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和陶瓷藝術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都是中華文明傳承和發(fā)展不可或缺的部分,陶瓷因為有了中國畫的裝飾而變得更具魅力和多元化,中國畫也因有了陶瓷這樣的載體而變得更加包容和多維化。
一、陶瓷裝飾藝術文化
陶瓷裝飾,顧名思義是對陶瓷表面進行修飾,利用各種陶瓷裝飾材料和相應的工藝技術對陶瓷制品表面進行藝術處理,包括圖案、肌理、色釉以及陶瓷制作過程中產生的痕跡等,它是集審美功能、物質技術條件和藝術表現(xiàn)手法的綜合體現(xiàn)。瓷器裝飾藝術技法和種類紛繁,釉上彩、釉下彩、顏色釉裝飾、綜合裝飾等,直到現(xiàn)在仍在繼承創(chuàng)新,瓷器裝飾文化也因此而更加深厚而富有底蘊。
釉上彩是用彩料在已經燒制成型的瓷器釉面上繪制各種裝飾紋飾,然后進行二次入窯,通過低溫固化彩料而成,通常包括彩繪瓷、彩飾瓷、青花加彩瓷、五彩瓷、粉彩瓷、色地描金瓷以及琺瑯彩等。釉下彩也被稱為“窯彩”,是用色料在成型并且晾干的素坯(也就是陶瓷半成品)上繪制各種裝飾紋飾,然后罩上白色透明釉或者淺色面釉,一次燒制成型。燒成后的圖案被一層透明的釉膜覆蓋,呈現(xiàn)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的表面。顏色釉瓷,是在釉料里添加金屬氧化物,經過特定的溫度和窯爐氣氛,呈現(xiàn)出不同的顏色,色釉成色效果主要與釉料組成、粒度大小、燒制溫度以及燒制氣氛等密切關系,因此顏色釉瓷充滿不確定性,每一件都獨一無二、晶瑩剔透,被譽為“人造寶石”。陶瓷綜合裝飾是對傳統(tǒng)陶瓷裝飾的繼承與發(fā)展創(chuàng)新,是現(xiàn)代陶瓷藝術中被廣泛運用的裝飾藝術形式。綜合運用兩種以上不同屬性的裝飾工藝或技巧,如勾、噴、刮、跺拍等裝飾手段,或用釉料、泥土、色料、彩料等裝飾色彩料,亦或采用釉上、釉中、釉下的裝飾技法等,多種裝飾工藝和技術互相襯托、各放異彩、形成具有完整藝術觀念和審美的陶瓷藝術品。
二、中國畫在陶瓷裝飾藝術中的應用
中國畫工筆技法。中國畫工筆畫也稱細筆畫,顧名思義使畫面呈現(xiàn)出細膩、工整的繪畫技法。題材以山水、花鳥和人物為主,水墨、淺絳、青綠金碧、界畫等都可以用工筆技法表現(xiàn)。由于陶瓷裝飾所用彩料的色相和繪制工具與中國工筆畫有很大的相同,比如陶瓷新彩和中國畫工筆重彩技法都強調用色干脆,沒有臟色,使作品最終呈現(xiàn)出厚重卻不渾濁、明麗而不艷俗、細膩工整而不孱弱呆板的風貌。陶瓷中的工筆技法,崇尚寫實、描寫性強、以求形似,吸收中國畫工筆技法里白描用筆流暢、造型摹寫準確、賦彩設色厚重、填涂暈染細膩等特點,豐富了陶瓷藝術的表現(xiàn)技法。因此中國工筆畫技法可以很好地融入陶瓷裝飾藝術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并為其提供了參考和借鑒的價值。
中國畫寫意技法。中國畫寫意技法是與工筆技法相對的一種表現(xiàn)技法,相比于工筆畫更能突出所畫事物的精氣神,也更加注重用筆和筆墨技巧,以簡練的筆法抒發(fā)情感。它主要突出兩個特點:以形寫神,以神寫意;骨法用筆,氣韻生動。在陶瓷裝飾藝術中,藝術家對中國畫寫意技法加以運用,創(chuàng)作時有時直接使用新彩油料繪制,大膽用筆,直抒胸臆,不拘泥于具體的形和色,更加注重精神氣韻的表達。
三、中國畫在陶瓷裝飾藝術中應用的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
