養(yǎng)兒子的艱難度日。那一串“十三年”的排比句,字字滴血、聲聲帶淚,痛斷肝腸,表達了張元秀含辛茹苦撫養(yǎng)兒子、如今萬念俱灰的絕望之情。尤其是最后一句“如今后悔能怪誰?我能怪誰呀!”大腔大口的高音拖腔,是心中的吶喊,感情的宣泄!
“尋子”一場中,養(yǎng)子繼保對自己的身世提出質(zhì)疑,追問血書一事,打破了生活的平靜與幸福。張元秀夫婦失去了孩子幾近崩潰,孩子的離去使兩位老人失去了生活的精神依托,張元秀失魂落魄回到家中,老兩口產(chǎn)生爭執(zhí),并打斗起來。尤其是兩個人抱著互相打、摔倒在地的動作,讓觀眾含著眼淚去笑,這在大悲劇中是很難得的。從此張元秀夫婦踏上了乞討尋子的道路。幾年來,歷經(jīng)寒來暑往、風霜雨雪,尋子、盼子,老伴哭瞎了雙眼,兩人都已彎腰駝背,拄著拐杖,步履蹣跚,蓬頭垢面,破衣爛衫,全然沒有了當年的模樣,表現(xiàn)了張元秀夫婦一路跋涉、艱辛尋子的滄桑與苦難。
當養(yǎng)子繼保不認爹娘,扔給他們二百銅錢時,張元秀夫婦感覺這是對自己的極大羞辱,老婆子撞柱而亡。張元秀悲痛地撲在老伴身上:“老婆子撞柱血飛濺,張元秀只覺得塌了天?。』诓辉撉屣L亭上心腸軟,悔不該清風亭上讓他母子來團圓,倘若還是跟著咱,咋會變得滅絕人性無心肝?;诓辉撉屣L亭上今日又把奴才見,認什么親來續(xù)什么緣,盼他做什么狗官!我的老伴呀!可伶你死去難閉眼,可伶你滿腹話要說卻不能言,可憐你到死也不明白咱養(yǎng)大的兒,咋能害咱這樣慘吶?我的老伴啊,我的老伴啊 這包子還在你身上暖,你為誰留,誰稀罕,(將肉包子扔向在亭中的張繼保)蒼天??!難道你也沒長眼,任由這世道顛倒顛,難道你也欺良善,滅絕人性把富貴攀。張元秀,我壓不住怒火燃,恨不得一指捅破天!”這段唱腔,不僅唱出了張元秀痛失老伴后的悲愴之情,也表達了對繼保忘恩負義的滿腔憤恨。張元秀悲憤交加,憤怒地舉起拐杖追打逆子,最后氣絕身亡。每次演到這里,觀眾們都會情緒高漲,義憤填膺。當看到不孝逆子張繼保被雷劈死,觀眾們禁不住大聲喝彩,達到了臺上演員與臺下觀眾強烈的感情共鳴。
通過對《清風亭》中張元秀的塑造,是我深刻地認識到:一個演員的表演不僅從形體上、神態(tài)上做到“形似”,更要從性格、情感、思想上更要做到“神似”的境界。這就要求演員不僅具有唱、念、做、打的表演技巧,更要求演員具備對人物的情感、思想的理解分析能力,并全身心地投入對角色的創(chuàng)作當中,研究、體驗所飾演的角色,把情感和思想融入角色的表演中,才能成功塑造出一個個鮮活生動,感人至深的藝術(shù)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