審美價值。陶瓷藝術起源于原始社會人們在生產勞作中意外發(fā)現(xiàn)的陶器,其一開始的實用功能隨著社會文化的發(fā)展逐漸增添了具有審美價值的功能,也就是所謂的陶瓷裝飾藝術。陶瓷藝術的美和中國畫藝術一樣,源于自然和生活,源于客觀的物質世界。起源早于陶瓷藝術的中國畫藝術,在自身發(fā)展的基礎上帶動了陶瓷裝飾藝術的發(fā)展(當然也離不開陶瓷技術、材料、科學等的綜合發(fā)展),可以說陶瓷裝飾藝術的發(fā)展是中國畫見證并攜手發(fā)展的。陶瓷藝術品從器物造型到裝飾的發(fā)展都顯示出社會習尚和審美意識的更新,因此,中國畫的應用,為其審美提供了獨特的發(fā)展線索,伴隨社會審美的不斷變化,中國畫陶瓷裝飾也在不斷改變,從元代簡易勾線填色的青花瓷到具有“分水”技法的明代五彩瓷,再到清代的粉彩瓷以及淺絳彩技法等,都是在中國畫的發(fā)展上汲取養(yǎng)分并且得以讓自身發(fā)展的。伴隨時代的發(fā)展,中國畫在題材、設色、技法、觀念等方面都更加多元化,中國畫在陶瓷裝飾藝術中的應用也創(chuàng)造了符合時代審美,體現(xiàn)民族審美意識的價值。
實用價值。中國畫在陶瓷裝飾藝術中應用是對中國畫和陶瓷發(fā)展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的。于中國畫來說,應用于陶瓷裝飾藝術中,是為自身的平面觀賞或是收納收藏多了一種可能性,越來越多的國畫藝術家,選擇在陶瓷上繪畫,來增加自己藝術發(fā)展的途徑,由于兩種材料的相似性,國畫藝術家在陶瓷上繪畫很容易上手,因此換一種方式呈現(xiàn)自己的作品是許多國畫藝術家樂于去實踐的一件事。于陶瓷裝飾藝術來說,首先,中國畫在裝飾藝術中的應用豐富了陶瓷裝飾藝術的表現(xiàn)方式,也為陶瓷裝飾藝術開啟了多元的通道,不再局限于陶瓷裝飾藝術家繪制,而是加入了中國畫藝術家,為陶瓷本身的價值增添了國畫藝術家的附加價值。其次,中國畫在陶瓷裝飾藝術中的應用為喜愛中國畫的人提供了另一種品鑒的方式,如茶具、花瓶、碗筷等,將兩種藝術結合在一起達到不同于其藝術的另一種實用價值,這樣無疑就產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具有實用價值的藝術品。再次,陶瓷裝飾藝術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也離不開中國畫的應用,一些周邊文化也借鑒了中國畫中的元素,如印章,篆刻家有時會選擇陶印、瓷印,也開拓了陶瓷裝飾藝術的實用價值。
中國畫在陶瓷裝飾藝術中的應用使其彼此映襯,交相輝映,是在傳統(tǒng)中國藝術發(fā)展上彼此交融創(chuàng)新的典型案例,是中華民族的瑰寶。
參考文獻:
[1]陳軍.瓷繪的歷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
[2]何笠農.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當代陶瓷藝術[J].中國陶瓷,2012 (02)
[3]段欣.談現(xiàn)代陶藝的裝飾形式[J].景德鎮(zhèn)陶瓷,2010 (03)
基金項目:江蘇師范大學2018年度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計劃
項目編號:2018YXJ274
作者簡介:趙靜(1994.12-)女,漢族,甘肅人,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yè):中國畫,研究方向:美術。